王欣
多年来,研究者主要从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两个方面开展了屏读、纸读对比研究。
就阅读内容而言,屏读多集中于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点,适合阅读新闻、娱乐文章、幽默故事等篇幅短小、主旨清晰、图文并茂的内容。纸读则来自于书籍和报刊等传统媒体,具有严谨、系统、准确等优势,适合阅读篇幅较长、学术性强的文字和经典作品。
如果阅读内容一样,那么这两种阅读方式哪种更有优势呢?科学家根据P E 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给出文字加工模型,描绘出了阅读文字时激活的脑区,无论是印在纸上的文字,还是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其信息处理过程基本一致。
但是,纸读会伴随翻书动作、手指接触纸张的触觉,很多读者因此更倾向于纸读,觉得纸读有一种踏实的掌控感和愉悦感。除了触觉外,听觉、嗅觉也在阅读过程中传递着微妙的信息。有些人习惯于听见翻书的声音,嗅到印刷品散发出来的气味。虽然电子阅读器也可以模拟翻书的声音,甚至可以模拟书籍的气味,但读者适应它们需要一个过程。
屏读和纸读,都需要用眼睛看,看的过程有很多共性。阅读时的眼动往往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而是经常出现跳跃,当理解不了或者需要巩固的时候又会往回跳。使用眼动仪,可以对阅读者的观察时间、注视次数、回跳次数等进行分析。
一项关于小学生使用电子教材和纸质教材的对比研究发现:电子课本和传统纸质课本的阅读过程是非常相似的,遵循从上向下、从左到右、从主要信息向次要信息过渡的习惯。但是,在正文和图片上的观察时间、注视次数以及回跳次数,电子课本都少于纸质课本。
原因可能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电子课本因为声音、动画等的参与,阅读信息量要大于纸质课本。所以,阅读者分配在正文、图片上的时间相對较少。此外,电子课本通过多种渠道提供信息,相对较容易理解。所以,无须对正文和图片给予过多的关注。
2 0世纪8 0年代的研究发现,屏读的阅读速度远远低于纸读,屏读的准确率和理解率也明显比纸读低。但随着电脑的更新换代,屏幕显示效果越来越好,读者视觉疲劳降低,屏读与纸读在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效果上不再有显著差异。
随着手机、电子阅读器的出现,不同终端上的屏读阅读速度出现分化:手机、电子阅读器的屏幕尺寸小于纸质文档和电脑屏幕,限制了阅读时视线的扫视范围,导致阅读速度减慢。一项针对大学生使用不同尺寸的手机屏幕对学术文献阅读效率的影响的研究发现,使用大屏手机的用户阅读用时较少,且理解率较高,较容易进入深阅读状态。
值得关注的是,长时间屏读会影响视力。全球每年超过3万人因屏幕发出的蓝光、辐射导致失明,发生近视、散光、白内障等不同程度眼疾的更是大有人在。控制屏读的时间、佩戴防蓝光眼镜等可以减少屏读的副作用。此外,儿科医生建议2岁以下幼儿完全不要接触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