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觉醒年代》字幕汉译英的译者主体性

2023-08-19 09:05韦昌言陈硕文
今古文创 2023年29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译者主体性字幕翻译

韦昌言 陈硕文

【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指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的目的,译者,即翻译的主体,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适应译入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迎合观众的观赏习惯,影视剧台词翻译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探讨影视剧《觉醒年代》的部分中译英翻译,以期对今后中国影视剧的字幕翻译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字幕翻译;翻译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9-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9.034

一、前言

影视作品是增进中外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学术界对主旋律影视剧的发展与传播进行了许多研究。有学者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影视文本本身的历史性与年轻化表达的作用,如马玮(2022)、刘永昶(2021);以叙事逻辑为指导进行研究的学者有张爱凤(2021);从建构主义出发的有王国喜(2021);不一而足,但唯独针对《觉醒年代》字幕汉译英翻译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中国优秀的影视作品“走出去”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大亮点。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优秀的字幕翻译能够吸引观众对影视剧作的兴趣。

《觉醒年代》是2020年由央视总台播出的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故事以新文化运动过渡至“五四运动”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在这段波澜壮阔的觉醒年代中,中国青年革命者所历经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的故事。本文将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与表现,结合翻译的策略及方法,为译者如何处理影视剧字幕的中译英提供参考。

二、译者主体性的概述

译者主体性(Translator's subjectivity)是指:“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的目的,译者,即翻译的主体,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创造性。”(查明建,2002)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来说,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二次创造,也体现在翻译过程、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等多个方面。下面,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来解释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三、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一)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翻译过程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译者主体性表现得最为显著的层面。要进行一个翻译活动,也就是说,开启一个翻译过程,需要三种文学身份,即作者、译者与读者,而译者在其中的主体性作用则被完全凸显出来:首先,译者需要调动自己多方面的文学能力,与原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构建完整的译语文本意义,即分析作品;其次,译者需要对原文本进行阐释,分析原作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与文学价值,即理解作品;最后,当完成了阐释文本,那么他将运用自己对于作品的审美理解,融合文学的创造性,进而开始对文本的转换,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完成译作。

例1:

诸位,我以为现在,我们不能再考虑个人名声了。

Gentlemen,stop worrying about personal reputation now.

分析:在该桥段中,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压力,发言者站出来号召所有人放下名誉和其他事物,专注于应对割地危机。众所周知,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发言者在发言时出于礼节和交际需要,往往会在提出意见时强调是自己提出的,具体表现有“我认为”“我想”等,如果按照原句直译,就会过多地强调“我”的存在,不仅会使字幕变得冗长,还可能会导致语义重心的偏移,为观众的理解和观影体验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翻译中省略了台词中的主语信息,处理为祈使句,既保证了原文的号召意味,又克服了字幕长度的制约。

例2:

如此情况下强行推行共和制度,必将如那水上浮萍,无处生根!

If we push to pursue the republican system,it would be rootless,just like the floating duckweed!

分析:在中国文化中,浮萍经常用来形容人生或事物处于飘摇不定,前途未卜的状态,是典型的中文意象。在翻譯过程中,这里采用直译的方式,将原文中运用的比喻意象毫无保留地展示给英文观众,有利于读者直接接触中文的美学。

例3:

康有为先生早就说过,革命非一国之善事!

the leader of political reform Mr.Kang Youwei said that revolution is not a good thing for a country!

分析:康有为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名字属于中文当中的文化负载词,在原句的表述中不需要进行更多的介绍,但外国观众对中国历史不够了解,不一定知道这个人物,所以在翻译中增译了“the leader of political reform”,即“变法的领导者”,目的是简要介绍这个人物,让外国观众有最基本的背景了解,保证观影体验。

例4:

全体学生:对!没错!就是要开倒车!

All students:Yeah!You can't turn the clock back!

分析:归化翻译法是译者让译文的形式和内容都尽可能贴近于目的语的翻译策略,能让读者对内容有更详细、更全面的理解,尤其在一些谚语或成语的翻译上,目的语如果有与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则可以直接套用。在例句中,“开倒车”是让时间倒流的意思,而英文中有与之意义相同的表达,即“Turn the clock back”。

另外,在形式上,原句的形式虽然是肯定句,但意义上实际是在否定“开倒车”的行为,如果采取直译并保留形式,就很可能让外国观众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将否定态显化,以达到形式上的归化,符合英语母语者的语言习惯。

(二)译者主体性在对话关系中的体现

根据翻译诠释学的观点,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翻译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原作者与译者之间,就不存在“主仆”关系的说法,而是一种平等主体间的对话关系(许钧,2002)。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双方都能够发出自己声音的方式,这样,译本中既保留了原作者想传递出的声音,同时也包含了译者与原作者的共鸣所在或批判否定,这样,译本便具有了“复调结构”,进而使得译本更具交流与学习的意义。

例5:

国家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唯有奋力一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At this moment,we can only strive with our lives to save our country.

分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所著的诗,是家喻户晓的中文文化负载词,但在原句中起到的作用是强调和补充前文的“唯有奋力一搏”,所以在此选择将其减译,并用“with our lives”补充其意义,以此来降低观众观看时的文化门槛,并减轻字幕负担,让观众更容易理解片段。在译文中,为了表现对原文内容的共鸣,有意将介词短语“with our lives”直接置于谓语动词“strive”之后,将句子的重心放在“strive”上,从而突出说话者的决心,丰满人物形象。同样的,刻意重复使用“our”意在显化中国文化当中家国命运与个人奋斗的关系,让外国观众能对此有更直观的感受。

例6:

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必须要救国,倒袁!

As Chinese descendants,by all means will we save our motherland.For the Chinese nation,for our country,take down Yuan Shikai!Take down the imperial restoration!

分析:在翻译过程中,为突出发言者的爱国精神,采用了倒装句的形式,将“by all means”提前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此外,尽管原文中并没有出现与“imperial restoration”意思相同的文本,但在历史事实上,复辟是袁世凯所发出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用“imperial restoration”进行同义替换,既达到了丰富台词文化背景的目的,又强化了口号的口吻和号召意味。

例7:

倭族趁机,逼我夏宇。

Japanese bandits are taking advantages of our country by evil attempts.

分析:为了凸显出日本政府企图吞并我国领土的侵略目的,本句翻译采取了两处增译。增译“bandits”意在突出其侵略者身份。出于日本政府向袁政府提出“21条”的历史事实,和袁世凯“卖国贼”头衔,“bandit”一词更能体现出二者内外勾结,里应外合的形象。“evil attempts”则是为了强调其侵略手段和侵略目的的邪恶性,并与后续剧情中中华民族的觉醒和自救的形成呼应和对照。

例8:

打倒外国贼,还我青岛。还我山东。还我公理。

Repel the invaders,reclaim Chinese Qingdao.Return Chinese Shandong.Revive justice and fairness.

分析:在剧情当中,国家领土已经到了即将被吞并的危机局面,为了体现中国人民空前热烈的爱国情怀和维护主权的信念,在翻译该口号时将原句当中所有的动词替换成了不同的四个以“re”开头的动词,在形式上与原文句式保持一致,押头韵的同时避免了重复,并清晰明确地表现出维护国家的意志。

(三)译者主体性在译入语文化中的体现

简单来说,译者主体性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即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故翻译也有其目的。(Vermeer,2000)作为译者,翻译能否达到目的则尤为关键。

例9:

我们集合在改造赤旗下的青年同志。

We,the young comrades gathering under the red flag of transformation.

分析:“赤旗”在中國人的文化中象征着无产阶级,译者在此选择直译的策略,在上下文的语境支持下既不会造成观众的理解错误,又可以让国外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近代史,了解中国人眼中的红色象征,进而将国外观众引导至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观影环境,打造独特的观影体验,实现文化的交流。

例10:

卖国贼袁世凯已经签订了21条。

and even signed on the 21 terms!

*21 terms:The unreasonable treaty of 21 articles that Japanese government

proposed to Yuan Shikai after WWI,whose main purpose was to annex Qingdao.

分析:添加额外注解是增译的手段之一,由于字幕翻译受到长度的限制,一些难以简短解释的文化负载词需要额外加注,以确保观众对情节的理解。原文中“21条”是中文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该片段中的重要背景。出于这种重要性,“21条”需要较为完整的增译才能让外国观众得以理解,所以译者在此采用了直译加注的策略,已达到向观众补充背景知识的目的。

例11:

中国民智未开呀!

people's thought are not yet liberated!

分析:該句采用直译直接明了地表达了原文,保持了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目的是为了让观众直观地了解1915年中国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还未经历“五四”运动,民族思想尚未完全解放的历史事实,遵循了“外宣三贴近”(黄友义,2004)的原则。“外宣三贴近”原则,即外宣文本翻译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和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三大原则。

例12:

对,今天只是一个导火索,我们的任务,是要用它来引爆整个中国。

Yeah,what we have done today is an advanced preparation for our duty,to rouse all Chinese people.

分析:“导火索”和“引爆整个中国”的实际意义在于发动一场全民的思想运动,直译无法清晰直观地表达出实际含义。此外,翻译实践是一种由意识形态操纵的行为(王东风,2003),《觉醒年代》作为以宣传我国近代史,弘扬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影视剧,其台词字幕、剧本内容的翻译也应该从传递中国故事,树立中国正面形象的立场出发,所以一些在汉英翻译中可能引起文化差异的内容需要通过意译来阐释,以本句为例,将“导火索”和“引爆整个中国”意译,可以避免外国观众产生与原文本意相违背的理解,达到讲述中国故事和树立中国形象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分析并翻译了影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部分台词。针对源语文本以及译入语的区别,已给出了自己的处理方式,尽可能保留我族文化元素与原台词的文体风格、意识形态,从而最大化地将译者主体性表现出来。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在外宣翻译中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让中国优秀红色影视作品更好地“走出去”,译者要考虑译入语国家与本国文化的差异,从交际与实际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以上分析,影视剧字幕中译英可以从增译、减译、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策略来进行翻译活动,这些翻译策略优化了字幕的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从而为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观影体验。

参考文献:

[1]Lefevere,Andr é.Translation,Rewriting&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2]Vermeer,Hans J.Skopos and Commi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A]//Lawrence Venuti 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3]高宁.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01).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

[5]李攀文,陆敏.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英文动画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的对比研究[J].汉字文化,2022,(19).

[6]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05).

[7]王玉樑.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06).

[8]许钧.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1).

[9]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01).

作者简介:

韦昌言,男,壮族,广西河池人,广西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翻译学。

陈硕文,女,汉族,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翻译学。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译者主体性字幕翻译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从语境维度理论的角度探讨电影《卑鄙的我2》中的字幕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