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的五个策略
——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为例

2023-08-19 21:45徐凌俊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9期
关键词:宪法法治道德

徐凌俊

(芜湖市罗家闸小学 安徽芜湖 241000)

实践性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是对师生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反馈,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既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巩固,也是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导向的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是将学生的知识体系内化为自身素质并外化为自身行为的一种升华过程。然而,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往往即使有作业也基本流于形式,仅限于搜集、摘抄资料,无法顾及学生实际,更谈不上进行指导、反馈、评价。本文依据重点立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本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的五个策略。

一、聚焦单元主题,从整体设计入手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螺旋上升的内在逻辑体例,单元内容呈现“单元主题—教学课题—教学话题”的基本框架,存在于册与册、单元与单元、课与课、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要求教师在开展每课时的教学活动中精准把握具体教学任务及要求,同样在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上也要聚焦单元主题,进行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统编小学德育教材的“法治专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作为本册起始,意在帮助学生初步认知法律和法律体系。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基于规则和道德认知,已经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前几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逐步渗透法治教育的基础上,也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

在进入本册内容学习之前,笔者通过腾讯在线文档创建收集表,开展了“法律知识小调查”活动。具体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法律的了解仍然是零散的、浅显的,感受是模糊的、笼统的。绝大多数学生很自然地认为法律是解决大人问题的,跟小学生、跟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根本就没有关系。

结合具体的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不但要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更要在作业设计上注意转换思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知识。依据新课标,聚焦单元主题及内容,本单元的作业设计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一体化设计入手,进行整体架构。即通过前置探究作业、课堂活动作业、课后及跨课时实践作业这样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整体设计,引导学生在参与研讨、采访调查、合作探究及生活践行等过程中,通过整理、积累生活资源,梳理、学习有关宪法、法律的知识,从学生的视角打开法律专业知识的大门,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法律无处不在,尝试并学会从法律的视角分析生活事件,并能够运用课堂获得的知识简单地分析生活中与宪法、法律有关的现象,在培养宪法、法律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生活实践智慧。

这样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每课时作业按照课堂流程来划分,设计为前置探究作业、课堂活动作业和课后实践作业。第二,课后及跨课时实践作业和下一课时的前置探究作业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整体设计。第三,整个单元的作业设计体例一致,形成一体化。

二、链接学生生活,从前置作业入手

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在作业设计上更加巧妙地贴近生活,创新作业方式,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植根于学生成长的土壤中,推动学科教学由“道德灌输”向“道德践行”转变。链接学生生活,可以从前置作业入手,这样可以借助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从现实的生活遭遇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出发,让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在课堂活动中形成有效互动,从而引导学生去过有道德的生活。

以本册教材第1课第1课时的开篇作业为例,笔者带领课题研究团队将本课时作业目标定位为如何引领学生打开法律的神秘大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单元探究兴趣。因此开篇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从前置探究作业入手,创设三位学习小伙伴探讨“法律是什么”的情景,从而调动学生对法律的已有认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感知法律就在生活中做铺垫。并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寻找学习小伙伴,合作开展课前小调查,找一找生活中与法律有关的事例,为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积累现实生活资源。同时通过情境中的范例引导,搭建坡度,适当降低完成难度。每一项作业都合理规划预计完成时间,以便能灵活调控作业时间,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再如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第1课时的前置探究作业,就是用采访、登录中国人大网等媒体平台,阅读宪法目录,查阅宪法原文,查一查宪法日的活动主题等多样方式,激发学生了解宪法的兴趣。通过课前了解、收集到的关于宪法的知识,为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做好宪法知识储备,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宪法,从而认识宪法的地位、作用以及基本内容。

通过设计前置探究作业,本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采用开放性、情境性、体验式等形式,通过真实情境,设置开放性、探究性任务,有效开启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做到了融知识、情境、素养于一体。

三、开展自主探究,从课堂作业入手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在创新作业类型方式上指出,“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因此,本单元课堂活动作业的设计力求紧扣每课时教学目标,和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有机整合,搭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支架,形成整体架构,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例如第1课时课堂活动作业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联系前置探究作业展开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并结合自身实际,懂得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规定我们的义务;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并推选小组发言人参加全班交流,初步理解法律与道德、纪律之间的区别,感知法律的基本特征。

在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法律的过程中,开启第2课时“了解刑法、民法和行政法三大法律体系”的研学之旅,引领学生走到课堂的中央,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本课第3课时通过“我们来合作”开展小组学习,请小组每名成员仔细阅读教材第9~11页的内容,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收集到的案例,在小组内围绕“法律有何作用”这一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同步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填写。这一课堂活动作业的设计,紧扣本课时“了解法律对我们的作用”目标点位,引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达成活动目标,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建构道德框架。

四、提升生活智慧,从课后作业入手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知识学习最终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对接生活、通达意义,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需求中学习生活的智慧?这就需要畅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内外衔接的渠道,从课后延伸践行入手设计实践性作业,推动学生实践智慧的获得。

以本单元第1课第1课时的课后实践作业为例,通过“实践小达人”活动,引导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本节课学习所得,尝试从法律的视角来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达成情况。并通过跨课时前置探究作业,从家人或亲戚,同学和老师两个层面进行采访,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活中的法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生活的提炼和案例情景的搜集。

第2课时课后实践活动的设计,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刑法、民法、行政法,逐步养成法律意识,做到认真学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并通过阅读教材第11页“相关链接”,了解什么是法律援助,感受法律这把保护伞带给我们的温暖,同时通过准备下节课法律故事会的内容,为下节课认识法律实现公平正义的精神内涵做生活资源积累和相关的知识储备。

第3课时通过查询身边的法律援助机构,引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把自己查询到的身法律援助机构的地址和咨询电话填写在表格中,以便给需要的人提供信息和帮助。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学生法治观念核心素养。

本单元第1课是全书的引导性部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法律意识。这样的整体作业设计,正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用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让学生探究、理解法律及其作用,学生听得懂、能理解,并体现“知行合一”的高效状态,实现了“课内外贯通”的德育一体化课程理念。

再如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第1课时的课后实践作业,研究团队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以课题研究样本校之一的六年级某班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宪法宣传周的系列活动为生活链接点,根据活动中的现场调查环节,即通过扫二维码开展的问卷答题,调查周边居民对宪法的了解情况;并根据具体数据绘制成饼状统计图而产生思考,提出一系列宣传、普及宪法的好的建议,目的是更好地宣传宪法,普及宪法知识。学生在实地调研中切身体会到宣传、普及宪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提建议也更加切实可行。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学习宪法,了解宪法,让宪法及宪法精神真正地深入人心。这样的作业设计彰显了多元性、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将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让教学与生活紧密衔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五、注重多元评价,兼顾过程与结果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业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如完成方案策划、素材收集、创意构思等方面的参与状况”。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个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发展目标必然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如何寻找到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每一次实践性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参与动力,并持续地迸发完成的激情,我们通过“作业星级评价表”,对学生的道德践行作出激励,进一步提升其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以更好地促进其价值体认,引领其价值践行。

以第1课第1课时前置探究作业为例,课题研究团队设计的评价量表,从“问题探讨”和“合作调查”两个方面开展,评价等级分为优秀为5颗星(很出色,要保持);良好为4颗星(较理想,要努力);一般及以下为3颗星(有潜力,要加油)。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例如“合作调查”方面的5颗星评价细则为“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参与调查兴趣浓厚,能共同寻找到五个以上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事例”;4题星评价细则为“有参与合作及调查的兴趣,能共同寻找到三个以上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事例”;3颗星评价细则为“能参与合作调查,能共同寻找到一个以上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事例”。这样,无论是自评、学生互评还是师评,都有利于发挥多元评价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引导、激励作用。

本单元通过这样的实践性作业的整体设计进一步探索法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尊重法律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努力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并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律。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正是与课程实践性特征相呼应,既可以帮助学生开展课前调查实践,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做好相关知识、生活体验等方面的资源储备,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后践行所学的道德认知,深化思维发展,实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宪法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