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实现生态育德的“211”路径

2023-08-19 17:33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0期
关键词:育德文明生态

孟 斌

(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振兴校区 安徽合肥 230000)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面向初中生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已成为中学地理学科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生态育德的内涵

所谓生态育德是指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等的品德,是培养学生面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生态时所呈现出的一种正确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加强学生生态育德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挖掘初中地理学科生态育人、生态育德的功能,培育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因此,开展初中地理学科生态育德的研究对当前中学学科育德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开展生态育德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继人类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因此,在初中阶段使学生逐渐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逐渐培养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建设和谐美丽的生态中国和世界的自我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对其未来人生发展能够秉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将地理学科生态育德纳入学校整体德育工作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开展生态育德的“211”路径

初中地理学科实现生态育德的“211”路径,即指“两课一线一平台”,“2”指的是两课,即地理课堂和校本课程(含微课)两条路径;一个“1”指一线,即地理实践活动路径,另一个“1”指一平台,即学生地理社团这一平台路径。初中地理学科课堂教育仍是培育学生生态道德的主阵地;校本课程(含微课)则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地理实践活动是实现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支撑;学生地理社团是初中阶段学生开展生态品德教育所依托的重要组织平台。

(一)途径一: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生态道德的主要阵地,需要教师在正确理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深挖生态道德教育资源,运用典型案例,让融入生态品德教育的地理教学丰满、具体,让学生在地理学科思维的滋养中秉持高尚的生态文明观念与思想;而生态文明观念与思想又是人地协调观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挖掘素材,激发情感,巧妙渗透生态环境教育。例如,以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展示Ⅰ~Ⅴ级空气质量级别下的城市景观图片,图片中的场景环境的优劣折射出人类生存的生态状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会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当今世界的气候变化已经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潜移默化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2.实验模拟,深入浅出,渗透生态教育。例如,教师教学“黄土高原”一课时,通过实验模拟的形式,模拟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坡度、植被、降水量和土质等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作用。通过实验模拟真实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发展、提高学生实验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逐渐形成生态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形成尊重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认可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通过实验模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乐学善学、不畏困难,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研究方法。

3.借鉴他国,学为己用,反思借鉴经验教训。在初中地理区域教学中,教材中选取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国家,如日本、巴西等,日本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两种地形占日本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狭小,而人口数量超过1.2亿,但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以上。一次性筷子是日本最先发明的,但日本人从未砍伐本国一棵树去制作一次性筷子,而是采用进口木材来制作,且进口量非常大,可见日本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强。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其他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秉持的态度和做法,对比了解我国的生态情况,想想人们日常是如何做的,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反思国外存在的一些现象、问题,借鉴他们的研究观点和有益做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生态道德素养。

4.优秀案例,开拓创新,提升民族自豪感。地理教材中呈现了很多案例,教师可结合这些案例进行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引入生态文明观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讲述我国西北地区时,教师可拓展延伸讲述三北防护林中的塞罕坝林区建设、毛乌素沙地的消失、横穿塔里木盆地的公路建设、青藏铁路建设等案例素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环境治理和改善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渗透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坚持等情感价值观教育,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明白,我们在未来生态建设中大有文章可做,在把中国建设成生态文明型社会中大有可为,要热爱祖国和家乡,提升责任担当,有责任和义务将我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和文明。

5.时事热点,关注政策,提高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国家时事新闻和颁布的政策法规,尤其是有关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报道、国家相关的政策等,及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在教学“黄河”一课时,就可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黄河保护与治理时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论述,阐述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政策文件,讲述水资源相关内容,在学生脑海中逐渐形成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识。

(二)途径二:校本课程(含微课)

为了进一步对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地理教师可以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等方面补充地理教材中没有或未充分展开的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南极冰川、土地资源、滩涂湿地、河流湖泊、海洋安全、工业发展、利用当地资源开展野外考察等内容,编写类似《中学生生态品德养成》等的校本教材,既是对现有国家教材有关资源、环境和生态方面内容的补充,也是对生态育德方面知识与情感的拓展。

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地理教师或备课组可集体创编制作生态育德方面的系列微课,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谈学习感悟。微课素材从资源、环境、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学生在知识上进行拓展和延伸,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途径三: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生态品德的一种重要途径。地理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认知、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和谐全面地发展。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地理实践活动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地理实践活动能提高初中生的行动意识与行动能力,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在现实地理环境中观察和理解地理环境,深入理解人地和谐的理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设计和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时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调动其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提高其地理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突出其学习的主体性。实际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更是对学生在真实生态环境中所呈现的情感、意志和行为进行的考验。

(四)途径四:地理社团

地理社团是一群对地理感兴趣的中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充分利用这一学生组织平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育德途径。社团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学校与周边的生态实际情况设计众各种社团活动,如地理绘图大赛、地球仪制作比赛、生态文明漫画展、地球日、地球水日、熄灯一小时等活动。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让学生用心体会和感受自然生态与人类的关系,深刻理解与感受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逐渐明白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总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态观教育,培育他们良好的生态意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是中学地理教师面向未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一份责任。上述“211”四种途径是地理学科培养中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益尝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探索出其他的形式和途径,希望通过这些探索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早日将我国建设成生态文明社会。

猜你喜欢
育德文明生态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