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亚雯(武汉城市学院)
高校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有利于让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为稳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双创”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到人才质量,因此,迫切需要提出改进对策,将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双创”中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学生基本价值取向;创业教育则是以高校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创业精神,并对其创业技能、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将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让“双创”形成一个整体,朝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目标迈进。整体来讲,“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国家战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概念、理念以及模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大高校对于“双创”教育的需求,是具体的以及明朗的,也是急需的以及必要的。基于此,各大高校有针对性开设“双创”相关的学科,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其中包括“双创”理论知识的学科,例如,管理科学、经济学、应用统计、会计审计、管理工程、国际金融等。对于不同的学生,各大高校为构建了不同的“双创”教育模式,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为学生们带来了差异化的培养,例如,“双创”教育讲座、丰富多彩的竞赛培训、创业实验应用等,可以全方位、多元化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此外,各大高校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探索基于“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1]。
虽然各大高校对“双创”教育引起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部分高校将“双创”局限于培养一些对于创业有兴趣,或者是毕业之后打算直接创业的这部分学生群体之中;也有部分高校主观认为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才能想到创业模式,所以创业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太大必要;还有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双创”课程,通常是以讲座替代课程,这就意味着“双创”教育难以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不仅不利于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而且无法调动学生的“双创”积极性。
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这些高校对于“双创”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基于“双创”的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与成熟。理解不够深刻,也就无法制定明确的目标,更谈不上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最终与“双创”人才培养有关的课程就会出现碎片化、缺乏深度挖掘、内容单调、配套课程少、与专业课程难以融合等各种问题。在这样不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也就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以某高校某专业为例,该高校仅开设了“创业基础”以及一门选修的创业实战训练课程,但是与专业课相融合的配套课程没有。类似这样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同时,也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后续的创业指导也不足,最终影响到“双创”教育的成效[2]。
“双创”课程教学与实践对于高校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创业经验、较强的创业能力、较新的创业思维;同时,教师对“双创”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双创”人才培养的质量,倘若教师缺乏“双创”能力以及实践经验,那么课程教学就可能偏向于理论化,理论难以与实践融合,最终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还未配置专职“双创”教师,通常是由辅导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替代,又或者是让部分专业教师兼顾。这样的师资力量,不仅无法确保有效完成“双创”课程理论知识,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高校结合“双创”人才培养的需求,配置了专职教师,但是配置的数量不足,所以就会引入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这就会出现“双创”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同时,“双创”课程教龄来看,部分教师的教龄比较短,缺乏授课经验。
客观来讲,“双创”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是部分高校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以及“双创”教育的现实需求,部分刚刚毕业的高学历教师被纳入“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而这部分教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善自己的“双创”知识,才能达到预期标准。但是在这个完善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轨等问题,也就会影响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部分高校结合“双创”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针对“双创”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但是部分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之中,因为会面临科研任务重以及科研压力大等困境,所以会将精力放在科研等领域,这就会影响到“双创”教育的质量。整体来讲,如果教师没有具备热情投身“双创”教育,那么相关培训也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就会影响到整个师资团队的综合实力,不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3]。
“双创”孵化基地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且是帮助大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有效孵化的关键平台。从实际情况来看,孵化基地运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以准入机制为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创业项目发展速度会降低,那么孵化进度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孵化失败。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就会逐渐失去热情,“双创”成果转化就无法实现,也就意味着孵化基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双创”人才而言,基本要求是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双创”是夯实学生理论知识,而孵化基地则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唯有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孵化基地的运营就显得非常重要。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没有构建“双创”孵化基地;部分高校虽然构建了孵化基地,但是也存在制度不完善、场地有限、人员不足等情况,就无法帮助学生有效实施“双创”项目、无法帮助学生完成“双创”竞赛以及沙盘模拟等,也就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严格来讲,资金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对于“双创”教育而言,属于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支持的重要领域之一。为“双创”教育提供资金支持,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有序开展,从而保障人才质量。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来看,他们认为阻碍“双创”教育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资金、没有合适的“双创”项目以及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其中,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问题,这也是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双创”教育教育资金支持不足,那么必然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4]。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该融入“双创”教育,这样才能让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具体来讲:第一,从教学总目标入手,将“双创”目标纳入并明确;同时,将“双创”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例如,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充分结合起来,并在专业课程、其他课程增加“双创”内容。第二,加大实践教学与“双创”能力的紧密度。高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双创”实验室;同时,还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此外,需要拓展实验的内容,例如,对原有实验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不仅可以对学生“双创”能力进行训练,而且可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第三,高校需要对专业特点等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对“双创”目标进行制定,目的是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共生发展,以“双创”为目标,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知识的价值。以此为基础,高校还可以尝试构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双创”课程,目的是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例如,特质教育、创业技能教育等。与时代需求相符合的课程,包括《大数据背景下的创业教育》《云计算时代与创业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等。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开设“双创”课程时,应该做好相关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于“双创”的实际需求,尽量能够从其兴趣点以及需求入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保障课程的导向性、实用性。以此为基础,课程还应该朝着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等“双创”竞赛靠近,力求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标。
学生经过学习之后参与相关竞赛,在竞赛中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应该有,这样非常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双创”能力;同时,经过团队合作,还可以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交往能力进行训练,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团队精神+创新意识+项目经验+大赛经历”的优秀人才[5]。
在“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中,若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其关键是教师,所以对于教师团队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强化师资力量。具体而言:第一,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师资团队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系统性的“双创”课程教师培训体系,让教师能够到企业去锻炼以及外出去学习。其中,对于年轻的教师应该给予重视,需要为其搭建学习平台与桥梁,让他们与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企业导师等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鼓励他们可以参加一些有关“双创”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的活动,使其能够强化自身综合能力,为“双创”教育奠定基础。此外,可以与企业、专业加大合作力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邀请企业家、专家等到学校内部兼职“双创”教师,非常有利于强化师资力量。第二,适当减少教师科研等方面的压力,使其能够将更多精力用于“双创”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当教师热爱这份事业之后,才会有精力组织、创新、实践与之有关的课程、“双创”竞赛以及做好相关评价,成为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最大保障。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新技术,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对于“双创”教师而言,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则需要具备终身学习意识,需要对新技术加强了解与学习,尝试将新技术用于“双创”教育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新技术在“双创”中的价值,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其“双创”能力。
第一,高校要善于走出去,与地方有实力的企业加强合作,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此为基础,可以对“双创”孵化基地进行定位,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而且能够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全程帮扶,确保孵化能够高效、稳定运行,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成果转化。所以,需要对准入机制进行完善,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应该进一步细化准入方案以及孵化方案。第二,加大孵化基地管理力度,可以针对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积极配合学生,或者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为项目孵化提供有效条件。第三,为“双创”孵化基地配置专职指导教师,为“双创”实践提供专业性指导;同时,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优秀管理者参与到项目孵化之中,不仅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而且可以为学生给予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教师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方案,有利于提升孵化效果[6]。
如果资金不足,那么“双创”人才培养就会出现困境,教育无法真正落实,更谈不上平地崛起,所以需要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具体而言:第一,政府。政府可以为“双创”教育以及人才培养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例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提升“双创”财政拨款力度,可以帮助高校缓解在“双创”人才培养上的支出压力;同时,给予高校“双创”资金自主权,使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使用资金。第二,高校。(1)高校可以尝试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到学校开展“双创”有关的讲座,介绍一些经验,这样能够帮助高校缓解聘请行业专家或者是高价购买教育资源的压力;同时,基于校友的意愿,鼓励其通过捐款方式支持“双创”教育。(2)高校要对政府政策措施进行充分利用,例如,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可以对符合条件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支持,在其创业过程中,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申请贷款。第三,企业。以孵化基地为基础,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由企业、学校以及创业团队共同承担项目风险以及享受收益。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具有可行性、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双创”项目,建议能够交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孵化,依然由创业团队参与,在企业的帮助下,能够加快成果转化并获得经济收益。企业又可以将部分收益继续投入到“双创”项目孵化,这样便能够形成校企之间共生互赢的循环体系。第四,社会。高校可以为“双创”项目展示提供平台、机会,例如,可以借助高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对优质的“双创”项目的研发、运行过程进行展示,不仅可以提升社会对项目的关注度,可能会吸引一定的风险投资,可以为项目孵化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而且还可以对“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进行展示,让更多人关注“双创”教育,也有一定的机会吸引投资[7]。
综上所述,“双创”背景下,高校需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明确存在的问题,包括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孵化基地运营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资金支持不足。如果要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则必须对这些问题引起重视,并通过相关改进策略解决问题。以此为基础,高校可以进一步做好“双创”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让大学生能够明确“双创”的意义,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等活动,为其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