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胃肠道非特异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它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尽管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与IBD 有关,但确切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近期,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菌蛋白酶与克罗恩病有关。前期研究发现,蛋白酶的过量产生可能与炎症相关。然而,肠道微生物群是蛋白酶的重要来源,细菌利用蛋白酶为自己提供能量或作为毒力机制。
麦克马斯特大学Farncombe 研究所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调查了细菌蛋白水解活性是否也与克罗恩病(CD)有关。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肠道微生物》杂志上。这项研究检测了乳糜泻患者粪便样本中的蛋白质水解活性,然后利用这些粪便微生物群落接种到无菌小鼠中。与低蛋白水解菌群或健康对照菌群定植的小鼠相比,具有高蛋白水解活性的小鼠本身具有高的粪便蛋白水解活性。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低蛋白水解活性和高蛋白水解活性粪便样本之间观察到的微生物群差异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被CD 高蛋白水解菌群定植的小鼠致病性分类群的丰度增加,而有益分类群的丰度减少。研究人员将另外一些具有高或低蛋白水解性乳糜泻菌群的无菌小鼠定植,并对它们进行肠道损伤。高蛋白水解菌群使小鼠更容易发生肠道损伤和结肠炎。支持细菌蛋白酶活性在CD 和UC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总体研究正在增加。Amber 解释说:“蛋白酶对细菌的生存很重要,但也会引发炎症,尤其是在大量存在的情况下。”Amber 目前正在研究驱动细菌蛋白酶活性高的因素,以便预防微生物组的促炎活性。
虽然这些发现不能排除宿主蛋白水解酶的参与,但它们支持特定的微生物蛋白水解特征可以针对乳糜泻患者进行干预,最好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确定微生物蛋白水解活性在IBD 中的作用可能会导致针对相关细菌分类或驱动这种促炎活性的因素的抗蛋白水解疗法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s://www.gutmicrobiotaforhealth.com/study-identifies-a-role-forbacterial-proteases-in-crohns-disease/
(罗江钊)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寻找可持续蛋白质来源的紧迫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植物性“肉类”和“乳制品”可能很受欢迎,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环保的肉类替代品。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对小鼠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高脂肪饮食中用粉虫代替传统的蛋白质来源可以减缓体重增加,改善免疫反应,减少炎症,增强能量代谢,并有利于改变有益胆固醇与有害胆固醇的比例。
除了摄入更多的膳食纤维,营养学家还建议将摄入更多高质量的蛋白质作为体重管理的一部分。该项目研究的主要作者表示,我们从早期对公鸡的研究中了解到,粉虫是一种高质量,高度可消化的蛋白质来源,也是环境可持续的。研究人员给一组小鼠喂高脂肪饮食(46%的热量来自脂肪)和酪蛋白(一种来自乳制品的蛋白质),12 周后再换成其它蛋白质。另一组,即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食用含有酪蛋白的瘦肉。在引入粉虫的时候,高脂肪饮食组已经肥胖,并患有代谢综合征,这是一种增加心脏病发作、中风、糖尿病和其它健康问题风险的疾病。然后,小鼠开始食用干燥粉状粉虫以替代饮食中50%或100%的酪蛋白。在实验饮食的8 周时间及之后,研究小组测量了小鼠体重、身体成分、血液代谢物以及肝脏和脂肪组织的基因表达。粉虫蛋白并没有导致肥胖小鼠减重,但相对于食用含有酪蛋白的高脂肪食物的小鼠,它们的体重增加速度减慢了。
“这不是减肥的情况,他们只是放慢了吃粉虫的速度”,研究人员说。更显著的影响是改善了他们的血脂状况。他们的低密度脂蛋白,即所谓的“坏胆固醇”下降了,而高密度脂蛋白,即“好胆固醇”上升了。从基因表达的角度来看,炎症减少了,一些脂质和葡萄糖代谢基因被改变了。尽管并不是所有的结果都是积极的,但从新陈代谢的角度来说,他们处于一个更好的状态。研究人员表示,研究结果中出现的一些好处可能与几丁质有关,几丁质是一种构成昆虫外骨骼的纤维材料。虽然甲壳素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但它似乎就像一种纤维,能刺激肠道中有益微生物活动。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3/07/230726134219.htm
(罗江钊)
Ⅱ型糖尿病患病因素与一些人为可控的危险因素有关,例如不健康的饮食方式、缺乏运动和吸烟。但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用餐时间。该研究的第一完成人、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的研究员Anna 说:“我们知道用餐时间在我们昼夜规律的调节、血糖和血脂的控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针对用餐时间或禁食与Ⅱ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很少。”
在本研究中,来自ISGlobal 的团队与来自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团队一起,对103 312 名法国成人(79%为女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在用餐频率和时间与Ⅱ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联。参与者在线填写了饮食记录,记录了他们在非连续3 天的24 小时内的饮食情况,以及他们的准确用餐时间。研究团队对参与者前两年的饮食记录进行了平均测算,并预估了接下来几年(平均7 年)的健康状况。
研究期间有963 例Ⅱ型糖尿病新发病例。与在8 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经常在9 点后吃早餐的人患这种疾病的风险明显更高。“从生物学上讲,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的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这也与相关研究分析的结论一致,即不吃早餐会增加患II 糖尿病的风险。”Anna 解释说。
研究小组还发现,晚餐时间过晚(晚上10 点后)似乎也会增加患病风险,而吃得更频繁(每天约5 次)与较低的疾病发病率相关。相比之下,长时间禁食只有在早吃早餐(8点前)和早吃晚餐的情况下才有益。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早上8 点前的第一餐和晚上7 点前的最后一餐可能有助于降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该研究的合作完成人、ISGlobal 研究员Manolis 总结道。事实上,ISGlobal 的研究团队已经提供了证据,证明早吃晚餐可以降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
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证明了时间营养(即饮食、昼夜节律和健康之间的联系)在预防Ⅱ型糖尿病和其它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3/07/230718105633.htm
(朱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