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话新农

2023-08-18 22:01贾鸿彬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天长市农场

贾鸿彬

陈宏平的一天是从晚上开始的。

自2023年5月下旬开始,陈宏平每天都关注天气预报。5月31日,天气预报显示当地6月1日到7日都是晴天,8日有雨。他就把麦收日定在了6月4日。他已经测算过,这一天收割,他的麦子千粒重最大,麦子收成最高。

6月1日晚上,天气预报突然显示,6月3日至5日有雨,而且是大到暴雨。麦子已经成熟,他告诉我:“要是天气正常,6月4日收割,效益肯定最大。现在要抢了。按照往年经验,6月2日雨前收割的小麦,比6月3日至5日雨后收割的小麦每斤可多卖0.12元。而且雨后田里积水,机器下不去,可能还要等几天,这样小麦每亩还会减收100多斤。主要是小麦过度成熟会营养倒流,也就是籽粒的营养倒流到根部,籽粒变轻,影响产量,也影响品质。”若是再连着阴雨天,则会造成麦穗发芽,一季的收成很可能报废。

麦收计划被打乱了。

如何确保雨天前把到手的粮食收上来?

这一夜陈宏平再无睡意,从晚上7点一直到凌晨2点,他都在不停地跟开峰农事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开峰电话协商。天长南部岗地麦子成熟相对早几天,开峰社的收割机全都按照协议排定计划。现在,陈宏平要提前收割,开峰社现有的13台机器肯定抽不出来。

陈宏平的农场位于高邮湖大堤下,场部在高邮湖500米的广陵街道长亭村联合村民小组。他生于斯,长于斯。由于原先同开峰社订好的时间是6月4日,现在变更收割机的作业计划,陈开峰很犯难。但陈宏平的麦子有300亩,而且精耕细作,长势喜人,只要抢收上来,妥定是丰收的。到了6月2日凌晨2点45分,他终于从外地调来了5台收割机和3辆运粮车。这样,就能确保在阴雨天来临之前把成熟的麦子收上来。

虽然收割机联系好了,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但陈宏平满脑子都是天亮后怎么安排收割、运输、麦子进仓库。坐在床上,他不停地看天气预报有无变化。清晨6点不到,收割机手和卡车司机都到了,最关键的是,陈开峰亲自来了。陈宏平的妻子董顺英忙端出丰盛的饭菜,大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便下地。6点半,陈宏平带上水壶,跟着收割机下地去了。他要对收割的秸秆高度和粉碎的长度、田间落粒情况进行监督。

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晒在脸上,汗水一会儿就模糊了双眼。“到了中午,又饿又渴,机手们也和我一样,一直到午后才吃上饭。因为那一片田,他们要一口气干完,才最高效。午饭是我老婆送到地头的,大家只草草地扒了几口饭,猛灌了几口矿泉水就又开始收割、运输入库。下午气温更高了,有的机手为了降温,只好拿矿泉水往头上浇。”

到了傍晚6点10分,300亩麦子终于收割完毕。

一位机手说:“你家的小麦不但品相好、秆青籽黄、籽粒大,而且比别人家长得稠,亩产一定高。”当晚,陈宏平统计了入库数字,两个品种:扬麦24号平均亩产1113斤,另一个品种扬麦33号亩产达1206斤,水分均为14.1,创历史新高。

干完这一切,已经到夜里10点多了。鹧鸪在空旷的麦田里叫着,陈宏平坐在门前,董顺英端出几个菜,夫妻俩一人一瓶啤酒,美美地喝著。正准备睡觉时,窗外传来滴滴答答的雨声。

陈宏平的稼农家庭农场创办于2011年。由于平时刻苦钻研农业技术,他所创办的稼农家庭农场被滁州市科协授予“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列入2016—2020年江苏省农科院合作试验示范基地。他本人曾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全国100名农技推广种植户奖”、“安徽省百佳新型职业农民”荣誉称号、“农业科技创新一等奖”,先后当选为滁州市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以及滁州市劳动模范。

2019年,陈宏平被天长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聘为兼职教师,他所示范推广的水稻穴播技术和钵苗摆栽技术,作为天长市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的标准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及基本技能进行推广。2019年,稼农家庭农场种植经营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26家示范家庭农场典型范例。这是安徽省唯一首批入选的家庭农场,并作为天长市2019年农业发展的亮点写入天长市2019年度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陈宏平今天能成为天长市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与他21年前的艰苦抉择有很大关系。遥想当年,他感慨万千。

“我1963年出生于天长镇长亭村,中学毕业后在家种植责任田,农闲时,做过小商贩,在码头上干过搬运工。可以说,脏活、累活、苦活都干过。1991年,我好不容易进了村小学教书,干起了民办教师,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好景不长,1998年放暑假前,因政策原因,我被解聘了。这一突然变化,犹如晴天霹雳,险些将我击倒。在床上睡了几天,我一边叹息着,一边反复思索,认识到日子还要过,只能面对现实,重振精神,回到自己的7亩4分承包地上。”

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脚下这片土地能不能致富?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陈宏平既要供两个小孩读书上学,又要解决父母看病吃药的费用,7亩4分地的收入显得捉襟见肘。面对一家6口的沉重经济负担,陈宏平和妻子商量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走出去流转土地。

“记得是2011年春,我怀揣致富梦想来到冶山镇高巷村,先行流转土地100亩,种植小麦、水稻。这里地处江淮分水岭,是典型的高岗丘陵地区,土地贫瘠,田块小,落差大,水资源缺乏,被称为天长市南部‘黄土岗。面对这样恶劣的地理环境,妻子有点后悔,夜里偷偷哭,打起了退堂鼓。我其实心里也打鼓,但还是坚定地劝妻子,让她给我个机会,试一试。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我们凭着两把铁锹、一台手扶拖拉机、两根扁担,从整治生产路、进水沟以及排水沟开始,起早贪黑,一锹一锹地挖。没有路,我们就用肩挑。暑往寒来,滴滴汗水落在脚下的土地,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好,好了又破。就这样,我们硬是靠肩挑手挖,修了一条长约2000米、宽3米的循环生产路,清理加固进出水沟5000多米,田块由105块整合为70块,增加耕地12亩。那时很少用机械,一个春天,我们汗水流了有几百斤。”

凭着扎实的农技功底和吃苦耐劳精神,流转土地当年,陈宏平种植的小麦、水稻二季亩均单产达到2200斤,亩均纯收入突破700元大关,比流转前的小农户亩均多收粮食将近800斤,这在当地引起轰动。

科技是一把致富的金钥匙。陈宏平在追梦的道路上,努力汲取科学知识,迅速成长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春夏之交,天长市小麦赤霉病大面积爆发。当时许多种田大户和小农户由于仍使用传统农药防治,亩产只有四五百斤,可谓损失惨重,在我的带动下,一些大户开始主动收听收看当地农业部门病虫预报,许多农民都知道了赤霉病见花打药、秧苗移栽送嫁药(移栽前进行对秧苗病虫害防治,防止带病虫害下大田)、水稻破口药等农技知识。到了第二年,赤霉病防治情况得到很大改观。”

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很多。2013年8月初,正是水稻抽穗扬花期,天长市遇到了连续20多天38℃左右的高温。陈宏平坚持把水费存在水利部门抽水站,每天使田间保持3寸深水。夫妻俩天天顶着难耐的高温,在田间不间断巡查,防止田间漏水,积极营造田间降温的小气候。当年,他们的水稻亩产达到1260斤,而其他大户和普通小农户由于没有积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应对高温热害,亩产只有七八百斤。

随着机插秧推广,水稻种植的成本上升很多,陈宏平想把机械插秧成本降下来。他通过外出学习考察,自己试验示范,2017年,他将机械平盘插秧改为印刷播种(在特定的纸板上均匀定植稻种),钵苗摆栽。这一技术使每亩节省稻种1~1.4斤,而且钵苗摆栽具有不伤根、返青快、分蘖强、需水少、产量高等优点,与传统毯状育秧机械栽插相比,每亩节约成本60元左右,当年单产达到1420斤。

除此之外,陈宏平紧盯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技术,积极与安徽省农科院、滁州市科协、天长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等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并以农民技术员的身份,先后参与了江苏省农科院一系列农业科技培训的学习和试验示范。

陈宏平始终秉持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绿色种植理念,从不对土壤进行掠夺式种植,他坚持靠绿色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

“自从2016年我农场水稻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认证以来,农场除了种植绿肥,还到附近的养羊、养鸡、养猪场,通过用粮食和绿肥茎秆交换的方式,把这些畜禽粪便拖回来发酵成基肥,再根据测土配方结果,施少量化肥……”陈宏平经常把他的這些实践探索拿出来和广大农民分享,也因此顺利通过滁州市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专家联合评审,获得助理农艺师职称。

在陈宏平的带动下,周边20多个种田大户和数百小农户,在水稻种植中,由以往单一施氮肥“一炮轰”,变成氮、磷、钾配方施用,平衡用肥。小麦种植由一次性冬前施肥改成看苗施肥、氮肥后移,注重拔节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减轻了环境污染,每亩少施化肥30斤,亩均增产粮食100斤以上。2023年,小麦平均亩产就达到1212斤。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陈宏平始终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生物农药防治为辅的原则,从不使用有机磷农药。陈宏平细细算过一笔账:现在化肥农药用得少,一亩地成本还能节省40多元,产量一点不比施化肥用毒性农药的低,通过订单的方式,企业收购农场的水稻每百斤加价10元。还有部分市民及企业直接通过网上订购农场大米,每斤比市场价高1~2元,年销售额50万元。仅此一项每亩净利润达1200元。陈宏平成为天长市第一位自产自销、走出田头、进入市场的科技环保种粮农户。

在高邮湖大堤上,陈宏平告诉我:“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你说给群众看,不如带着群众干。”

平时不论多忙,陈宏平总要抽出时间到合作社农户家走一走、看一看,为他们答疑解惑、传授技术。从种子的选择到病虫害的防治,他不惜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带动周边100多个农户通过科技种植走上致富路。

高巷村特困户王有松,妻子智力低下,孩子上初中,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陈宏平得知情况后,立即让王有松到自己的农场上班,无偿吸收他入股家庭农场,进行年终保底分红,为其家庭一年增收2万多元,并且资助他家小孩上学。2016年,王有松家房屋要倒塌,陈宏平提前支付了王有松一年的工资,并且无偿赞助1万元供他建房屋。

村民李明的儿子患有慢性肺病,家庭生活拮据。陈宏平在农场主动发起募捐,共为其筹得5000元看病资金。

小王组王仁良是一名在读大学生,母亲病故之后,父亲承受不了打击也寻了短见,一时之间小伙子无法承受双亲接连去世的打击,在家一蹶不振。陈宏平得知消息后主动赶到其家中,把自己带头在网上发起的募捐款如数递到王仁良手中,并以长者身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导王仁良,鼓励他刻苦学习,早日完成学业回报家乡。最终小伙子重新鼓起了学习的勇气,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冶山镇高巷村小王组钱梅,丈夫患病去世,家中留下患病的儿子,陈宏平也为她捐款1000元。他还常年捐助广陵街道长亭村困难户殷铁楼、董万金、崇树等人,每年一到春节就带钱和物上门慰问……

追梦的人生充满浪漫,圆梦路上却各有各的风采。陈宏平善于做人生的加减法。回报乡亲、助力脱贫、科技学习、精细化管理……这些加法越多越好,而有些则是减法。

开始做家庭农场时,陈宏平在冶山镇前后流转了350亩土地,后来又在自家门口流转了300亩。冶山镇的土地10年流转合同到期后,他没有续包。因为通过测算,他觉得家庭农场的规模要适度,要精细化管理。土地承包多了,就难以管理,况且农业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中国本来就人多耕地少,所以国家从2016年开始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江淮地区,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佳面积是300亩。这是国家统计局农业调查总队得出的数据。

“只要做到像绣花一样的精细化管理,原本300亩的收益现在可以达到500亩的收益。据我所知,1000亩以上的盈利很少。我原来配套过很多机械,但是后来算算账不划算。这种小而全的方式是一种资源浪费。”

陈宏平给我算了一笔账:“我这个农场,如果自己配齐各种农机具,要100多万元。关键是投资这么多农机具单打独斗还不能应对特殊天气,每年的折旧费要10万元,并且要亲自干,一台收割机一天只能割几十亩,而我购买社会化服务,一天就能干完。稻麦从耕种到收割,每年只要6万元左右。减少投入,我轻松了,合作者也赚钱了。这是双赢啊!”

这就是减法。这个减法比加法收益大,能不好吗?

高邮湖畔青翠的芦苇丛中,布谷鸟、鹤鹬、黑水鸡的叫声此起彼伏。夏风轻拂,一群白鹭在新平整的水田里优雅地徘徊。一阵拖拉机的轰鸣声传来,白鹭腾飞起来,一行、三行、四五行,飞向青天。这一瞬间,陈宏平觉得自己绿色的梦也随着它们飞向青天了。要是杜甫来了,他会怎么写这些白鹭呢?

猜你喜欢
天长市农场
不待扬鞭自奋蹄
我的开心小农场
Fun on the Farm农场的乐趣
农场假期
安徽省书画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农场
浅谈当前城市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号农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关于天长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影响因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