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捞纸帘 满载匠人心

2023-08-18 22:01宣言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3年8期

宣言

周东红,宣纸行业捞纸工种的高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安徽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宣城市第四届人大代表。自1987年6月进入宣纸行业从事捞纸工作以来,他一直坚守在一线岗位。近年来,本着对宣纸的热爱和对宣纸工艺的钻研,周东红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获得“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第二届中国质量(个人)提名奖”“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好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奖章”“安徽省道德模范”“江淮杰出工匠”等荣誉。殊不知这些荣誉的背后,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步推进时,泾县也在酝酿着一场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影响了整个泾县农村青年的就业观。当时,一批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农村乡镇干部抓住“宣纸之乡”这个大品牌,不断在泾县资源较好的地方开办宣纸企业。于是,宣纸工成为一时抢手的职业。

当时大量的农村青年尚未有打工的概念,一般的家长只会送孩子到木匠、砖匠、竹匠等行业的师傅那儿做学徒,学徒期为三年,谢师一年,一共四年,一个手艺人才能真正受益。而到宣纸企业做一名宣纸技工,学徒期只有半年,如遇上合适的机会,可能还会缩短。于是,进宣纸厂工作成为当时人的向往。周东红就是带着这样的向往进入了宣纸行业。

捞纸是宣纸行业中最见技术的工种,除了有很多工具外,还要记数不尽的纸病名称,仅操作就有掌帘、抬帘、准备工具等。

忽然有一天,师傅对周东红说:“我今天教你掌帘。”周东红顿时欣喜若狂。那时的师傅不乐意教徒弟掌帘,倒不是怕徒弟学成后离开,而是因为教掌帘时纸张成品率低且进度慢。

师傅在教习时,不断示范,有时还手把手地改正他的动作。周东红好不容易摸出点门道来,师傅又叫他去抬帘。不知不觉就到了腊月底,春节来临了。

就在厂里准备放假的时候,师傅对周东红说:“听说国营厂那边招人,我觉得你可以去试试。这也是我要教你尽快学会掌帘的目的。你家条件苦,现在私人厂里都不稳当。再说,你当学徒时间这么短,人家乡镇企业也不一定要你,就是要了你,也不一定给你工资。国营厂正规,一旦进去,就能拿到固定工资。万一你进不去,回来再学也是一样的。”

没想到的是,进国营厂竟然出乎意料地顺利。春节过后,周东红骑车赶到40公里外的国营宣纸厂,找到捞纸车间,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车间主任、工段长便选了个纸槽叫他捞捞看,看了一下,当即表示欢迎他到厂里上班,并提示他找一个“保人”去厂部人事科领劳保用品。

因周东红是中途来的,不能直接顶岗,遇上有人请假就由他顶上。第一天上班,他替的是一个掌帘工。捞纸时,不仅车间主任、工段长不断来看,生产科长、分管生产的副厂长也来了。一见那么多人来看,周东红很是紧张,将本就不熟的动作做得一塌糊涂。领导们看后都不声不响地离开了。

次日,他替的是一个抬帘工。

三月,是宣纸行业的黄金季节,天气乍暖还寒,由于温度不断升高,可以减少焐手等许多繁琐工序,捞纸工们也利用这个季节起早贪黑地多捞点纸,以便多挣超产奖金。周东红与同伴跟其他人一样,凌晨一点多起床,一直工作到下午四五点。

就在他和同伴信心满怀地用手中的纸帘规划未来生活的时候,晒纸工找上门来了。

宣纸制作属于手工行业,虽然捞纸工的下一道工序是扳榨,但最先检测捞纸工水平的还是晒纸工。扳榨工将每天的湿纸压实后送往晒纸车间,晒纸工根据工艺要求加工后,将湿纸揭下来张贴在火墙上,纸干了再通过检验,按照成品计算产量。

晒纸工一见到他们就言辞激烈。从夹枪带棒的话语中,周东红明白了,他们捞的纸揭不下来,好不容易揭下来了,不是有水洞就是有水泡,即便晒上去也是废品。一天下来,真正的好纸没几张。

工段长找过来了。

车间主任找过来了。

生产科长也过来了,不时纠正他们捞纸的动作,还亲自示范。

这家宣纸厂创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独立工矿区,位置偏僻,很难留住年轻人。1985年底,厂里终于顶不住压力放走了一批人,十几个槽空着,没工人去捞。厂里无奈,在上级部门的批准下,招收了一批農村青年作编外人员,享受正式职工的工资级别、奖金。周东红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进了厂。厂里经过讨论,采取“自找对象老带新”的办法,争取在短时间里提高这些带艺进厂的“编外人员”的技术水平。安排生产的工段长找周东红谈话,要求他在车间里找一位老师傅,先从抬帘开始,逐步熟悉环境和技术。

就在周东红到处寻找好师傅的时候,沈洁明进入了他的视野。在这样一个捞纸高手林立的老厂里,年仅30岁的沈洁明捞纸声誉非常高。1986年4月,对于周东红来说是个幸运的月份。为了让自己多学习技能,也为了多挣点钱,他向同事借钱买了一台闹钟,并与沈洁明商量,将闹铃时间定在了凌晨一点。每天闹钟一响起,周东红就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然后出门。他穿着捞纸必备的胶鞋,拎着竹篮,篮里放着护身的胶围腰、牙膏、牙刷、毛巾、搪瓷缸、勺子,快步走到沈洁明家敲门,门内的沈洁明有了回应后,他即刻转身赶往车间。到车间门口时,他顺带拿上靠墙晾干的本槽帘槽,进屋后将帘槽靠在纸槽边,又将竹篮放在屋子一边的榨杆上,开始做开槽捞纸前的准备工作。他先在纸槽边缘插上凹肖口,架好浪水棍,将帘槽放上去。做完这些后,他又从竹篮里拿出牙具,挤好牙膏接上自来水,站在药桶里边踩药(浸泡的猕猴桃藤,捞宣纸必需的辅料)边刷牙。牙刷好的同时,药泡得也差不多了。洗完脸后,他将滤袋在药缸上方挂好,舀起药桶里的猕猴桃藤汁倒向滤袋。等滤得差不多时,用扒头将浸泡一夜的纸浆从槽底上勾起,等勾匀后再开始搅拌。槽搞好后,他开始检查纸板上的茅草是否散乱,铺好茅草上的帘子,钉好额桩、衬桩。其中,检查茅草、钉桩是掌帘工干的活,踩药是单槽工干的活,周东红都一并做了。当所有准备工作做妥当后,沈洁明也差不多到了。

勤快的周东红当即获得了沈洁明的好感。

一天长达十四五个小时的工作就这么开始了。在漫长而单调的捞纸过程中,沈洁明渐渐了解了周东红的家庭情况,不断纠正他的技术错误。

与沈洁明的第一次合作在太阳西沉时完成了,这一天让周东红受益不浅。当他将用了一天的纸帘清洗后,沈洁明顺手接过纸帘,要带回家维修。周东红说:“帘子还是我带回去修吧。”沈洁明仔细询问他房间有没有挂帘子的地方,得到确认后,才放心将纸帘交给周东红。这里每天修纸帘的工作由掌帘工完成,作为抬帘工的周东红主动带回去修,再次给沈洁明留下了好印象。

回到宿舍,周东红放下篮子,将纸帘挂在墙上,换下穿了一天的胶鞋,拿起缸子和毛巾到食堂吃饭。等回到房间时,沈洁明已经在周东红的宿舍里等他了。两人合作将纸帘铺开,一人修额竹线,另一人修梢竹线。帘子修完挂上墙后,沈洁明才离开。他一离开,全身乏力的周东红就上了床。睡意像潮水一样地涌来,一天的疲劳在香甜的睡梦中消去。

宣纸行业很特殊,很多工种无法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匹配。原料工,与农民一样看天色作业,晴天外出做工,雨天室内忙活;夏天早晚干活,冬天整日劳作;外出负重上山,室内灰尘弥漫。捞纸工,整天站立,与水交往,单调又乏味,夏天闷热,手脚溃烂;冬天寒冷,手脚生冻疮。晒纸工,一个人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高温室内往来走动,夏天挥汗如雨,冬天皮肤干燥开裂。所有的工种中,捞纸工的技术要求最高,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更多,因此被整个行业称为“匠人”。捞纸工每捞一张纸,并不意味着这张纸就是成品,除自身的技术原因决定纸张是否合格外,还需要晒纸工、剪纸工技术配合才能确保成品率,也就是说,捞纸工要承担下几道工序的废品。一般的捞纸工每天的生产定额是800张,如果按照每小时完成100张纸的工作进度,要想完成日生产任务,至少要捞900张纸的量,多出的部分就是留给自己、晒纸、剪纸等工序中的正常损耗。如果加上每天准备和修补工具的时间,一个捞纸工每天要多消耗大约两个小时才能完成任务。如果想超产,就意味着要牺牲更多的时间。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当时国营宣纸厂的捞纸工地位是很低的。周东红也曾萌生出离开的念头,但有人对他说:“现在政策放宽了,说不定有机会转正呢。老话讲得好,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你只要将手艺学精了,还怕人家看不起,还怕没一口饭吃?”

一语点醒梦中人。

安心捞纸后的周东红从怎么夹帘尺,到掌帘如何走步既省力又节时,都一一学习并掌握。沈洁明特意叮嘱他,做手艺一定要靠手,手的灵动能提高对手艺的领悟,比如下水捞纸时有很多人以身体凑,这样技术肯定无法提高。掌帘、揭帘的时候,得用眼睛指挥手,哪边弱,眼睛就应该看向哪边。沈洁明又教他在不同的自然光线、灯光以及两种光线交替情况下通过看不同漆色纸帘来掌握纸张厚薄的诀窍。每次周东红操作时有细微错误,都会被火眼金睛的沈洁明毫不客气地指出。在沈洁明的精心指导下,周东红的捞纸技术突飞猛进。多年后,沈洁明谈到周东红时说:“他不错。我带的徒弟中没几个像他那样主动的,也没几个像他那样能吃苦。”

皇天不负苦心人,与沈洁明合作的第二年,宣纸厂享受了优惠政策,打破户口的限制,面向全县农村招收300多名返乡青年。这些青年通过文化考試进入了宣纸厂,像周东红这样的编外人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测试后,也顺利成为全民所有制合同制工人。

捞纸是宣纸工艺体系中最难的工序之一,也是最艰苦的一线岗位。捞纸由双人配合,动作协调一致地将纸浆从水中捞出成型,捞出每张纸的重量误差要控制在1克以内。为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在捞纸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水温、光线、浓度、器具等一系列环境因素变化带来的影响。为掌握好捞纸,所有的操作工都要讲究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合作捞纸的两人也讲究磨合。天长日久,周东红在捞纸时,能将眼、手和心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练得炉火纯青,如臻化境。在与伙伴多年合作中,彼此能从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中读到更多的内容,这些内容无需语言的描述与传达,就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近年来,捞纸技艺已炉火纯青的周东红不仅吃苦耐劳,还精益求精。在出勤率方面,他总是最高,完成工作任务达到180%,产品对路率在95%以上,被同事们风趣地称为“铁人”;在理论研究方面,他积极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工作有机融合,强化问题导向,勇担职责使命,积极破解宣纸生产工作中的难题,推动宣纸生产的顺利进行。周东红手中的宣纸一天比一天捞得好,承担的责任一天比一天大,贡献的力量一年比一年多,终于达到了一般的中国手艺人难以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