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何小鹤
摘要:当下,大学生依赖网络、手机成瘾的现象日趋严重,他们逐渐沉溺于网络世界,自制力下降,缺乏理性思维,且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文章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系统地、深入地用异化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并提出预防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现状;预防机制
“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生存状态上出现行为异化的现象。所谓网络行为异化,是指人创造和使用的互联网技术逐渐失去人类工具的本质特征,从而成为奴役人、控制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下面,笔者通过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现状及预防机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在校大学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013份,收回有效问卷1915份,回收率为95%。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现状
(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冲击,网络道德失范
在“言论自由”的粉饰下,网络中各种言论和思潮甚嚣尘上,很多大学生缺乏理性的思考,辨别能力有限,极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冲击,信念迷失,导致道德的调节作用弱化,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
(二)道德约束弱化,外在行为失序
道德失范的后果反映在社会行为层面,就是外在行为的混乱,缺乏秩序。调查问卷显示,31.27%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54%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至6小时,只有13.73%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针对网络成瘾的调研,当处于无网络状态时,51.8%的大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30.12%的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情绪。这说明超过80%的大学生已经出现或接近网络成瘾,其结果就是沉溺于网络,现实活动参与率降低,实际交往能力不佳,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孤僻症等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
大学生非理性的过度消费有泛滥的趋势。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人,学生是最大的网络群体,占比为23.7%,网络购物使用率达到79.7%,网络支付率达到85.7%。本次调研显示,在选项“网购遇到你特别想买的物品而钱不够时”,51.89%的大学生选择用消费信贷类产品预支额度,先消费后付款,27.55%的大学生选择等有钱了再买,只有17.86%大学生选择不购买。由此可以看出,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渐渐占据大学生消费结构的主体。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探索世界充满好奇心和表现欲。尽管他们在生理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心理尚未成熟,自我管控能力不足。网络上繁杂的信息容易使大学生无力分辨是非,只会盲目跟风,甚至被有心人士利用,迷失自我。
(二)网络因素
网络的隐匿性成为随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温床,由此滋生出网络诽谤、“人肉搜索”等一系列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等违法行为,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判断不出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不仅如此,网络的交互性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为一些不当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传播渠道。
(三)教育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教育最小的单位。家庭教育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同时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奠定了基础。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家庭物质条件优越,进入大学后,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很多家长总是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来体现对孩子的爱,忽略了思想交流,而网络道德的问题更是被家庭教育所忽视。
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不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尽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一基础必修课程增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但主要集中在指导大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网络工具方面,篇幅不长。如果教师没有深度总结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不良后果,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社会因素
国家针对互联网的现状已经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如2016年12月1日、2017年6月1日、2020年3月1日分别实施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但是,網络社会发展太快,依然有失范行为未能得到有效监管,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除了法律管控外,政府机构也要加强网络技术领域的监管,有效发现与遏制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通过技术手段监管互联网行业的规范性,降低不良信息传播的风险。
网络由于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部分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针对一些社会事件的报道,网络言论的自由导致各种观点充斥网络,一些自媒体、营销号的观点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不断扩大舆论的影响力,一些被负面情绪煽动的网友在论坛、评论区任意谩骂造谣,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四、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不良影响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
频繁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导致大学生长期保持不良的身体姿势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同时,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指和眼睛等,致使颈椎病、腰椎病、腱鞘炎、糖尿病、高血压、近视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网络依赖及成瘾
网络设备的更新速度快、智能化程度高、携带方便等优势,导致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获取信息资源成为日常行为,尤其是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在没有监护人看管的情况下,对网络的使用没有约束,也没有节制,逐渐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上网成为他们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活动。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其场景设置和角色形象逼真,能使大学生产生兴奋和紧张等情绪体验,获得强烈的欣喜感和满足感,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分清现实与虚拟。同时,长时间的上网使得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从而导致与周围环境产生冲突。
(三)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运用一些图片、文字等形式,对受害者进行辱骂、抨击、诽谤、贬损,有些人甚至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在网络上公开攻击受害者,引发其他网友对受害者进行恶意评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他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很多网友认为自己是匿名的,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不管不顾地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
(四)其他网络犯罪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通常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网络犯罪行为的实施者是大学生。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实施诈骗、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危害国家安全,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2006年末,“熊猫烧香”病毒的始作俑者就是典型的通过互联网实施犯罪。另外一种是网络犯罪分子抓住大学生自控力差、想兼职、时间充沛、风险意识不强等特点,骗取大学生钱财,还有一些大学生也不慎落入传销组织的陷阱,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
五、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预防机制
网络行为异化的成因有诸多方面,单一的预防方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合作的前提下,采用三级预防策略去除诱发因素,尽早识别高危人群,增加社会支持,避免网络行为异化的出现。
(一)第一级预防
1.充实大学生活
第一,大学生要充实自我,积极参加相关培训、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离开网络,争取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第二,大学生要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设定有利于学业与职业发展的学习目标,不断充实自我,提高综合素质。
2.规范网络行业,净化社会环境
第一,主流网络媒体应树立行业榜样,承担社会责任,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提供积极向上的新闻报道,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追求。第二,网络行业应恪守行业法规,通过制定“网络实名制”“行业准入与退出制度”等制度,肩负起应有的监管责任。
3.加强家校联系,推进网络道德法治教育
在做好基础思政政治理论教育的前提下,高校应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或者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丰富相关内容,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实践教育。例如,教师通过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让大学生置身于网络道德失范的案例中,亲自体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具体表现和不良后果。同时,教师利用第二课堂组织网络行为规范的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典型的案件警示大学生,远离网络失范行为。
2020年3月1日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要求,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不得开展网络暴力、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针对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这个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班会等形式,对网络法律法规进行普法宣传,让大学生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二)第二级预防
1.网格化管理
高校可以在早期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如将一个班级划分为相同的网格,设置组长、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统计网格成员使用网络情况并最终汇报给组长,如果出现部分网格成员对互联网有依赖倾向或成瘾的现象,组长要及时提醒,然后将情况如实上报教师,由教师向学校汇报。这样的分级管理可以在早期发现和解决相关的问题。
2.完善网络立法,健全网络监控体系
虽然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立法,但是面对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依法治网依然是未来的重点工作。我国需要保障立法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建立以网络基本法为主、专项网络法律法规为辅的靶向立法體系,尽可能扩大网络立法的覆盖面,通过对法律的修订与完善,以适应网络技术与环境的发展更新。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措施是对已经出现网络行为异化的人群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规避网络异化行为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要确定目标人群所处的阶段,然后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通过对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发现,超过80%的大学生已经出现或接近网络成瘾,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现实活动参与率降低,实际交往能力下降。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笔者提出三级预防策略,以期有效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子龙.网络异化的日常呈现: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反思[J].才智,2021(32).
[2]王静.从异化劳动理论看网络时代的“异化问题”[J].现代交际,2021(13).
[3]赵霞,吴明忠.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化现状和治理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2).
[4]傅华.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郭清.健康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