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情理交融论析

2023-08-18 03:37朱敏敏丁昀
重庆行政 2023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理论

朱敏敏 丁昀

情与理相互影响。把理讲清、讲透离不开情,以情感人、育人离不开理,把握好情与理的关系问题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如何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问题就至关重要。我们要正确理解情与理的内在意涵,厘清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情与理贯通的原则,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情”与“理”的意涵澄明

认知、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可以帮助教育者把握情与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情与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基本要素,正确地理解其内在意涵,既要发挥好“情”的驱动力,又要认识到“理”的说服力,形成情理交融的教育合力。

(一)“情”的内涵及作用

“情”就是情绪、感情的总和,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情感,指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在心理学上的表现和反应,是人们意识活动的动因。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情感是认知和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具有正向情感和负面情感之分。通常,正向情感给予人们积极的反馈,成为人们行为活动的助推器;而负面情感则会使人们产生消极的情绪,最终可能会阻碍人们的行为活动。因此,“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的主体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有意识、情感的,在实施教育时,要注重“情”带来的影响。受教育者在进行各种认识活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时,难免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甚至从心理上抵触和排斥,因而,教育者要通过自身的情感活动,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及发展特点,抓住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提升育人效果,也就是古话所说的“情到理方至”。

“情”的作用就是在于它能以情感的力量感染受教育者,通过情感教育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完成“道理”的灌输和转化,驱使学生的认识和行动。以讲好爱国主义为例。爱国主义本质是一种态度,是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在内的一种心理倾向。认知是基础,行为是目的,情感是核心。要使受教育者真正地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不但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动之以情所产生的效果要比晓之以理产生的效果更加鲜明。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借助情感这个中介,完成从理论到行动的升华。

(二)“理”的内涵及作用

“理”就是道理,从广义上讲,是指政策、方针、原则。狭义上讲,就是指普通的常识、平凡的道理、真实的依据和事实。[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理有据的教育活动,单纯靠感情来维系教育会苍白无力,甚至造成一味地迁就,这样就只能给人以精神安慰,达不到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因此,“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靠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内核,形成以思想政治、道德法治为主,以心理学、教育学等为辅的教学模式。其中,理论知识、教育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提供背书;社会道德、公德标准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提供参考。倘若失去这些参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与效果将失去其意义与价值。“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正确的方向,使其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导向符合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此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教育者要把“理”讲透、讲清、讲深,要以理达理、以理服人。只有正确的道理才能使人信服,这就要求教育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正确的道理传达给受教育者,并且要求教育者所讲的道理要有实际意义,还要做到使受教育者能够信服,要在发挥“理”的作用时,不能以理说理,空谈道理。而是需要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的理解能力、思想水平的高低,对政治的了解程度等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引导其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使理论和思想一点一滴地渗入受教育者的心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情”与“理”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情感通过激励、驱动、感染等作用,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理论的科学性、思想性等特征,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但问题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将二者很好地融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情”与“理”的内在逻辑。

二、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中“情”与“理”的内在逻辑

知、情、意、行是人们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也是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四个环节。“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思想道德规律的认识,“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在体验和潜在动机。“情”与“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紧密相关的要素[3],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理”对个体行动起先导作用,“情”對个体行动起推动作用。“情”与“理”的应用要彼此相融,相辅相成;情中含理,理中蕴情。

(一)寓理于情,情为基础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也就是说,在教育者讲“理”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说服受教育者、使其接受,而是首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在这里可以说是要抓住理论的本质,其次是抓住受教育者的本质,在讲这些道理的时候不能忘记“情”的参与,只有理没有情,理则不通。人是情感动物,在人们的沟通交流中,往往是先有情,而后才是有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能否获得充足的情感价值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换句话说,对于受教育者,倘若没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最后的教育效果可能将大打折扣。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运用情感,遵循情感的规律,寓理于情,把深刻的思想寓于富有情感的表达之中。教育者要以情动情,在工作中以真情感染受教育者,使其强化认知、深化思考;在生活中以真诚感化受教育者,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主动引导、精准施策,完成从知情到共情再到共识的迁移。教育者要以境染情,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创设不同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融情入理,熏陶受教育者,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是以情感为基础,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的精神需求,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在心理上顺畅沟通、在认知上引发共鸣,以此引导他们知理、明理、守理、用理。

(二)寓情于理,理为主导

情多不一定理足,有情不一定有理,情不能脱离理孤立存在,只有情没有理,则情不深。理是情感、行为的先导,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才能有健康之情。这里所说的“情”,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符合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规定的。只有把“情”统一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下,才能做到情理交融,也就是所讲的“情”必须在符合“理”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尊重、关心受教育者,维护他们的利益。因此,没有“理”的支撑,情就失去积极意义,就可能把尊重变为迁就,把理解变为迎合,把教育变成游戲。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包含“理”的成分,情感浸润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5]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科学、正确的“理”,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灌输给受教育者,这样的“理”才是“服人”的关键。除此之外,理论是丰富的,“理”需要实际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熟知性经验的支撑,增强“理”的通俗化,这样的“理”更具感染力。在教育过程中,“理”的科学性是必然的,“理”的最终目的是要说服人。教育者要懂得感情的动力,更要知晓理论的力量。只有正确地诠释科学的理论,以理导情,使情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增强说服力。

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真情的催化,也需要真理的支撑,二者各有特点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入人之心,真理的阐释力和说服力能入人之脑。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情理并重和统一的基础上,绝不能漠视理论说服教育的价值,更不能一味地强调情感交流、融通作用。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情理交融,情中含理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度,理中蕴情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温度。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能够准确把握受教育者情感认知发展规律,善于选择利用教育时机,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不仅要言之有理,还应言之有情,合理定位情与理的关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以情滋养理,强化情对理的促进作用;以理深化情,强化理对情的支撑作用,真正做到情到理方至。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情”与“理”有机贯通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情与理的作用不同,因此必须在厘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情与理的统一,使情理在功能上互补。在教育方法上,应讲究合“情”合“理”,形成情理交融的合力,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坚持“情”与“理”有机贯通的原则

求实原则。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6]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符合客观事实与规律的真理,讲理,就要摆事实。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一系列思想理论体系。这些真理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讲理重在用事实说话,要把握好理的基调,既不能过犹不及,也不能本末倒置。人既是社会性的存在,也是情感性的存在,讲情,就要讲真情。生活中导致人思想、情感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大环境政策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因素,没有切实的情感表达,就无法揭示教育人、引导人的“理”,所以用情时要对事实本身有着客观、准确地掌握,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怀有偏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用真情、讲实话,运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适度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激发和理性思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既要兼顾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接受规律,又要考虑符合生活常识和习惯思维的要求,做到既合情又合理。情不能离开理,要坚持情感是手段,晓理才是目的,如果只有情,没有理论作为根据和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将变得空洞没有意义,这样的情感交流则可能陷入是非不分的境地,不利于受教育者生发健康、积极的情感,亦可能导致受教育者沾染不正之风。要坚持理也离不开情,讲理不是征服,受教育者自身有思想、情感,没有平等的环境,只有理不进行情感交流,使教育变成一味地灌输,教育者不愿意教,受教育者不乐意听,没有感情的引导,就没有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论自然也不能接受,就更不可能转化为正确的行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堪忧。所以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情”与“理”贯通,不能失之偏颇。

(二)“情”与“理”有机贯通的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坚持情与理贯通的原则,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合理地削弱消极情感的制约作用,使受教育者积极地选择和接受教育信息,讲究运用“情”与“理”的方法。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7]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授者,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者对“情”与“理”贯通的认识不足。因此,教育者要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要品德高尚,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懂理、信理、讲理;要有情、用情、动情。要知道自己传授什么道理,采取什么形式,最后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一过程教育者需要全心全意地做好准备工作,切忌搪塞了事,更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不仅要靠理论的力量,还需要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濡染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

巧妙运用言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各式各样,最基本的是讲授法,部分教育者在语言表达上缺乏生机与活力,难以把道理鲜活地传播给受教育者,导致受教育者学习积极性不高。巧妙地运用语言,创设恰到好处的情境,能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地悟透其中的道理;而枯燥的语言,生硬地把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往往难有说服力。要很好地把“情”与“理”贯通到教育中,就要求教育者讲究说理的艺术、掌握说理的技巧,使受教育者领悟并接受,把外在的价值观念内化成自身的行为准则,外化为自身的行为活动。

运用特殊事件教育。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不能把一种教学方式绝对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教育。运用典型事件、代表性的人物等,加工、创造、融合到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中。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或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社会实际生活及人的思想状况,让受教育者体会到情感的力量,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理”与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通过正面性、疏导性的灌输,促使受教育者更深刻地理解,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运用特殊事件阐明事理时,要实事求是地选择具有广泛性、先进性和可及性的人和事件,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多途径实践教育。所谓“多途径”是指利用社会大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更多采用理论教育,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环境的改变、教学手段多样化等诸方面的变化,更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面对这种消极影响和受教育者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只有付诸实践,才能体验社会环境的变化,感受思想道德的力量和崇高价值,进而坚定理想信念。在开展多途径实践教育中也要注重对受教育者心理上的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势必会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思想状况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敏锐地观察、准确地判断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变化,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及时地引导。讲理讲情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要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總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把“情”与“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善于运用情理交融的辩证艺术,透过现象看本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合“理”的基础上,发挥情感的催化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增强育人成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新时代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伦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D/2021/01/74);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校级项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XKT059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55.

[2]曾建.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与“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1).

[3]熊建生,周小斌.思想政治教育情理交融论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3.

作者:朱敏敏,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丁 昀,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理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