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出襄阳:刘备称帝前的“紧急公关”

2023-08-18 19:08:04瀛洲海客
月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称帝益州谶纬

瀛洲海客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魏王曹操病逝于洛阳。世子曹丕随即承嗣,并在当年十月代汉称帝,四百年汉祚终成绝响。

或许是“炎汉不绝”,在西南的川蜀大地,汉室后裔刘备仍奉“建安”年号,并在一年之后绍修汉室之业,于成都称帝,并仍以“汉”为国号。

主公进爵、践祚,常有群臣联名上表劝进,以示各方臣服,万众一心。如刘备进汉中王时,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等元勋功臣尽数在列。刘备称帝,自然少不了这个步骤。但这么重要的事,劝进竟然是分两次来进行的。待到第二次劝进后,刘备方才“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一向惜字如金的陈寿,在记述群臣劝进的理由时,毫不吝啬地将全文收录。在这份《因众瑞上言》(题为严可均辑录《全三国文》时所拟)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刘备称帝前的一场“暗战”与“紧急公关”。

一、黄龙现世:称帝前的舆论准备

曹、刘、孙三家的称帝道路,各有侧重。曹魏以儒家倡导的“尧舜禅让”为背书,又定都“天下之中”洛阳,在法理、正统上占据了大义。刘备是汉室后裔,以“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为己任,靠的是血统与名义。孙氏起步较晚,既缺少名义,又没有身份,为此孙权只好绕过汉朝直接与“天”对接,并制造大量祥瑞事件以示“天命在吾”。孙权能成功建国称帝,汉代流行的谶纬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何谓“谶纬”?《说文》释曰:“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秦汉时期的方士儒生利用《河图》《洛书》中的内容,编造“预示吉凶的隐语”,是为谶。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代汉者当涂高”,东汉初年的白帝公孙述、汉末军阀袁术乃至魏文帝曹丕,都曾运用过这句口号。“纬”则附会于经学,方士儒生利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解释儒家经籍,迎合皇帝的统治需求。一般认为,谶与纬在实质上没有不同,只是谶先于纬。彼时,谶纬称“内学”,传统的五经之学反倒成了“外学”。

谶纬兴盛于西汉哀、平之世,后逐渐取代今文经学在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指导与统治地位。王莽、刘秀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亦曾大力宣扬谶纬。尽管刘秀执政后,曾“宣布图谶于天下”,以淡化谶纬的政治功能,但它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仍不容小觑,故有学者认为:谶纬是东汉王朝的政治遗产之一。及至汉末,军阀出于割据、争霸的需要,不断强化谶纬与政治的联动。如宗室刘焉本欲前往交州避祸,却因“益州有天子气”的说法转而向朝廷请求益州牧。这绝非个例。割据政权在进行重大政治活动时,为了使谶语更有说服力,往往还会制造一系列祥瑞事件。

发生在曹魏、蜀汉的祥瑞事件远少于东吴,但三国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黄龙”。曹丕代汉之际,宣称曹氏祖地谯縣分别在熹平五年(176)与延康元年(220)两次见到黄龙。吴黄武元年(222),孙权初为吴王,乃见黄龙;至黄武八年(229)四月,夏口、武昌又见黄龙、凤凰,孙权遂称制,改元“黄龙”。黄龙究竟代表着什么?《史记·天官书》云:“轩辕,黄龙体。”秦汉以来,社会上流传着“轩辕黄帝为黄龙所化”的说法,所以“黄龙”不仅象征皇权,更代表着正统地位。又据《宋书·符瑞志上》记载:“《易传》又曰:‘黄龙见,天灾将至,天子绌,圣人出。黄龙以戊己日见,五色文章皆具,圣人得天受命。黄龙以戊寅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曹魏太史丞向曹丕上符命时,便以此句为由,宣扬曹魏政权的天命正统。

而在蜀汉,同样出现了这道祥瑞。诸葛亮、许靖、糜竺等人劝进时云:

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徵。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

黄龙出现地武阳县,即犍为郡治所在。又据洪迈《隶续》卷十六《黄龙甘露碑》,李严任犍为郡太守时,分别在建安二十四年(219)、二十六年(221)命人刻碑,记述了“黄龙见于赤水”这一刘备称帝的重要舆论准备。据考证,李严应是将赤水河的自然现象说成龙形,以此附会《孝经援神契》及《易》。李严曾两次邀请群臣签名刻碑,《隶续》所见碑文有阙,但能辨明身份者,就有司徒许靖、侍中廖立、太中大夫宗玮、镇东将军刘琰、博士许慈、议郎孟光、武阳令阴化等重臣。如此规模,必然得到了刘备的首肯。

为扩大该事件的影响,李严还做了一系列宣传工作。《华阳国志·蜀书》云建安二十四年黄龙“九日方去”,《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四记载了黄龙庙的详细地址。又据南朝梁虞荔《鼎录·金器款识》载:“时龙见武阳之水九日,因铸一鼎,像龙形,沈水中。”可见,李严在刘备的授意下建庙、立碑、铸鼎,令“黄龙见于赤水”引起了极大轰动。甘肃天水曾出土一枚“章武夔龙镜”,若能确认为真,应当也是这种舆论下的宣传产物。而李严因为顺利完成了刘备交代的政治任务,自此平步青云,甚至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

二、九世会备:益州土著居心叵测

与其他宗室相比,刘备有“受衣带诏密诛曹操”的特殊经历,这让他日后能以“抗曹联盟先锋”的身份占据大义,从而对抗曹操宣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自蜀地发迹后,刘备在汉中之战正面击败曹操,终于将身份、名义与行动三位一体化,不仅得到世人认可,也拥有了割据一方的政治资本。至延康元年(220)十月,曹丕代汉,以帝国之名俯瞰北方大地,威慑着吴蜀二国。为了与之对抗,远在西南的蜀汉群臣也筹备起了刘备的称帝大业。“黄龙见于赤水”的舆论准备做好后,应有学者对其解释,得出刘备应谶、当为真龙天子、即皇帝位之类的结论。

很快,第一批劝进之人联名上表。代表人物有偏将军张裔、黄权,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人,几乎都是益州当地的名士、硕儒。只是他们的发言,却令刘备大失所望。由于篇幅有限,兹摘取他们对谶纬的解释部分:

臣闻《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作甄,验应自远。谨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洛书录运期》曰:“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孝经钩命决录》曰:“帝三建九会备。”臣父群未亡时……

从益州士人的劝进中,不难看出他们与刘备的貌合神离。首先,他们忽视了“黄龙见于赤水”的祥瑞,对于如此重大的舆论宣传,竟只字不提。其次,他们对谶纬的释读也出现了明显错误。黄寿祺《易学群书评议》注意到了《洛书甄曜度》在此处的删改情况。早在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刘秀便已援引,其原文是:“赤三德,昌九世,会修符,合帝际,勉刻封。”因为修(脩)与备(備)字形相近,益州学者便将此句进行篡改、加工成所谓的“九世会备,合为帝际”。他们援引自《孝经钩命决录》中的内容,亦是如此。而讽刺的是,这两句话的原文都见于泰山刻石,班班可查。学者凌文超指出:“(这)非但不能宣扬刘备继天命所在,反而容易引起质疑,削弱刘备的正统地位。”

为迎合刘备称帝,益州学者竟改造出一条十分蹩脚的谶语,是因为他们不擅长内学吗?情况恰恰相反。何宗、杜琼师从于大儒任安,通晓经纬图谶,是蜀地屈指可数的著名学者。据“臣父群”,可知起草之人当为周巨(一说何宗),其祖周舒、父周群皆晓天文、通谶纬。但是以周舒、杜琼、张裕、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学者,从一开始就未曾把刘备政权当成天命所在,甚至还用流传甚广的“代汉者当涂高也”来为曹魏政权造势。据《三国志·周群传》记载:“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舒曰:‘当涂高者,魏也。”又据《三国志·杜瓊传》记载:“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使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据葛洪《神仙传》,蜀地有活神仙李意其,刘备征吴前,向他询问吉凶,结果李意其闭口不答,只通过作画的方式暗示刘备将遇惨败,且死期将至。刘备未解其意,乃不悦而去,后遇倾覆,众人方知李意其作画用意。这个故事显然为后人杜撰,但值得注意的是,蜀汉政权每遇挫折,总有类似预言出现。周群曾预言汉中之战的结局,称刘备“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张裕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又云“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虽说有张裕的前车之鉴,但蜀地土著仍不看好蜀汉政权的未来,他们非但不愿与刘备合作,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蜀汉政权暗自进行贬低。至蜀汉后期,谯周还在利用谶纬进行“反蜀宣传”,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刘禅的投降。回过头再看刘备益州学者的联名劝进,显然是因为他们内心不满,故而才炮制出“九世会备”的闹剧。那么,刘备和他的心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三、玺出襄阳:荆襄士人紧急公关

第二批劝进之人,主要有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等人。许靖是“政治吉祥物”,糜竺是元勋旧臣,诸葛亮、赖恭、黄柱为“荆楚宿士”,皆为刘备心腹。如上所述,他们劝进时首先强调了“黄龙见于赤水”的祥瑞,以强化刘备帝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紧接着,又专门提到“玺出襄阳”的传说:

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於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也。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

以玉制印玺,源于古人的玉石崇拜。古人认为,玉石是沟通人与神灵的中介物,在这种神圣观念的支配下,玉具备各种美好的内涵。除财富、品德之外,玉还是权力的象征,贵族所用玉圭、玉璧、玉璋、玉琮……都曾是皇权凭证。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仅仅是发现了一枚玉印,诸臣便打算劝说割据汉中的张鲁自立为王,足见玉印在世人心中的神圣色彩。在此情形之下,更不用说传国玉玺了。而恰恰是因为刘备手中缺少玉玺,缺少皇权过渡的凭借,这才有了襄阳男子张嘉、王休进献玉玺的传说。只是,为什么是襄阳呢?

所谓“玺出襄阳,汉水之末”,可谓一语双关。汉水之末,在地理上本指襄阳,却又象征着汉祚即将走到尽头。当此之际,刘备受玺,即续接汉祚,是为“季汉”;诸葛亮等人又援引高祖皇帝旧事,刘邦在汉中称雄,这里同样是刘备正面战胜曹操的地方,可见天命在刘,早已注定,非人力所能更改。

总之,相比于益州土著毫无诚意地堆砌带有“备”“玄”“德”

的谶言,诸葛亮等人第二次劝进时,从各种角度宣扬刘备的天命所归,并再次强调蜀汉政权立足的合法性与正统性,也算是煞费苦心。之后,刘备称帝的时机也终于成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刘备祭高上天,于成都武担山南称帝,大赦,改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宣告蜀汉政权正式成立。

由于益州士人表现出的消极态度,即便刘备曾象征性地征辟了一些土著入仕,但真正掌握实权的仍是他的心腹,即外来的荆襄士人。以吴壹、李严为代表的东州士人虽是刘焉、刘璋父子的旧部,但因为迎刘备入蜀有功,也基本保障了自身利益。常璩《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有“昔豫州入蜀,荆楚人贵”的说法,即指外来的荆襄士人在蜀地占据了主导权,这也是蜀国未来的执政格局,直至灭亡仍未有太大改变。

猜你喜欢
称帝益州谶纬
《东汉文学思想史》《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文学与文化(2022年3期)2022-11-19 02:31:38
刘秀信不信谶纬
华声(2022年3期)2022-04-27 01:38:37
魏晋南北朝时期益州财富的非正常东流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4:12
“唐昌”草市与金马碧鸡之我见
文史杂志(2017年3期)2017-05-06 21:15:48
谶纬:无益经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遗记》为例
河北农机(2017年10期)2017-02-25 01:36:45
从拿破仑称帝看中西方皇帝的差异
帝制并非自为
入唐僧瓦屋能光小考
略论谶纬书在《汉志》《隋志》中的区别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