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过程,我们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或读书研究而获得知识提高认识水平,也可以通过生活生产实践和与人交往过程中获取经验思考而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我们有心、用心、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下面,我们将从考察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学习历史切入,谈谈如何做好学习这件修身的功夫和领悟其中的政治智慧,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服务国家与人民。
一、中华民族有着善于学习的悠久历史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出了华夏祖先热爱学习的真谛,据说这是最早谈论学习的语录。当然,《论语》中还有许多孔子及弟子谈论学习的话,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礼记·月令》:“鹰乃学习。”陈澔注:“学习,雏学数飞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三国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宋朝叶适《毛积夫墓志铭》:“稍长,亲师友,学习今古。”受“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影响,在中华文明不同的年代和历史时期,都有谈论学习、总结学习思想的言论,充分说明我们的中华民族是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民族。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故事。学习需要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勤奋学习,帮助很多人成就了一番伟业。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诲人不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还编著了很多经典。孔子也是一个好学的人,即使是年纪老了,仍然不放松学习。“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讲的就是孔子读书勤奋、治学刻苦的精神。孔子到了晚年时期才开始研读《易经》。《易经》这部古书,比较难懂,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读了一遍,还仅仅只是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后来,他又读了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从此以后,为了深入研读这部书,同时也为了方便给弟子们讲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读到了如此地步,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孔子曾望着滚滚东流的江水,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同江河,日日夜夜不停地奔流。今天过去了,时光不会倒流;头发花白了,也不会返老还童。这是金钱、权力无法购买与掌控的事情,所以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一天孔子在庭院中静默沉思,其子孔鲤快步从他身边走过,孔子突然叫住孔鲤问:“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在庭院中,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又叫住他,问:“学《礼》乎?”孔鲤对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退而学《礼》。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儿子孔鲤努力学习中国古代传统经典,学习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之在学业和道德上能够有所建树,将来成就一番伟业。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这是自孔子开始形成的中国家训的突出特色。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古人称父教子为“庭训”,也来源于孔子在庭院中对孔鲤的这番教导。
孔子好学不倦,尽管学富五车,却从不以自己的学问自满,反而处处向人请教、学习。例如孔子曾经拜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还曾向当时的神童项橐学习,像他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是勤奋学习的精神,从古至今,都不曾中断。举几位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董仲舒曾有三年不窥园的学习经历。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都没有进园观赏一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各家书籍,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最终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路温舒和公孙弘,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但是他们却依然勤勉好学,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后来果然都有了一番成就。《三字经》中的“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描述的就是这两个人勤奋好学的故事。朱买臣小时也是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一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这便是“买臣负薪”“负薪挂角”故事的由来。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孙敬,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犯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苏秦想干一番大事业,每当深夜学习打盹时,就发狠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后人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晋朝时,孙康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反射的月光读书;晋朝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囊萤映雪”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反映了古人为了获得知识和智慧与贫困作斗争的精神,旨在提醒人们要勤学苦读。这些典故中蕴含的刻苦努力、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后人敬重和学习。
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都离不开学习,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人类为什么能以并不强壮的身躯站在地球食物链的顶端?这不仅是因为其智慧,强大的学习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学习,不仅是坐在屋子里看书写字,还包括和各类人接触,去认识、了解各类事物,在生活中精进。所有人都离不开学习,比如农民想要农作物丰收,就必须要了解物候学;商人想要让自己发财致富,就必须要学习经商;执政者想要让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学习如何去顺应民心民意、富民裕民利民。如何找到好的学习路径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只有勤奋和刻苦才是最有效的道路。毛主席在喧闹的集市中都能专心致志地读书,说明了读书只要专心专一,就一定能学有所成。“温故而知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意思就是复习学过的知识,然后再去接受新的知识,这也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的“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要坚定内心,要有持之以恒的
精神。
总而言之,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
二、我们要靠学习来修身立命
学以养性,学以立德。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孕育了为数众多的先哲,流传下来许多优秀文化典籍,为我们学习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这些书籍中,既有两袖清风、鞠躬尽瘁的人物,也有不惧权贵、为民请命的事例,更有热爱科学、崇尚民主的思想,值得仔細揣摩、消化吸收。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从政道德修养不仅表现在为人处世、人品德行上,还表现在党性观念、执政理念、亲民作风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示范性、先进性。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毛主席把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修养提高到了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始终把读书学习与加强政德修养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吸取精神食粮、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形成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切实经受住各种考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荀子在《劝学》中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意思是说,学习不是为了当官,但要当个合格称职的官,就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过:“仕而优则学。”意思是,要当个好官、称职的官,就得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执政本领。诚如
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列宁曾教育干部说,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可见,学习是为官从政必须履行的责任,既要把其视为工作的必要部分,更要自觉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在中国古代,有为官员几乎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如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范仲淹,清代的林则徐、曾国藩等,无不是如此。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学问家。毛泽东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毛泽东曾向高级干部推荐过几本书,其中有《霍光传》,而千余年前的张泳也推荐过这本书给宰相寇准,寇准读到霍光“不学无术”时,会心一笑,说“此张公谓我也”;由此看出,毛主席之所以推荐《霍光传》,本意就是希望领导干部身上要有更多的书卷气,能听到他们的读书声,当官执政不可不学无术。
领导干部只有不断补充新知识、拓宽新视野、增强新本领,才能动态地适应岗位和担当作为。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强化业务知识学习,业务知识好比米、面等主食,其他知识好比肉、菜等副食。人吃饭没有副食也能行,但长期没有主食绝对不行。所以说,没有业务知识或者业务知识不深厚,都是坐不稳领导干部这把“交椅”的。二是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思维局限、方法局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三是要强化领导知识学习,领导艺术是一门科学。有的领导干部是基层员工时工作干得很出色,但当他走上领导岗位后,便觉得工作吃劲,很难干,究其原因就是领导知识学习储备不够。领导干部不但要学政治、学理论,还要广泛涉猎哲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理、科技等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
领导干部要端正学习态度、锻造学习品质。第一要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学习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颜渊评价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抬头仰望,觉得很高;努力钻研,觉得很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好像在后面。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学习意识、学习精神,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第二要培养乐于学习的情操。只有乐于读书,使“阅”读成为“悦”读,这样才能促成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才能催生更高的精神追求。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美国作家爱默生也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毛主席一生与书相伴,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手不释卷。现在读书的各种硬件软件设施都很齐备,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好好读书学习,真正把读书当作生活中的一件乐事,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努力达到“至乐莫如读书”的境界。第三要养成谦虚好学的习惯,这方面孔圣人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据《论语》《史记》《左传》等文献记载,孔子不仅向当时声望显赫的郯子、蘧伯玉、师襄子、老子、苌弘等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请教,还向楚人接舆、荷蓧丈人、长沮、桀溺等田野山林隐士请教。请教的内容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多方面知识。第四要锻造勤学苦学的品格,“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说的就是要勤奋读书的道理。先秦时期晋平公“秉烛而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北宋名臣欧阳修坚持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点滴时间读书学习,告诉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学无止境,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刘向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清醒认识,杜甫有“读书破万卷”的坚定决心,韩愈有“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坚韧精神,都是持之以恒学习的典范。
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活方法提升学习效果。“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提高能力的过程,多读好书、多记读书笔记,才能收获实效。要注重把学过的知识通过笔记等载体记录下来,决不能认为看过了就是学过了,就抛在脑后、放在一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经验,要把它变为自己的智慧,为我所有,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总结思考是巩固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本身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离开了实践,领导干部即使知识再渊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把书上学的、心里想的、手上干的结合起来,注重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向国内外有益的经验学习,做到入心践行,方能收获实效。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不能弄明白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教给他某一方面,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几个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
愤,就是有疑难想不通的样子。悱(fěi),就是想说却不能明确地说出来的样子。在孔子看来,教育应当用启发的方式,就是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后,老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这同武术界中的“点拨”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