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宇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2000)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的情境化应用和普及正在释放强大的社会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不仅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将提升经济发展韧性。数字技术向“三农”领域的快速延伸和有效渗透,促使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进行深度融合,在数字化背景下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形成农村产业融合生态,有助于持续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聚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数字乡村战略,是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发展、改善农村治理的关键,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1]。2022年,中国科协、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科技赋能、智志双扶,突出数字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精准服务。数字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新的发力方向,解决数字技术在农业情景的精准要素匹配问题,制定农村产业融合内在逻辑和实施策略,构建数字化驱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而形成数字化创新应用情景下的乡村振兴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单一,产业规模小,土地依赖严重,吸纳从业人员少,技术创新突破难,产业链条脆弱,无法实现价值的有效叠加。以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为核心,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使得产业链条固有的完整性得以还原,依据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范式形成良性的循环和互动格局,这是高效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2]。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纵向融合将充分挖掘农村发展潜能,完善拓展广大农民的就业渠道,持续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以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多元价值属性进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横向融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整个农业产业资源,还可以充分挖掘传统农业的科技、文化、教育、环境、旅游等多样功能服务。随着农村产业耦合联动新机制与产业融合新生态的探索创新,以乡村文旅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等经营模式不断地发掘农业生产的多样化服务功能,以数字技术驱动的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业科教等农业经营管理的情景创新也进一步充分发挥科技兴农、助农、富农的理念和优势。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正在向农村的生产经营、农民生活和农村治理等领域不断拓展和渗透。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效巩固了产业链的延伸,推动了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升级,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手工生产、个体经营、粗犷管理。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挖掘出传统农业的生态和文化功能,持续不断提升“三农”的科技赋能和数字驱动,形成规模化生产、精准化管理、多元化创新、产业化融合、智能化决策的经营模式,进而为农村的产业融合注入新的数字动能[3]。数字赋能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精细化加工、智能化管理和数字化营销;网络新媒体的普及、自媒体的繁荣,使得农村环境优美、生态宜人、文化深厚的风貌在网络平台快速和广泛传播,因此有了品牌培育的渠道和实施模式。在一系列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驱动下,数字赋能智慧农业初现端倪,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旅游+文化”的产业集群与融合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根据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数字化水平的特点,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背景下,各种新型产业融合创新模式正在农村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种植+养殖业”“农业+畜牧业”等生态循环模式以及“农产品+电商”“农业+科教+康养”“旅游+观光+文化”等多业态产业融合模式正在各地农村地区进行推广[4]。然而,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长期以来依旧是简单产业拼接,融合层次表面化,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也不具有产业协同发展韧性。首先,在农村广大地区,无法形成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商品销售为主的一站式产业链结构性融合,也因此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其次,在农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方面,没有深入挖掘产业特色和文化内涵,“走马灯”式的观光使得文旅产业在农村地区缺乏亮点。最后,数字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使得产业的融合发展无法凭借数字技术,无法形成规模化精准管理和数字化智慧决策。
发挥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以产业链促进农村产业纵向融合,以价值链促进农村产业横向融合,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服务多元、价值要素完善的农村产业融合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5]。在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的战略实施背景下,虽然农村的基础设施、物流体系以及网络技术在不断完善,但是广大农村地区在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依然面临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制约。首先,土地使用受限,在农产品加工和营销等环节所需要的经营场地供应不足,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农业观光、旅游等功能服务更加难以施展。其次,资金的供给缺口很大,面临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慢和贷款额度小等难题,尤其是缺少成体系的担保制度,使得农村很多产业融合项目融资困难。最后,缺少大量懂技术、会经营、敢创新、有情怀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尤其在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亟需一大批愿意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振兴农村的有志青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有相应的文化水平、懂得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生产规模化、产业集群化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以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农村三产融合创新模式,并在某些领域和发展模式中处于行业领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一定的规模体量和专业技术,能够在资源整合、规模化经营、体系化管理、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积极发力。然而,这些经营主体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核心竞争力依然不足。首先,在广大农村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不够大,市场竞争力也不强,无法形成联系上下游产业且带动大量农户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造成农村的三产融合产业体系和结构生态不稳定。其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没有形成规模化运营,产业带动能力不足,缺少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组织,在信息供求、技术支持、市场开拓、风险抵御等多元功能服务方面无法有效实现。最后,经营主体对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还比较弱,在整合资源、技术创新、集成要素和拓展市场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进而无法持续有效地发挥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6]。
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以及数字乡村等国家重大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农村产业融合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各个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惠农、助农、兴农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农业产业融合的顺利发展需要面对农业、土地、科技、财政、环保等众多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政策协同障碍,无法及时有效和精准地解决农村产业融合的实际需求。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还不够完善,数字乡村建设的成效有待进一步检验,农村三大产业融合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综合保障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首先,农村地区在实施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用地审批花费时间长、融资渠道和金额少、环评程序复杂要求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及时配合效率[7]。其次,农村的整体数字化水平不高,面临农村地区网络数字化设施不完善、经营主体数字技能应用弱等问题,各行政审批环节依然是传统模式,无纸化、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并没有延伸实施。最后,农村三大产业融合需要尽快建立综合服务和管理平台,尤其是面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的不断渗透、数字普惠金融的有力推进,亟待数字化驱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模式创新发展,使其进一步焕发新的活力。
数字技术在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等经营管理方面的驱动作用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搭建农业生产管理数字化服务平台、智慧电商物流服务平台、农产品追踪溯源服务平台,从而形成农产品生产经营、加工服务和销售管理的数字化智慧赋能模式,提升农村产业链效率,促进乡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8]。在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方面,一方面,数字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形成了智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数字化驱动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促使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形成了农村电商、乡村文旅等服务功能多样化的三产融合模式[9]。在农业多功能的横向拓展方面,一方面,数字经济促进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同时可以借助网络直播、AI技术、VR技术充分发挥农村的生态价值、观赏价值、体验与教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利用数字赋能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围绕农业的多元价值链,挖掘农业体验、教育、休闲、旅游、度假等服务效能,实现农业、乡村和文化的融合。
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三农”领域数字化进程的有效推进,利用数字赋能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效率,促进数字经济在农村的渗透,提升农村生产要素的集成效能,实现产业兴旺带动下的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建设中,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过程会有大量的数据沉淀和积累,数字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进行组合与匹配,改变了原有的要素组合模式。数字技术与农村产业耦合联动机制将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和协同发展,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有效融合,不断提升农村三产融合的质量,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机制。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服务支撑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的数字化集成,一方面,形成农村产业融合的数字化行政审批、金融科技智能服务、平台化集成管理等综合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发挥数字赋能进行优先的人才、资金、土地供给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引领生产要素和资源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并不断强化农村产业融合体系[10]。通过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数字化人才供给、数字化平台服务,打造生产要素数字化集成,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数字动能,不断强化农村产业融合体系。
数字化驱动农村三产融合,最重要的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产业融合数字化。因此,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数字技术,熟悉数字技术应用情景,这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科技化、数字化、技能化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带动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驱动效能低,数字赋能效果弱,造成产业链条短、层次浅、方式单一,导致经营主体的产业融合带动力不平衡、市场竞争力不强[1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学习数字技术应用,了解数字经济发展,进而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学习技能。一方面支持开展面向小农户的职业培训,依托各类培训学校,选用田间课堂、网络课堂等多种授课形式,提升农业技术和经营技能;另一方面支持小农户发展“电商+农业”,发挥精耕细作优势,开展绿色生产,在电商平台打开特色优质农产品销路。5G、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应用将有效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数字技术,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信息化水平、经营管理的精准化水平、市场行情的及时掌控水平[12]。
数字乡村战略重点在于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在“三农”领域的扩展,通过建立农业生产管理服务云平台,强化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治理的情境化应用,增强农村产业融合综合保障能力,提升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水平[13]。利用网络云平台实时整合信息数据,提供数字化智能服务,使得农村中信息流、物流、贸易流、资金流高速快捷地运行与传递。建立大数据服务平台,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组织化、制度化、信息化、数字化综合保障。组织化保障是指通过将各级行政单位公共服务业务对接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一站式办理。制度化保障是各行政部门对数据化的应用管理办法,形成行权规范、市场引导、预警监督、风险规避、溯源追责工作机制。信息化保障不仅可以及时监测到农村生产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及时把控农产品、休闲旅游、文化消费等市场动态,提升农村产业管理效率。数字化保障是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普及和应用,有效服务于农村产业融合的数字化管理、农村电商的数字化驱动、农村文旅的网络化推广和宣传。
当前,农村三产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的渗透、数字技术的普及为农村产业融合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方向、应用情景和创新模式。随着农村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借助数字经济的平台化运营、规模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依据农业生产、加工和服务的产业链结构与文化、旅游、科研、教育等产业领域进行多元化情景创新,有助于充分发挥农村产业融合的多元价值功能。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拓展数字技术应用情景,打造生产要素数字集成,促使经营主体科技转型,建成数字技术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村产业供给两端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前、中、后各环节和各个经营主体的衔接度,最终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沿着产业链纵向发展,顺着价值链横向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