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龙
家乡在河南,河南不仅有安阳红旗渠和殷墟,还有南阳的石头——汉画像石。
在读南阳汉画像石的一些书,包括一套蓝色布面、宣纸印刷的《南阳汉画像汇存》,了解到南阳汉画虽在近世不如山东武氏祠、朱鲔墓、孝堂山石祠知名,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数量发现上逐渐后来居上且自成雄伟、拙厚之一派。进而了解南阳汉画像石墓历代遭盗掘损毁,三国之后利用汉人墓室、祠堂画像石“再建石墓”的移花接木已司空见惯,1962年出土的南阳一座西晋墓,其墓室顶部的石头用的就是七块汉代画像石。明代修城墙、建桥,也多有用汉画像石做建筑材料的記载。至于民间,到了民国时代,汉画像石仍散于道旁、桥下、墙头、屋角,用它做饭桌、座椅、垫脚石更是司空见惯。
直到1923年,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后来成为甲骨文大家的董作宾,回家乡南阳市长春街过寒假,出城来到白河边,偶然见到搓衣石上刻有古朴的人物、房屋、动物等图画,才进而研究发现这就是汉画像石。他将这一发现告诉了时任河南博物馆馆长的恩师张中孚,引起关注。到1928年张中孚查访到汉画像石40余块,将拓片交予后任馆长关百益,关于1930年编纂成《南阳汉画像集》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南阳汉画渐为人知,“动摇了此前唯有山东有汉画且为汉画故乡之传统”。接着,南阳社旗人、后任河南省博物馆第八任馆长的孙文青在执教南阳省立五中和出任南阳县教育局局长期间,寻访、搜集、发现汉画像石274块,打拓汉画像石拓片144幅,并撰写了《南阳汉画像访拓记》,出版了《南阳汉画像汇存》,使南阳汉画更加广为人知。
1935年10月10日,时任南阳县长罗震在南阳民众教育馆内创建了南阳汉画馆,新中国成立后,南阳汉画馆历经三迂四建,收藏汉画像石超过1300块,南阳终成中国汉画像石重镇。鲁迅先生当年曾收藏了200多幅南阳汉画像石拓片,他的“严选”“精印”遗愿也早已实现。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鲁迅藏南阳汉画像》一书对此做了详细介绍,读来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南阳汉画像石的出版物,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南阳汉代画像石》几乎成了绝版精品。近年由中国汉画学研究者通力合作,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和南阳汉画馆研究人员共同编辑的《汉画总录》南阳卷共20册,经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套书目标宏大,通过编纂汉代图像,对中国图像志基础部分展开工作,将存世汉画进行现代方法的重新著录和科学编号,促进从“语言转换”到“图像转换”,并扩展成对信息时代和图像时代进行思想探索的前沿问题讨论。
冯其庸先生生前曾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他将汉画的价值定位为“没有敦煌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