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在行动

2023-08-17 04:56韩蓓蓓
新航空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态

韩蓓蓓

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湿地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我国已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湿地,诗意之地

湿地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的生存方式。“桑基鱼塘”体现了中国古人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上的智慧。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是与森林、海洋并列的世界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去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明确,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淡水

资源的主要来源。据统计,中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都存在于湿地。从这个角度来讲,湿地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不仅如此,占全球陆地面积6%—8.6%之间的湿地,储存了全球大约40%的已知物种,因此湿地也被称为“物种基因库”“基因超市”。

此外,湿地还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以泥炭地为例,它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却存储了30%的陆地碳,是森林碳储量的2倍。如果湿地受到破坏,就会从“碳汇”变成排放二氧化碳的“碳源”,加速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择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足以说明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中国幅员辽阔,造就了丰富的湿地类型,从寒温带到热带,从平原到高原,几乎涵盖《湿地公约》所有湿地类型,也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湿地生物,使得我国湿地家底丰厚。

具体来讲,我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届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需求,有力支撑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2200多个,同时还规划将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我国近十年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居世界第一。

我国湿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丰富,从寒温带到热带,从平原到高原,均有湿地分布,区域差别显著。

红树林地、沿海滩涂、浅海水域等湿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区域;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等湿地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和内陆滩涂等湿地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等湿地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湿地还是世界水鸟的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候鸟迁徙的停歇地,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路线达4条。如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是天鹅的重要繁殖地,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江西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在此越冬的白鹤占全世界总数的9s%以上。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中国湿地高等植物约200科692属2315种。全世界雁鸭类有168种,中国湿地就有54种,约占32%。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就有9种,占60%。

总体来说,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湿地面积仅占全球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湿地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的。

尽管当前湿地保护、修复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原因,全球湿地都面临面积萎缩、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给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一直刻不容缓。

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将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保护“湿”与远方

“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题,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珍爱湿地,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通过地区和国家层面的行动及国际合作,能有效推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1992年,我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

中国履约30年来,建立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实施了3个五年期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科学利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與的湿地保护格局,湿地保护迈上新台阶。

30年来,中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夯实基础、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通过调查监测、工程规划、法规制度、科研宣教等组合拳,实现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历史性飞跃,中国湿地保护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形成了湿地保护的“中国模式”。

最直观的,中国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有了大幅提高,对湿地的概念更了解,对其重要性认识也更深刻。现在,大家不仅对湿地耳熟能详,并有了保护意识。建设各类湿地公园,能让民众真实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国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按照生态区位、面积以及维护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程度,将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重要湿地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重要湿地,重要湿地以外的湿地为一般湿地。重要湿地依法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其次,湿地保护在中国已上升至国家法律层面,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去年6月1日正式实施,从逻辑性、全面性、系统性来说,填补了中国生态系统立法的空白,确立了湿地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全球层面来看也是最完善的立法。另外,全国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和办法,共同构建起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

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基本建立是我国湿地保护工作一大亮点。30年间,中国完成了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并依此在各地建立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并逐步纳入国家林草感知系统,通过高新技术实现监测监管一体化。根据监测数据,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十年来,中国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

世界上真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湿地基础调查的国家很少,中国在这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我国每年都要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中国还印发了《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保护湿地的目标和蓝图。有了国家的重视,湿地保护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后,认真履行公约义务,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全世界为湿地立法的国家仅有两个,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从生态系统角度进行立法,突出了湿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提升国际话语权、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共享,富“淤”宝藏

“保护一定要与利用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保护湿地的积极性。”林业专家表示。

可喜的是,在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生态产业正稳步兴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快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通过“试点制”“晋升制”等设立方式,国家湿地公园现已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总数达901处,在有效保护240万公顷湿地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500多亿元。

目前,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2018年,中国起草的《小微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决议草案》在《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顺利通过。小微湿地独特的生态功能,得到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在重庆梁平位于川东平行岭谷腹心地带,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蜿蜒,小微湿地资源极其丰富,无数小块水面,如串串明珠,点缀山间。

近年来,梁平因地制宜探索推广“乡村小微湿地+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生态旅游”等模式,建成400余个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有序构建乡村湿地生命共同体,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逐步形成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湿地康养、湿地旅游四大生態支柱产业,帮助农户年均增收5.2万元。

此外,湿地还是我国碳汇交易正大力开拓的领域。前不久,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启动了乌梁素海碳汇及其影响因素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该项目参考借鉴国内外湖泊湿地碳汇测算方法及经验,对乌梁素海二氧化碳影响因素进行测试分析,试图找到科学测定乌梁素海湖区碳汇的方法。

据了解,项目拟采取政产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将应用于新兴业态产业化发展,为内蒙古全区湖泊湿地在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率测定、碳汇交易等方面提供借鉴。

此外,中国的湿地保护,并不是只看那些野外的、天然的、大面积的湿地,而是梳理资源、分析状况、针对性提出保护方案。而且很注重处理人与湿地的关系,湿地公园就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把湿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在国际社会也引起很大反响。

同时,中国还与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在湿地野生动物保护、湿地调查、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通过承办一些援外培训班,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传输中国湿地保护经验,中国湿地保护修复先进技术和成功模式。中国还提出要加强候鸟栖息地的保护,有效保护了途经中国的4条候鸟迁飞路线,为候鸟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园。

“渺渺浮云山寂寂,茫茫湿地水粼粼。”碧海蓝天,绿树招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守护湿地健康,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世界增添生态底色,打造出水清天蓝的生态宜居家园,中国一直在行动!

猜你喜欢
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大营镇生态鸡
生态之旅
润丰达 微平衡生态肥
生态保护 有你有我
“知”与“信”:《逃逸行为》的生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