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意庵:诗书画印“四绝”的早期保险从业者

2023-08-17 06:42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分保书画

俞 栋

上世纪20 年代,华资银行投资保险行业潮流涌动1自1926 年到1936 年间,我国由银行设立的保险公司就有12 家。,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防范放贷的工商企业财产风险,减少对外投保的资金流失,增加收入;二是银行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同时可利用现成的银行网络,节省机构设置上的开支。并且,与当时的银行业一样,保险公司中亦不乏擅长金石书画的高手,除王一亭、邓散木外,还有一位乾隆后裔且有诗书画印“四绝”之誉的金意庵。

金意庵(1915—2002),北京人,原名爱新觉罗·启族,满族,当代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诗人和鉴赏考据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白山印社社长,吉林师范学院教授等,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其作品曾赴日本、新加坡、加拿大、菲律宾、韩国、英国、美国、法国等地展出并被收藏。

金意庵家世显赫,是乾隆皇帝长子定安亲王永璜后裔,其高祖载铨,谥封和硕定亲王,系著名文物收藏大家,其“行有恒堂”所藏,多稀世之珍,书画碑帖、铜陶瓷玉、砚章竹牙等无不网罗,尤以书画碑帖孤本精刊为多,宋元善本亦极其美富,近世影印之书画、碑帖、古籍,凡钤有“曾存定府行有恒堂”和“载铨”等印,皆从其府内散出。其父亲恒圻则诗书俱佳,诗风苍凉悲壮,人谓“不减放翁”,著有《无梦生诗集》行世,书法宗颜真卿,劲道雍穆,为世所重。金意庵从小耳濡目染,酷爱金石书画。金意庵就出生于这样一个诗书世家,时逢民国之初,皇权倾覆,尽管一大家子还在那座象征皇室身份地位的王府深宅里共同生活,但家道已经中落。好在诗书传家的“惯性”仍在。聪慧而富有书性的金意庵15 岁入萃文中学读书,19 岁考入北京中国大学2该校初名“国民大学”,孙中山于1912 年仿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北京创办,宋教仁、黄兴为第一、二任校长,孙中山自任校董。,后因家境困顿中途辍学,先在文书馆任文员、记事,后入商务印书馆北平分馆任文书工作。创办于1897 年的商务印书馆为出版业巨擘,也是文化名流荟萃之地,与当时整个文化界人士都有广泛联系。金意庵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员,但在该馆主要负责出版新文学及古典文学作品,经常奔波于平、沪之间,有机会得众多学者名流耳提面命。1933 年,21 岁的金意庵来到上海,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总部工作,因此得以与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等众多文坛巨子共事,更是受益匪浅。

但抗战爆发后商务印书馆遭到极大破坏,总管理处内迁至重庆,金意庵为谋生进入了当时中国“四大保险公司”之一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公司”)任职员。也有资料说,金意庵就职于“太平分保集团中国保险公司”。这其实是对保险行业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实际上,“太平分保集团中国保险公司”只是太平保险公司牵头组织的一个其他几家保险公司参与的分保联合体,也叫分保集团,是一个业务合作组织,并非正式的保险机构。如卫星保险业务,保险金额高,风险大,一家公司不敢承保,需要联合起来分担风险。当然,分保集团有一个联合办公的地方,每家公司派员在此负责各自公司的分保业务。所以,金意庵的正式“户口”是在中保公司的。

1928 年,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张嘉璈从美国考察归来后深感保险业务意义重大,经董事会决定由宋汉章负责筹备中保公司。经过三年的筹备,中保公司于1931 年11 月1 日在沪开业。总部设在上海仁记路(今滇池路)中行大楼内,外地的经营机构附设于中行各分行。中保公司由中行全资控股,开办时注册资本200 万银元3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大体相当现在的1 亿元,那时1 银元在北平可买6 斤上等猪肉。,是当时银行系最大的保险公司,有63 家分支机构,业务覆盖全国和海外主要保险市场。公司董事全部由中行声名显赫的董事兼任,如排在首位的是宋子文,他不仅是中行董事长,还是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中保公司最初以火险为主,后逐步扩展至水险、寿险、汽车险、车辆运输险、邮包险、银钞兵盗险、牲畜险8大类。1937 年,中保公司将人寿险与财产险分开,另设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控制风险,中保公司严格核保,实地查勘每笔业务,并确定自留额,对超过承保能力的部分予以分保。当时,中保公司与以英商太阳保险公司为首的各家保险公司签订了分保协议,大大化解了公司风险。但天有不测风云,虽然小心翼翼还是出了重大保险事故。颇具风险意识的荣氏家族在中保公司成立的当年即为其汉口申新四厂投保了火险,后该厂突遇大火,火势迅猛,损失达200 余万银元,是当时最大的火险事故,足可让中保公司倾家荡产,如何赔付、中保公司能否生存下去,一时为各方关注。由于做了分保,中保公司很坚定,履约赔付,迅速予以理赔,使受灾企业得以迅速重建。为此,荣氏家族在上海《申报》《新闻报》上刊登整幅鸣谢。按当时行规,保险公司是不能自己登广告做宣传的,但荣氏家族的鸣谢却为中保公司的信誉做了最好的传播。这一举动也使民族保险业整体受惠,社会各界对华商保险信心倍增。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保公司高级人员纷纷离沪转赴香港,之后不久又撤往内地,先后在重庆、桂林、昆明、贵阳、成都等地开展业务。同时,在香港和新加坡成立分公司,并在马尼拉、河内、西贡、曼谷等地展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时运不济的中保公司在香港及东南亚各地的营业机构先后停业,公司在重庆成立了总管理处。当时,大后方川江盐运保险统归川盐银行保险部经营,中保公司与中信局、太平保险公司、裕国保险公司组成四联盐运保险总管理处,由这些公司分担了一部分保险业务。同时,中保公司又与太平、保丰、兴华保险公司组成分保联合办事处,在4 家之间互相分保,这样不仅扩大了这4 家保险公司的再保能力,还减少了向外资保险公司的分保。抗战结束后,中保公司开展了向国内工商企业发放贷款的业务(其规模和影响相当于一家中型银行),进一步密切了与客户的联系,进而带动了新的保险业务。到了1948 年,由于通胀严重,中保公司在上海的业务已入不敷出,经营惨淡。1951 年,根据国家关于保险业整体战略部署,中保公司将国内业务全部移交给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作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附属公司专营海外业务。抗战胜利后,精神振奋的金意庵辞去保险公司的工作来到辽宁沈阳,经朋友推荐出任东北运输总局图书馆馆长。1953 年,他被调到吉林铁路局,举家迁到吉林市定居。

在这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中,金意庵多为生计而辗转奔波,虽对书画艺术挚爱有加,笔耕不辍,但皆为余事,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加之战乱等因素,其所收藏的书画印章、碑帖珍本等不断散佚。回顾金意庵的书法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窥得堂奥拜名师”。他四岁时,母亲便教其背唐诗,并在家塾读书写字,每天晨起“三篇大仿”(大楷)、“半扣白折子”(小楷),大楷初写颜鲁公,复学柳(公权)、欧(阳询),小楷主要临写钟繇、王羲之《曹娥》等;待弱冠,诗文受知于大诗宗杨钟羲4杨钟羲(1865—1940),姓尼堪氏,原名钟庆,戊戌政变后改为钟羲,冠姓杨,字子勤,圣遗、芷晴,号留垞、梓励,又号雪桥、雪樵等,清末藏书家,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国史馆协修和会典馆图画处协修,二十九年任湖北乡试内监试官。后历任襄阳、淮安、江宁知府。辛亥革命后留寓上海,以清遗老自居,寄情文史,不问世事,为刘翰怡编校图书数年。门下,书画从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的一代书画大师溥心畬5溥心畬(1896—1963),满族,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为清恭亲王奕䜣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溥不仅艺术天赋极高,而且是位尊重传统的艺术家,其书风严正而又循循善诱,将金意庵引上了一条正统而严谨的学书之路,为其后来的成长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是“海上交游遇名家”。一方面,在供职商务印书馆时,文化界大儒和知名人士多有文墨往来,金意庵在处理书信和来稿中拜读这些辞章华丽、鸿思妙语、笔墨精湛的尺牍墨迹,除得到新文化思想的启迪和文学艺术的浸润外,也获得了书法的熏陶。因为这些墨迹既看不到通常容易出现的书匠气与尘俗味,也绝没有那种以“奇”“怪”为饰的浅陋粗劣之迹,点画之间折射出的丰厚学养和意趣品味令其耳目一新。如果说,自幼家学为他学书培根定基,那么这段经历则为其日后书风的形成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另一方面,在沪期间,他还与同供职于金融业的马公愚、邓散木及职业书画家吴湖帆、唐云、白焦等交往甚密,不时切磋书艺、交流篆刻。同时,为开阔视野、提升素养,工作之余,他经常到朵云轩、中国画院、宁波同乡会和大新公司画廊等处,或观看展览,或参加雅集,眼界大开,并节衣缩食收藏了许多古代名家书画和珍稀碑帖。在此四年时间,他的书画篆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面目,有多幅作品参加当时的义卖公益活动。后来他之所以能诗书画印“四绝”,亦主要得益于在上海那段时间的转益多师、广收博取。第三阶段是“厚积薄发成大家”。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安定,文艺繁荣,书画复兴,金意庵的艺术才情激情才真正迸发出来,渊源的家学和不凡的治学与生活经历,使他从容登上书坛高峰,迈向“人书俱老”,成为东北书法振兴的标志性人物。

记得,启功在《金意庵诗书画印集》序中曾写道:“先生夙耽书画,兼长铁笔,数十年来无一日不亲翰墨。其书法宗二王,参以宋元遗意。于今论书派之安雅,于意庵一无间言。城由学养深醇,诗文杰出,通于书画、金石,遂能不染俗格。”论及金意庵的书法,真草隶篆行无一不工,而成就最大者当属行草书,从“二王”入手,以赵字为基,流美恣肆,却又洋溢着一种诗性的气质,给人以枯山寂水般的萧瑟之感和风流凄断的迷离意绪……这种书风与意境纯属其个人独特的“符号”。在他的行草书中,不仅把赵字的研美与“二王”用笔的圆活和孙过庭《书谱》的峻拔刚断协调地融合在一起,并将这些笔法化解为带有某种意象暗示的笔墨符号,如最具辨识度的“尖起””“重捺”“向背”等,通过匠心的组织、情感性的挥运共同构成作品的独特意境和情感抒发。应该说,这是用“以意为法”“以法写心”的方式来展现技巧、阐释经典的手法,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多数书家。其隶书亦是一绝,初学《张迁碑》《石门颂》《鲜于横碑》等,取其古拙、豪放,晚年参酌简帛,涵纳伊秉绶、何绍基等,拙中寓巧,变化多端,险奇中求平实,灵秀中出深厚,故深受世人推崇。总之,在欣赏金意庵的作品时,总能感觉到其中有一个“人”在。是蒹葭苍苍,独立于水之涯、海之隅的佳人或逸士,还是幽闭于岩穴之中清苍的世外高人,每人自品,各有心得。

金意庵学篆刻起初也只是为了用于自作书画,不想一发不可收,从此与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早师从北京金石名家寿石工,潜心于秦玺汉印,后在沪期间又与邓散木有过交流和互鉴,始旁及镜币、砖瓦、陶泥及明清诸家,故其印作章法平正而不失灵动,尤其是将方圆、转折、曲直、疏密、增减等各种对立关系处理得有理有节,既有矛盾冲突,又显统一协调,刀法巧拙相生,雄浑凌厉,气韵天成。为学习篆刻,他还在篆书上下了一番苦功,对《峄山碑》用功最久,兼习《散氏盘》《毛公鼎》《盂鼎》《秦诏版》以及甲骨文等,尤以金文见长,朴茂自然,机杼别具,故多以金文入印。其国画虽非主攻,存世也不多,但受业于溥心畬,起点高,路子正,以书入画,格调清新,设色典雅,别开生面。

金意庵的艺术风格当属气韵空灵一路,若将这种才情笼统地归为天赋实有失偏颇。诚如董其昌“气韵非师”之说让书法蒙上的神秘面纱,使不少毫无体验的后学误读而坠于玄之又玄的“空道”徒费光阴。其实,熟悉金意庵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不断进取的艺术家,即使到了晚年,仍坚持临习碑帖、古印和古画,丝毫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这从其诗词中就可见一斑,比如:

冷逸师雪个,振笔写山禽。

小立石湖上,时时报好音。

——临八大山人画并题

隶古精能汉代妍,墨华寿世喜今传。

明灯夜雨摩挲久,不独陶斋宝此编。

——题《汉西岳华山庙碑》

从其诗中,可见其诗词功力深厚。书画篆刻之外,他用功最勤的还是诗词,其曾自喻“书画累身,诗人余事”。因自幼受家庭熏陶,他7 岁时即能吟咏,成年后为生计所迫辗转南北,所作诗词也随手散去,幸有其夫人遴词选韵,择其佳篇抄录成册,方得以有2000 余首的遗存,可惜毁于十年动乱期间,后虽根据其记忆整理及友人提供辑录成册,然已不及十之一二。步入晚年后,他的诗词创作进入高峰期,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还自刻“意庵八十大可为”“八六年华”“铁老汉”“巴图鲁(满语勇士)”等印以自励自勉。

与江南富庶地文人雅士云集、金石书画艺术积淀深厚相比,北国的文化艺术环境和氛围相对“淡”一些,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却是1980年5 月在沈阳举行的,也正是在这次展览上,金意庵的行草条幅《李青莲塞下曲》入展。一年后,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他作为吉林省代表出席了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理事,连任两届;其作品连续六次入选全国书展,两次入选全国篆刻展。中国书协成立20 年来的所有大型书法展、出版的所有大型书法作品集,均有其作品。1993 年11 月,“金意庵诗书画印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120 余件书画篆刻作品,受到各方好评。中国美术馆还为此打破了不收藏当代书家作品的先例,收藏了其一幅书作,并颁发了第一号收藏证书。应该说,与江浙沪、京津冀相比,当时整个东北书坛的扛鼎人物还是不多的,有人将他与辽宁的沈延毅6沈延毅(1903—1992),字公卓、攻昨,号述菊、天行健斋主,出生于辽宁省盖平县(现盖州市)城东古台村,书法宗魏晋唐,以魏体行书闻名当代,曾任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沈阳市文史馆馆长、任辽宁省政协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辽宁省书法协会会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黑龙江的女书家游寿7游寿(1906—1994),字介眉、戒微,福建省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曾任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两位并提,称之为“东北三老”,代表东北书法的一个时代,笔者认为还是比较妥帖的。

历经坎坷、德艺双馨的金意庵从不以名家自居,平易谦和,宽厚简朴,嘉惠后学。随着上世纪80 年代书法热的兴起及其在书坛名声日隆,前来求书索画者几乎踏破了门槛,让他应接不暇;各地各单位的征稿函、索题函纷至沓来,积案盈尺。面对堆积如山的“笔债”,他从不嫌苦嫌累,每日挥毫,怡然处之,无论是名人要员,还是平民百姓,抑或是学生孩童,几乎有求必应。国内上百处名胜古迹、博物(纪念)馆和碑林等均有其墨宝,却从未收过任何报酬。若遇各种赈灾、求助义卖义捐,他更是带头操翰,无不积极参与。据传,一位台湾出版商曾许以百万巨资,欲买断其历年创作的数百件精品,金意庵却不为所动,多次表示要将毕生创作的精品佳作捐给国家。1999 年,他的这一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他从个人收藏及自创的作品中精选出三百余件捐赠给了吉林市,吉林市博物馆新馆专门辟出一个展厅,长年陈列这些作品。同年11 月18 日,“金意庵艺术馆”正式开馆,馆名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西泠印社社长赵朴初题写,众多慕名前来参观、学习者在此得以近距离欣赏一位皇族后裔于动荡年代潜心磨砺的笔墨功夫,艺术馆亦因此成了江城乃至北国一张文化金名片。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像金意庵这样一群生活在旧时代而活跃于新社会的老一辈金融人、艺术家,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阅历,各异的性格特征,鲜明的艺术风格,并以其各自的风神和兼容普善的姿态,为后来者树立起了从业、修艺、为人的标范,令人敬仰。

猜你喜欢
分保书画
上海市再保险公司业务统计表(2018)
小小书画廓
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2015)
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2015)
上海市再保险公司业务统计表(2015)
再保险分出业务会计核算的探讨
新会计准则下再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