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丽
对比也叫对照,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对不同的人、事、物的对比描写,突出各自的特点,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空间和具体的情景中进行对照,彰显其变化。恰当运用对比手法行文,可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饱满,中心明确而集中。
写作时,我们该如何使用对比手法,增强作文的感染力呢?
一、人物之间的对比
人物之间的对比就是把相同人物在不同时期内进行对比,以体现人物形象的变化;或者把不同人物放在同一情境下进行对比,使形象鲜明深刻。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主要人物是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和他的朋友。陈元方的父亲与友人相约“日中”同行,但友人“过中不至”,因此陈太丘丢下朋友离开,离开后朋友才到。当朋友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开时,“便怒曰:‘非人哉!”通过对文中友人的神态描写“怒”和语言描写“非人哉”,将友人不守信用且无礼、语言粗野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对此,陈元方据理力驳:“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無信”“无礼”,仅仅四个字,就让友人自惭形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聪慧过人、明白事理的孩子。通过分析,友人的无礼、粗野与元方的聪慧、明理便形成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二、事物之间的对比
事物之间的对比是通过对照以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引发读者思考。如《济南的冬天》中,作者在第一段就把济南的冬天分别和刮大风的北平冬天、看不见日光的伦敦和日光毒辣的热带进行了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为下文从山和水两方面表现温情做了铺垫。再如冰心的《荷叶·母亲》,作者将白莲凋谢与红莲开放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莲的生机与活力、娇美与可爱,为下文红莲受到荷叶的庇护蓄势。
通过对比,读者的感受更加强烈,景物的特点更为突出,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三、事件之间的对比
同一事件下不同人物的反应和感受,也能清晰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如《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对母亲两次要求去北海看花的事件的态度极为不同:第一次脾气暴躁,强硬地拒绝母亲的提议;第二次态度变得温和。两次事件,两种态度,说明作者渐渐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为后文彻底理解母亲做了铺垫。
可见,把事件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呼应关系,有利于彰显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体现人物的性格,突出作文的主旨。
四、环境之间的对比
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之间的对比能更好地彰显作文主旨,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如英国作家让·阿诺写三次去阿尔卑斯山地旅行,每次看到的景象都是不同的,环境由恶劣、无水的不毛之地变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变成适合人类生存的幸福家园。通过对比,使主人公艾力泽·布菲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形象更为鲜明,使作者的敬佩之情呼之欲出。
具体写作时,可把同一事物、同一个人放在不同的历史环境或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对比,由此凸显时代背景,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运用对比手法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比要选准可比点。相同情境下不同人物的对立点或者不同情境下同一人物的对立点才有对比的需要,才能产生对比的效果。
2.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内容和情感,行文时要交代清楚。
3.对比要体现真实性。不能为了达到对比的目的而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