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喜欢背一架单反相机,用微距拍虫子。朋友说,遇见一只小虫子,不知为什么,它总是惶恐、不安,与它四目相接时,它惊慌失措,落荒而逃。
黄蜂、蜻蜓、豆娘、食蚜、洋辣子、纺织娘、蝈蝈、剑角蝗……这些昆虫的眼睛亮如宝石,斑斓剔透,真是奇妙,每每与它们对视,清纯极了。小虫子不谙世事,眼神清澈,绝无浑浊。一个人,在夏天,与两三昆虫对视,内心会觉得轻盈满足。
蚊子在帐子里飞来飞去。嗡嗡声听起来让人心烦,趁你似睡欲睡时,在耳边萦来绕去,这时候你不得不拖着疲惫沉重的身体,起床,开灯,眯着惺忪的眼,寻找一只蚊子。
与蚊子对视,它细脚伶仃地攀在帐沿上。待伸出厚厚的手掌去拍它时,它又从旁边溜掉了,被蚊子扰醒的人,又恼又急。
可是有人看蚊子不急,非但不恼不急,还看出情趣,这个人便是姑苏的沈三白。他在《浮生六记》里津津乐道:“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把该死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
虫子有近视、青光、散光、老花吗?大概是有的。比如青蛙,鼓着一双大眼睛看不清静止的东西。儿童画画,常常让青蛙戴上一副大眼镜,那种宽边大眼镜,搞笑又滑稽。青蛙戴上眼镜,面前的池塘草色,才渐渐清晰。所以,沈三白又说,“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瞪大一双眼睛如铜铃,与两三昆虫对视,世界也变得可亲可人。
蝉这小东西,眼珠鼓凸,羽翼透明。我在少年时,曾于家乡小城的西门外,骑墙捕蝉。西门外有一墓园,围墙边遍植垂柳,我手举一根细竹竿,仰脖朝天,与蝉对视。蝉贴在一棵歪脖子杨柳树上,纹丝不动。偶尔,顶风撒下一丈尿,弄得我一头雾水,灰头土脸。那时候,捕一只蝉,我会端详它微若尘粒的小眼睛,竟有透明液体,缓缓涌动。蟬也在看我吧?
人在少年时,会与几只虫子相遇。小螳螂随一阵栀子花风,吹落在你家阳台上。
小螳螂目光如炬,浑身透绿,是一只顶真、较劲的小昆虫。小小身段,那么嫩,那么绿,透视出淡红色的筋络。刚出来没几天,就学会“螳臂当车”,这大概是一出传统折子戏,在这个草木茂盛季节忘情上演。小螳螂体内有天生的雄性荷尔蒙,一遇水汽流动,就竖起进攻利器。
天气炎热时,很容易捕到一只螳螂,小虫子也出来溜达、乘凉。少年戏螳螂,小螳螂如临大敌,举起两道锯齿,逼向少年的手指。少年恶作剧,掰断它的双臂,那时候,螳螂绝望了,耷拉着脑袋,不知道它流泪不流泪?
昆虫有昆虫的肢体语言。蚊子叮人,不分贫富贵贱;青蛙合唱共鸣,乡野好声音;小螳螂恃有利器,自不量力。
这个世界有很多昆虫,有些古虫已经消失。张岱在《夜航船》中记述,“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这只叫“泥”的小昆虫,离开了水,散乱成泥。真的奇怪,一个人喝醉后,他怎么也会变成这只小虫子?这老头儿还煞有其事,说有一种叫鞠通的小虫还能治病,“耳聋人置耳边,少顷,耳即明亮。喜食古墨”。由此看来,这个纷繁的世界,有奇怪的人,就有奇怪的小虫子。
一个人,空闲时应该俯身看看昆虫。你看虫子时,虫子也在看你。你看虫子,很小、很小;虫子看你,却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庞然大物。虫子在想着什么?它们眼神清亮,没有功利,不卑也不微。
农药年代,花间植物虫子少了。记得从前,我站在一棵老柳树下和人说话,头顶常砸下一只从天而降的吊吊虫。小虫子躲在皮蓑里,它那淡淡的小眼神看不见。吊吊虫在皮蓑里吐丝,一端拴在柳树梢上,一端拴着皮蓑,晃晃悠悠,忽上忽下,顽皮地跳蹦极。
当然,与某些昆虫对视,也不必局限于草丛灌木。我认识的一位老板,案头摆一铜蟾蜍,嘴硕大,大眼暴突,满身的蟾钮。蟾蜍,我童年时并不喜欢,觉得它浑身疙瘩,奇丑无比。老板却觉得蟾蜍憨态可爱,大吉大利,能够给他带来好运,他把铜蟾蜍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在闲暇时,目光柔和,每每与它对视。
作家马未都说,“世间事情很怪,英俊相貌的青蛙一事无成,体貌丑陋的蟾蜍却千古流芳,摆上大雅之堂,可见相貌对于生存不是最重要的。”
王太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日报》副刊编辑,发表作品三百余万字。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