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
[摘要]融媒体时代已然到来,数字传播已经成为学术期刊主要的传播途径。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融合发展,高校社科学报面临数字传播转型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为传播路径单一、固化,数字传播专业人才缺失,数字传播评价体系滞后、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培育数字编辑专业人才,优化数字传播路径,培育互联网思维,构建新型数字传播考核评价体系等路径,以期为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传播提供借鉴,促进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数字传播;高校社科学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这为今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媒体融合、数字传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融媒体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为今后融媒体的发展作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文章之所以选择以高校社科学报为例来探讨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报的数字传播发展路径,一是因为社科学报相较自科学报在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二是学界关于自科学报数字传播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而关于社科学报数字传播的相关研究较少。高校社科学报在数字技术应用或者数字传播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其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来升级改造。
一、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是在数字时代的基礎之上衍生出来的“子时代”,融媒体的发展依托于数字技术,融媒体时代要实现的是各个媒体之间的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效果丰融、利益共融。在融媒体时代,我们一是要处理好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关系,二是要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数字传播,达到媒体的全融合。
(一)融媒体
融媒体可以简单通俗地理解为媒体的融合发展,这里的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媒体与新媒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也被称为“第五媒体”。而融媒体强调媒体的融合发展,各类媒体相辅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融媒体不仅是传播领域的一种先进理念,还是媒体的一种运作模式。
媒体融合发展既是媒体的历史发展大势,也是媒体发展的内生规律使然,更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战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也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实施2022年度出版融合发展工程,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开始于2021年,2021年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遴选推荐“数字出版精品”“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2022年在原有的基础上遴选推荐“数字出版优质平台”“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2021年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共遴选出“数字出版精品”20项、“出版融合旗舰单位”8家、“出版融合特色单位”12家。
虽然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起步早于图书、报纸等传统纸质媒体,但是在融媒体发展过程中,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已明显滞后于图书、报纸。期刊的数字传播最早可以认为是期刊光盘,近年来期刊的数字传播也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传播领域,相较于电子图书、报纸手机客户端的发展,期刊的融媒体发展已经滞后。
(二)数字传播
数字传播是数字时代的一种传播路径,数字传播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发展基础上。“数字传播指在信息数字化的大环境中,突破传统媒体局限,融合最新的有关互联网、无线通信、数字化广播、应用软件等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数字信息生产加工和传播方式。”[2]
数字传播不是简单的“传”与“播”,其更注重传播的效能。数字传播拓宽了媒体传播的渠道,提升了媒体的传播效能。
数字传播技术最早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近年来,一些官方权威媒体如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网等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人民日报》也在微博开通账号“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北京日报》等多家报纸开发了线上客户端,甚至一些官方权威媒体还开通了抖音、快手账号。随着传播效能的不断提高,数字传播的即时性、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逐渐显现,其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数字传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传播效果和反馈结果,这对下一步优化传播策略具有指导作用。在数字传播方面,我国诸多高校社科学报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依托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专业数据库进行内容传播;二是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期刊目录以及文章的推送。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面临的困境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面临数字传播转型发展的难题,具体表现为传播路径单一、固化,数字传播专业人才缺失,数字传播考核评价体系滞后、不健全等。
(一)数字传播路径单一、固化
当前,高校社科学报开展数字传播已有一段时间,但是这种数字传播主要为高校社科学报依托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超星期刊网、维普网等数据库平台传播学术成果。这种依托数据库的数字传播与融媒体时代的高效的数字传播存在一定差距。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化进程较缓慢,其数字传播现状不容乐观。“目前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大多限于网络数据库传播模式,传播方式单一,缺少互动交流;与新媒体的融合不彻底,实际运营还是采取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模式……这些都不利于提升期刊的工作效率和传播效果,影响高校社科学报品牌的树立和延伸。”[3]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早期的期刊数字传播方式—数据库,虽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期刊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融媒体时代其已不具备优势。现阶段要发展的数字传播是要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数字传播,是适合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传播。
(二)数字传播专业人才缺失
高校社科学报应用数字技术进行传播,虽然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但是数字技术需要相关人才进行操作,而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缺少数字传播专业人才。当前,在高校社科学报中从事数字传播工作的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校社科学报编辑;一类是外包人员。数字传播专业人才的缺失与高校社科学报的体制机制关系密切,因为高校社科学报在人才的引进以及招募中注重编辑专业人才或者有相关文科学术背景的人才,对专业从事数字技术工作的技术型人才不够重视。很多高校社科学报都是自己培养编辑使用数字技术,让编辑兼职数字传播的工作。
(三)数字传播考核评价体系滞后、不健全
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虽然国家层面关于媒体融合的发展意见相继出台,但是关于如何考核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传播效果,目前还没有正式的相关文件出台,高校社科学报也没有建立相关考评体系和机制。当前,我国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传播考核评价体系正在建设过程中,随着高校社科学报数字传播技术以及传播体系逐渐完善,高校社科学报数字传播的考核评价机制也会更加健全。高校社科学报建立健全数字传播考核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对优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传播发展路径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传播要以内容为王,优化传播途径。
(一)培育数字编辑专业人才,提升编辑素养
近年来,数字编辑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在数字传播行业、网络出版服务单位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从业人员队伍也朝着规模化、专业性、复合型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网络出版物责任编辑制度的出台,为数字编辑职业的规范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字编辑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按照数字编辑资格考试指导用书中的定义,数字编辑重点分布在数字新闻、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动漫、数字游戏编辑五个方面的数字传播单位中。”[4]随着融媒体的发展演进,数字编辑的工作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的数字传播单位,高校社科学报也需要通过应用数字编辑人才来开展数字传播工作。
高校社科学报编辑的基本素养包括政治素养、文学素养、服务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等。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编辑需要在掌握基本素养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数字编辑技术。除了掌握数字编辑技术,其还需要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学会利用网络技术服务于编辑出版工作。
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人才的培育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编辑人才要具备整体思维、大局观念,高校社科学报的编辑人才培养要适应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融媒体时代编辑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机构要坚持正确导向,优化专业定位,注重培养高素质的融媒体编辑人才,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建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合作教学平台,推动高校与新媒体公司的合作,需要学校及所在单位大力支持,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改革保障机制,营造识才爱才用才的良好环境。”[5]
数字编辑不仅是学术内容的传播者,而且是数字平台信息的维护者、数字平台的建设者。数字编辑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其要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当前媒体各类海量数字信息中找寻有价值的信息并整合发布。这就要求数字编辑不仅要有一双“慧手”,还要有一双“慧眼”。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编辑需要掌握数字编辑技术、网络技术,并具备媒体思维等。
(二)优化数字传播路径,打造数字传播新平台
数字传播路径的探讨和数字传播平台的建设,是数字传播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传播的前提是“生产”和“产品”,所以新时代的高校社科学报编辑需要掌握数字编辑技术。这要求高校社科学报编辑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工作,如学会使用数字投审稿服务、智能辅助审校系统。目前,在审稿校对方面,有“方正鸿云投审稿系统”“方正智能辅助审校系统”“中国知网投审稿系统”等可供高校社科学報编辑使用。
“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扩大优质内容产能,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6]有了好的内容之后,如何能够使其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这要求高校社科学报依托好的数字传播平台进行传播。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应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及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B站等短视频平台传播学术成果以及学术观点。原因有以下六点。第一,在这些平台上,传播内容更具有广泛性、便捷性,用户只要通过移动客户端(手机、平板等)便可以获得传播内容。第二,这些平台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如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公众号或者视频号下进行留言和互动。第三,这些平台操作相对简单,相较于传统的纸媒省去了一些烦琐的工作流程,如发排、印刷、邮寄纸刊等,但是这并不代表高校社科学报可以省去核心的编校工作。第四,这些平台的传播内容的时效性更强,高校社科学报进行数字传播优于纸质刊物的传播。第五,这些平台具有更好的学术传播效果,高校社科学报通过不同的传播手段进行同一内容的传播,扩大了传播的范围,提高了传播的效果。第六,通过这些平台的大数据技术,高校社科学报还能进行资源整合,把相关领域或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使得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培育互联网思维,构建数字传播模式
在融媒体时代,学内容术的数字传播打破了旧有的“线性”传播模式,逐渐形成了网状的传播“链条”,各种传播途径交织在一起,高校社科学报形成学术内容数字传播的互联网思维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思维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对产品、市场、用户、以及整个生产链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数字传播要建构在互联网之上,因此高校社科学报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才能达到学术内容广泛传播的目的。观念改变现状,思维观念决定走多远。正如古语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新时代,高校社科学报要基于互联网开展数字传播,形成互联网思维,构建良好的数字传播模式。
数字传播以及媒体融合发展都依附于互联网技术,所以在数字传播中,高校社科学报具备互联网思维十分必要。思维引领发展,但是技术是基底。互联网技术包括大数据收集、云数据、云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所以在实操中,高校社科学报要综合运用好以上几种互联网技术,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还可以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联合搭建融媒体数字传播的高水平出版平台。高校社科学报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可以使得一些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数字传播内容。
(四)构建新型数字传播考核评价体系
当前的社科学报考核评价体系并没有把数字传播成效列入考核内容中。高校社科学报还是依靠传统期刊数据进行考评,如根据论文“下载频次”“引用频次”对传播效果进行考评,或者通过分析诸如《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二次文献”的“全文转载”“索引”数量进行考核。我国传统的学术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发表前的评价,这个权利为学术期刊所独占。其二是发表后受众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包括对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再评价,也包括对期刊的评价。其三是历史的评价,包括对期刊和论文两个方面[7]。这三个方面的评价综合起来就是通过刊物以及刊物发表的论文的下载、转引,以及被何种“级别”的刊物转载。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数字传播的评价应更加立体、多元。学术内容的数字传播从某些层面来说打破了学术与新闻、娱乐、广告之间的“隔膜”,使得学术内容传播具有趣味性、可视化性。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的数字传播要在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展,其在享受数字传播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也要预防及警醒数字媒体带来的风险,如数字传播的广泛性可能引起传播信息的泛滥,数字传播的平民化可能使得监管相对缺失。在此背景下,高校社科学报构建新型的数字传播考核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社科学报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平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内容传播不能等同于新闻、娱乐信息的传播,其要对传播内容负责,尤其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的考核要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应用数字传播的“网红效应”来提升大众的阅读量、点赞数等。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依然要遵循媒体传播的发展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在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要以内容建设为王。融媒体时代,高校社科学报在数字传播中要通过培育数字编辑专业人才,提升编辑素养、优化数字传播路径,打造数字传播新平台、培育互联网思维,构建数字传播模式、构建新型数字传播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来开展。
[參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王昕.数字传播技术发展动因与趋势思考[EB/OL].(2014-02-09)[2022-11-10].https://www.docin.com/p-768442237.html.
[3]谭晓萍.新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的四个转向[J].中国出版,2021(02):27-30.
[4]孙微巍.新时代数字编辑主要特质研究[J].出版参考,2018(12):41-43.
[5]周春娟,温优华.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学术传播的SWOT分析[J].出版广角,2021(24):64-67.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2-11-10].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7]朱剑.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