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术期刊在迎来了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在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缺少清晰目标和精准定位、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缺乏创新、期刊特色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数字转型发展目标,通过打造信息化学术编辑人才队伍、增强数字学术出版引领能力、提升数字化编校能力等途径,推动学术期刊出版业繁荣发展。
【关键词】数字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
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后,已经进入到了数字时代。数字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在这个充满更多可能的时代,数字化成为了许多行业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标准。作为具有严格专业性评审、涉及特定学科领域的期刊类别,学术期刊在迎来了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如何在现实形势下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是学界与业界应共同思考和研究的关键问题。
一、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的“变”与“不变”
(一)作为传统传播媒介的不可代替
我国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期刊规模的不断扩大,根据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统计,我国学术期刊数量达到6700多种,在总体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已成为世界学术期刊第二大国,并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知名期刊。从媒介的发展趋势分析,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數字化发展趋势下,媒体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从媒介需要和消费方式看,“社交+短视频+长视频+户外广告”构成了媒介消费的主要支柱,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以“智能设备+信息平台”的方式进行学习、阅读、交流。但是,与数字出版物相比,学术期刊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具有明确的办刊宗旨并且聚焦明确的科学研究领域,遵循传统媒体的审编流程和“三审三校”的工作原则,尤其是需要通过层层的学术把关,稿件才能最终刊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学术期刊中所承载的具有科学性、经典性、研究性的学术成果有助于我国科学研究理论、思想、实践的传承和创新,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水平,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权威、严谨的传播功能是不断更新迭代的数字媒体和信息繁杂的网络传播所不能比拟的。
(二)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样。”[2]在媒体融合的发展大潮下,学术期刊也开始尝试并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学术期刊最初的融合尝试始于电子版转化,即将纸质刊物内容进行PDF转化后上传期刊官网、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供研究群体进行浏览下载,这种传播模式将传统纸质分发转化为“一对多”渠道分发,呈现出传播数量和传播速度快速增长的态势,多元化的形态转变逐步显现,由垂直封闭的传播路径更多地转为辐射式媒体融合传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出版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和反馈中,学术期刊单位也在实践中积极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契机,尝试以学术研究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加快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目前许多学术期刊都已经建立官方网站,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甚至线上超越线下的出版方式,“两微两端”“短视频”等更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标配。
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角度出发,数字化学术期刊出版打破了传统纸质出版物出版时间长、流通性差、时效性不足等瓶颈,缩减了审核时间、印刷工序和出版环节,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特别是在编校环节中,大数据、算法等信息技术在学术论文筛选、查重、校正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压力、优化编校流程,又能逐步提高编校工作的准确性、时效性,还能更加及时地得到作者与专家的回复与反馈。借助数字出版技术,专家、作者、编辑、读者通过学术期刊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在线上即能完成投稿、审评、出版与交流。
二、数字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数字化转型缺少清晰目标和精准定位
所谓数字化转型,是指由数字技术制造出的具有改变性的组织战略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寻求改变价值创造的路径,并对转型过程中导致积极或消极结果的架构改变和组织障碍进行管理。由此可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应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在学术成果收集、生产、传播过程中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宣传营销、消费方式等方面产生颠覆性的变革,从而创造新的价值路径。但是,从目前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实践来看,部分期刊在内容传播、科研突破、价值创造等方面缺少清晰的目标和精准的定位。一方面,有的出版单位认为数字化转型仅仅是把纸质内容转化为电子内容,数字化转型工作只是依照大众流行趋势,将纸质出版物内容原封不动“照搬照抄”在“两微两端”、小程序和APP之中,并没有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和学术专业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数字发展规划,使数字化转型存在于表象和口号之中。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学术文章的编辑出版本身已经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永远不缺作者、读者和市场,只需要按照原有结构运行,按照以往的工作流程进行组稿、编校、印刷、出版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组织战略响应和内部机构变革,这种固化思维从理念上和概念上错误理解了数字化转型改革,再加之部分学术期刊由于单位性质、资金能力、人才缺乏等问题的限制,在数字化转型和机构职能改革中依附上级部门支持、广告收入和有限的数字化平台传播渠道,不仅很难将刊物原有的学术特色和品牌理念有效结合,更无法跟上数字出版形势的发展潮流。
(二)期刊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缺乏创新
国家新闻出版署在2021年出台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从“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谋划,其中明确提出要统筹好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出版发展与出版管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经济学中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社会整体的生产力发生改变时,生产关系也应随之改变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当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成为社会发展和财富创造的生产力时,学术期刊的人员、客户、资金等各种资源要素、管理体制、生存模式却并未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转变。从管理体制上看,当前我国期刊管理主要遵循国家审批制度及行业系统内部管理相关制度,党委政府下属的期刊出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期刊质量、出版物号等进行审批与把控。部分学术期刊社在经营管理中认为,只要刊物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和管理部门要求进行审批,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在办刊过程中严格遵循《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等基本出版制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正是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术期刊出版社的人员和资金仍然依靠主办单位进行统筹,另一部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学术期刊,则多以收取版面费、广告费、审稿费等方式维持日常运转,缺少在数字化转型形势下对管理中的学术团队建设、特色运营模式、行政管理的思考与创新,阻碍了新形势下学术期刊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从经营模式看,《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顺应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新趋势,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打造数字出版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鼓励跨界融合,推动数字出版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加相融,构建附加值高、功能多样的新型“出版+”业态。这种数字化转型的要求,给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带来了新的考验与机遇,但是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学术期刊仍然依靠纸质版发行维持收入,并未通过调整经营模式在数字化的商业模式下找到新出路、提升竞争力。一些大型核心学术期刊虽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在前列,但为了抢占市场、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而不得不在运营成本方面压缩。中小型普通学术刊物和出版单位因人员、资金等仅满足于基本数字化出版能力,因而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稍显落后,同时在运营方面更加困难。[3]
(三)学术期刊特色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
毫无疑问,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高质量的科研、学术文章,才是学术期刊具有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学术期刊的领域、种类、数量繁多,但真正能够代表我国学术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权威期刊却屈指可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4]但是,在学术期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顶层设计能力不足、学术精品较少、学术原创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表现为学术期刊整体水平较低,栏目组建和学术文章刊发并未严格遵循回答人民之问、为人民著书立说的目标,在多重原因下造成的学术期刊创新与守正、发展与转型、学科与学术相分离等矛盾还较为突出,使早已成世界潮流的学术期刊专业化、数字化、集群化转型在中国的步伐也明显放缓甚至停滞了。
三、数字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精准设定学术期刊数字转型发展目标
学术期刊数字转型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础拟定发展目标,就是要在办刊全过程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学术创新引领,展示高水平学术成果,以数字化的思维和信息化的编校技术全方位推进学术期刊各要素调整和整体转型,校正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要素配置的不平衡,扩大数字化学术成果有效共济,增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更好满足作者、读者、学术研究群体的需要。数字化背景下,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转型发展就是要通过前沿的学术内容、多媒体的展现形式、多渠道营销手段、多层次的受众群体提升学术竞争力和传播影响力。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结合学术期刊自身特点、学科专业研究领域、目标受众群体,统筹推进传统媒体转型和数字出版融合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努力形成总量适度、动态调整、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出版格局。
(二)加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能力建设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学术期刊出版能力建设。一是提升学术引领能力。学术观点、学术成果、学术价值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力,高质量的内容及刊物品质始终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同样,学术期刊需要保持初心、承担起应有的使命任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就是要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及时开展研究解读和引导辨析;科技期刊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只有明确学术引领的战略任务,才能保證学术期刊的核心追求能够固本溯源。
二是提升编辑策划和把关能力。新媒体阅读具有碎片化、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点,虽然能够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术腐败现象提供了新的途径。学术期刊要坚持以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作为选稿用稿标准,通过围绕重大主题打造重点专栏、组织专题专刊不断丰富学术内容形式。同时,学术期刊的编辑策划与准确把关还在于编辑、出版者与作者的共同发力,只有三者共同构成学术共同体,加强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才能真正做到把好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和价值取向关。
三是提升数字出版服务能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要以受众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为导向,深入挖掘核心服务需求,构建和打造有效连接作者、学者、读者的多元学术媒体矩阵。例如,在服务读者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中都会增加论文的价值和可用性评估,利用超链接等方式使学术论文、学术成果之间的连接方式多样化,从而将学术信息转化为一个知识群或信息链,使论文获得了更强的传播能力并在科学性上得到更多的支持。此外,大数据、算法技术应用于学术论文加工、图片修正、文字校对等方面能够使期刊编辑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缩短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
(三)打造信息化学术编辑专业队伍
数字时代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打造一支具有数字化思维和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的专业化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要成为学术“专家”,不能仅仅满足于具有编辑专业基本素质,要在编辑实践的过程中向“专业研究者”转型,及时掌握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和学术判断力,只有成为学、研、编一体化的学术“专家”,才能真正做好学术论文的选稿、策划、审稿等工作。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环境下,要成为媒体技术“能手”,编辑人员就必须具备多种媒体编辑的技术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要熟悉大数据、算法等信息环境下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构建、数字传播、平台分发等机制,适当参与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学术新媒体策划编辑过程,主动成为学术新媒体技术的运营者。
注释: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2]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
[3]王飞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01).
[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425/c1024-32408556.html.
(作者: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副编审)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