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中医养生耦合研究

2023-08-17 17:56:44
武术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精气神气功耦合

周 充 周 悦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系体育教研室,四川 隆昌 642150

健身气功和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发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载体,在其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同源异构性。在养生方面,二者具有个性的同时,又具有共性,健身气功中医养生在对人的健康方面,具有多维度和多方面的耦合,因此,以此为切入点,对健身气功中医养生的耦合进行梳理,以便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1 追根溯源,殊途同归

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汇聚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追根溯源可追及到原始社会时期,健身气功中医养生亦是如此。健身气功一词出现较晚,且是“健身”和“气功”的复合词。在健身气功一词出现前,相关研究称之为“气功”“养生”“健身”“导引”“运动养生”等,其源头可以在原始社会中的原始巫舞中发现其踪迹,研究者王敬浩就阐明了原始巫舞、导引行气、内丹、气功以及健身气功几个阶段,历经原始社会到近现代的洗礼更替,健身气功实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推陈出新的命运,终在2003 年2 月,国家体育总局才将其确立为第97 个体育运动项目。2020 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又发表了一篇关于《体育总局气功中心关于健身气功推广功法目录的公告》对项目的确立又做出了不同的次序说明,文中说道:“健身气功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的第62 个体育项目”,同时还列举了11 种推广功法目录。[1]健身气功和中医养生的发展具有同源异构性,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可发现中医养生的观念以及养生方法和理论,据马烈光等人编著的《中医养生康复学》[2]就发现其中医养生的发展。据记载,中医养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因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发展,开始萌发出了一些养生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生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山海经》中就有关于食疗作用的记载,而《周易》的出现,则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本源,加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局出现,中医养生也从中得到了较大的益处,儒、道、墨等思想的出现,完美地将养生与养形融入中医养生之中。后世的发展则更是如日中天,具有中医养生巨著之称的《黄帝内经》就是在养生形成期诞生的,其书构建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基本法则和诸多养生方法。[3]直到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养生出现了充实期,其代表人物有葛洪和陶弘景等养生家,加上儒、道、佛的理念,在一定方面充实了中医养生的发展。随着四大发明的出现,宋元时期,形成了全面开展医学研究和普及的高潮,使得养生更加系统化,鼎盛时期则出现在明清,这一时期养生家在精气神的保养上有了一定的侧重,正是这种观点的指导,创新和发展了调养内脏、药饵饮食保健和导引健身等多种方法,近现代则大力弘扬,出现了关于中医养生的专门研究和发展机构,培养专门的人才,开设中医养生课程,建立完备的养生体系。

导引的发端和演进与中华民族的诞生与延续相伴随,中医养生亦是如此。纵观健身气功以及中医养生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渊源,都有较大的一致性,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狩猎和巫术等活动萌生,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使得健身气功和中医养生殊途同归,历经了历史的洗礼,走过了不同的文明时期,服务了不同时期的人类,以不同的姿态为当今社会发光发热。

2 以人为本,融合归化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之大计,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人健康才能助推社会的长久发展,促使健康的方式方法较多,健身气功就是其中之一。健身气功运用中医的养生机理,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的健康实现保驾护航,在实现人的健康过程中,健身气功与中医养生的众多机理实现了耦合,遵从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视角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来实现养精、养气、养神,通过健身气功的“三调”来实现人的健康诉求。

2.1 顺应自然,律归一

健身气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所谓:顺者昌,逆者亡,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的潜力不可估量,顺其发展则生之,逆其发展则必亡。国医大师陆广莘认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这一整体的具体体现,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视天地万物由某种特定的机制而互相联结为统一的整体,宇宙万物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感应,相互贯通。[4]《皇帝内经》中“故知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节阴阳而调刚柔,长生久视”,在《皇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三》又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健身气功中医养生从古到今,一直都顺应自然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期间虽有一些分歧,但经过历史的去粗取精,被保留下来的便是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精华。在一些研究中,就提及了习练健身气功养生与自然耦合机理,须符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道法合一等要求,查阅典籍也有此发现,《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状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瘀而滞者,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陈抟在《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中记载着“以中医五运六气说为依据,按照二十四节气变化及发病规律而编创的一套导引功法,堪称养生功法与中医理论结合之经典。”[5]劳慧光从传统养生文化和自然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印证:“第一,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联系;第二,人体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漫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第三,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6]

2.2 化心修形相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健康长寿又是人发展的基础,健身气功中医养生则是从调息、调心、调身三方面来促进健康的,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中医的精气神与健身气功的精气神具有一致性,健身气功则以调心、调息、调身来滋养精气神。精气神的盛衰又关乎着调心、调息、调身的效用,中医养生之源《黄帝内经》明确的记载了精气神乃人身三宝,养好精气神才能延年益寿,促进健康,健身气功则是从多方面来促进精气神的相生相长,调心、调息、调身是健身气功养生的重要精髓,在传统医学方面,精气神理论主要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思想进行论述。

2.2.1 精与“三调”相耦合

中医学把精、气、神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精乃生命之基,道家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元素,万物的生、灭是精气存、消的结果,人体只有精气充足才能精神旺盛。健身气功则是通过三调来实现养精、促精、涨精的。健身气功的三调促进人体精的相生相长,调身能塑形,保持精的长存,不被损耗;调息促进精的牢固,使之绵延、久远;调心则使精气运转全身,滋养五脏六腑。为了能更好地保精强固,健身气功在功法起始之初就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八段锦的起势要求,精神内收,中正安舒,其中的“精神内收”,其实质则是讲究精与神要集中于内,摒弃和屏蔽外环境及其它因素所带来的干扰,促使精气在机体内顺应功法的运作而实现养体促健的作用,满足或者强化机体的机能,促进内脏的发展,强健机体的筋骨皮,从不同方面维持机体的运转,实现精气、精神的旺盛,顺应自然发展归律,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顺应中医保养性命、强身健体、抗病防疾的养生耦合目的。

2.2.2 气与“三调”相耦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三调在作用于精时,还作用气,“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则是强调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的得以调畅平和,健身气功的养生作用之一则是通过顺应天时、地利来调整人的呼吸,即调息。以气养生,以气化心,实行滋养形体,塑造强健的体魄。健身气功六字诀就能很好地印证气的作用,《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的记载,而“凡病之来,不离五藏,事须识根”的记载[7],六字诀的主要特征是以“以形引气、以意引气、以音引气”来刺激内脏,实现调息,通过一呼一吸来实现氧气与红细胞的高效结合,减少氧气的损耗,增加最大摄氧量同时还刺激呼吸道向有利方向发展,在练功时,还存在多种呼吸如,胸部呼吸、混合式呼吸和腹式呼吸。[8]前两种呼吸在练习健身气功时常被用于其中,据研究,初学者常使用的呼吸,则采用胸部和胸腹混合呼吸为主,此种方式呼吸能增大胸腔横向面积,刺激膈肌以上胸腔内的器官;而腹式呼吸则分为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两种不同的呼吸方法则能有效促进内脏及肠道,提升健身气功习练者换气能力,增加胸腔体积,提高肺活量的作用。[9]

2.2.3 神与“三调”相耦合

对神的调节是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过程中的核心环节。[10]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11],在生命的运转中起主宰作用,范铜钢则将神与意结合起来,二者在某种角色中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在练习健身气功的同时,神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以实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效果,例如,健身气功通过特定的动作规范来引导神与形、气相合,从而使脏腑组织通利,气血畅达,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11]神情的舒畅与否,以及练习功法后的神情变化对养生具有重要作用。神的催动需要三调来实现,在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调身的形对神的走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身和形相互渗透,神则依赖于身和形,神的好与否,直接影响人的健康长寿,健身气功预备式就要求练习者意守丹田,内心宁静,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进入虚静状态,该式通过调形、调神进而调气,使形体松静、意识虚静、气机通畅,进而使人体达到形、神和气三者合为一体的状态。[12]金玉柱在研究中曾指出了形神关系及其作用,文中则说:“‘形神并存,各有其用’‘内守其神,形神互促’。”[13]可见神在三调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3 治防耦合,共促健康

健身气功中医养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皆是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健身气功的发展以及关于健身气功的研究,都向着健康、健身、养生、长寿出发,在发展中,又充分吸收了中医的养生观以及中医的养生机理和延年益寿的方法,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3.1 有病治病

在新时代,生活水平、环境以及多种因素的变化,致使越来越多的疾病侵扰人体。慢性病就是阻碍人类健康长寿的绊脚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以及冠心病等,其治疗费用昂贵,最后还不一定能根治,健身气功在慢性病的治疗方面则有一定疗效。关于健身气功利用中医养生和生理学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的研究较多,宗维洁[14]和支晓[15]等通过实验发现,利用健身气功对帕金森患者步态进行干预,可提高其患者的运动能力;杨莹骊[16]等用文献计量分析了八段锦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八段锦在10 种疾病中的应用获得了93.6%的阳性结果。不仅如此,刘俊荣[17]凌昆[18]等还研究了八段锦对中老年的血糖和血压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伊晓[19]指出了健身气功·五禽戏具有改善糖尿病患者平衡能力的作用,总之,健身气功的某些治病功效已得到了目前学界的认可。健身气功中医养生在慢性病治疗的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研究发现,健身气功利用中医养生原理对慢性病具有改善作用,同时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与之有关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出现。

3.2 无病防病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健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健康状态下,习练健身气功能从三调方面来实现机体的改善。通过调身塑造机体体型,不同动作的引导实现利节宣导,强其体肤,使躯体和四肢得到不同改善,增加不同部位肌肉力量,辅之以中医食疗,防止肌肉萎缩,增大、增粗肌肉,使其向利于机体长久方向发展。调息则是利用气的作用促进内脏器官的发展,保证氧的充足,减少氧的残余量,增加补气量,刺激相应的经络器官,例如,范铜钢等人从经脉与养生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其文说道:“经络理论则主要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等方面论述经络与养生的关系”。[20]中医养生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痛,通过健身气功的调理可以有效的化解一些疾病,预防身体机能衰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促进康复的作用。窦思东[21]、石爱桥[22]等人研究均指出健身气功·易筋经对不同人群有健身健心效果,其防病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4 结论

(1)健身气功中医养生蕴含了丰富的养生哲理,吸取了不同文明时代的哲学、天文学、农业学等多种科技文化思想,充分展现了其科学性,其历史脉络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发现其历史虽为异构,但终是殊途同归,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表现为防病治病,促进健康,实现健身养生,延年益寿之效。(2)健身气功中医养生以人为本融合归化,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以为人服务而存在,促使人健康长寿。在这过程中,又顺应自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同时还实现了修心化形相统一,通过健身气功的三调,即调身、调心、调息对应精、气、神来实现养体、护身,在习练时,又充分利用中医的养生机理,通过“三调”来实现健身气功和中医的精气神的统一,实现内修于心,外化于形的耦合。(3)健身气功中医养生与防病治病相耦合,有病时以治病为主,大量的研究证明,健身气功利用中医养生机理能治疗或改善一些慢性疾病,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好的印证。无病之时,健身气功则防病为主,通过导引行气,改善五脏六腑和奇经八脉,刺激心血管,提高心血管等代谢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为延年益寿营造了较好的内环境。

猜你喜欢
精气神气功耦合
焕发出劳动奋进的精气神
工会博览(2022年14期)2022-07-16 05:48:04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3:26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1:16
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3:52
动物的“气功”(二)
快乐语文(2016年10期)2016-11-07 09:44:45
动物的“气功”(一)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9
引领作风新常态 提振干部精气神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2
凝聚老区人民的“精气神”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大型铸锻件(2015年5期)2015-12-16 1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