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澍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00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持续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有效媒介,是新发展理念下我国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可靠力量。2020 年12 月,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12 年的艰辛申遗之路划上圆满一笔。一个体育项目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传播,即内生实力和外生力量,太极拳的国内传承与国际传播在近百年来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对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对内与对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新站位、发展新起点下,梳理历程,提炼经验,总结不足,旨在为太极拳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传承与传播新格局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启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利用中国知网以“太极拳”等为主题词编辑进行高级检索,文献来源类别限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获取的主题文献进行系统的文本梳理与总结提炼。根据研究主题和关键词,将文献分为“国内传承发展”和“国际传播推广”两个研究类型,区分研究视角,评述研究热点,审视研究不足,最后以现实困境为出发点探究未来研究诉求。
1.1.1 以时代背景探讨太极拳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其对策
在步入新世纪的时代潮流下,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抱有极大的期待,而太极拳的精神内里一直被忽视,流传下来的技术体系也残缺不全。因于人们对太极拳的表现方式和武能技法长期以来的误解,亟需借鉴中国武术其他形式的发展成果,总结经验并合理运用到太极拳的转型中。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切入,还原太极拳学理,创新太极拳运动形式,展现太极拳潜在的巨大价值。[1]在21 世纪中国武术向世界舞台高速迈进的过程中,中国武术一直以来坚持的“分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向高层次体育平台发展的需求,2008 年北京奥运会更是迫使中国武术界加速了这一变革,模式选择面临升级,[2]在顺应社会需求的条件下,保留传统技击技术,实现多元发展。[3]同时,太极拳运动所追求的修身养性的休闲生活方式与奥林匹克主义所蕴含的生活哲学不谋而合,以奥林匹克体育精神为切入,太极拳不仅能够丰富现代体育精神,甚至对人类文明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学界围绕奥运会大背景为太极拳如何发展建言献策,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要挖掘中华武术以发挥教育功能,做好普及工作,增强学术创新性研究。[5]
太极拳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具有争议的问题是太极拳攻防技击功能和健身养生功能的博弈。技击性是传统太极拳的内核与本质,作为太极拳主脉的“技击之道”如今受到忽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打”侧重于“以武会友”,突出一招一式的智慧[6],现代社会大力提倡儒家“和”文化,太极拳的技击性被削弱,转向艺术化和养生化,强化了太极拳的辅助功能,而非取代主功能。[7]要想顺应时代潮流,在各界环境利好的趋势下实现太极拳的腾飞,需要把握好主脉,辐射到旁支。新时代国家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出台一系列文件以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太极拳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次大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后,要想实现第三次大发展,还需要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促进太极拳发展的转型。[8]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和普及方式,规范赛事规则,纳入学校教育,统一教学模式;追求健身养生的太极拳要根据现代科学对人体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调整对身体有损害的动作,避免出现对人的损伤;追求艺术展演的太极拳要选取能够突出代表太极拳特点的技术,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发展为能够代表东方文化的艺术形。[9]
1.1.2 以经世致用阐扬太极拳发展文化属性与当代价值
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战略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史无前例的责任和使命。《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而太极文化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典型代表和载体,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能够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切实的身体实践来体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感受民族传统体育深厚的人文精神。[10]学界对于太极拳哲学思想的挖掘主要围绕“天人合一”的思想展开。从个人层面。“和谐自然”作为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命脉,对我们如今个体中物欲与精神的失衡、人际关系的疏远等问题可以追根溯源,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并能依此做出完美解答。[11]此外,“尚中求和”的中庸之道培养习练者正直的德行和平和的心态,[12]能够很好的调剂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矛盾。从国家层面。太极拳运动能够以身体语言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世界传递中国思想,表达中国智慧。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太极拳所体现的和谐、中正等特点,可以帮助中国向世界展示一个包容开放、自信的大国形象。[13]从人类层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面对复杂多变的机遇与挑战,人类一直在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之路,而太极拳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满足当前不同种族的人们的文化追寻,[14]对构建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生态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15]太极拳集多个哲学派别于一身,融众多思想精髓于一式。除了对太极拳“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王岗提出,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体现着老子的胸怀,有助于培养谦虚含蓄的价值取向;太极拳的“以静修身”体现着儒家对“度”的追求,有助于培养处理各种事务时灵活变通的能力。[12]
除此之外,太极拳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对当今社会有极大的健身价值和经济价值。从健身角度而言。太极拳作为被大众所熟知的一种健身方式,具有独到的健康哲学思想,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包括以医学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和以史料整理为主的社会科学。[16]太极拳运动对一些疾病有干预作用,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17]从经济角度而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可开发出巨大的无形资产,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对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18]。太极拳运动本身也具有经济价值,朱文杰以中原地区为例,分析了中原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优势,借鉴少林武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紧紧围绕太极拳文化,创新融合模式,走产业化道路,满足群众多方面的体育需求。[19]
1.1.3 以历史流变梳理太极拳发展的继承与保护
太极拳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与分化,形成了如今杨式、吴式和孙式等多个派别。国家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其中体育界应尤其注重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体系,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20]学界大多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太极拳传承发展进行总结。从文化学视角而言,传承包括以教授技术为中心的物质层面的传承,以保留精髓为宗旨的制度层面的传承,以及以创新理念为驱动的精神层面的传承。[21]太极拳在新时代的传承可以有效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软实力。[22]然而,面对现如今四面楚歌的窘迫处境,太极拳如何传承,如何保护,不同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杨建营,王家宏认为,文化的传承应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适当创新,二者并不相悖,而保护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其思想文化的继承价值和社会现实的利用价值。[23]范铜钢,郭玉成认为,“传”即传播大众所遗忘的东西,“承”即承启大众所熟知的东西,应完善保护制度,净化保护环境。[21]
太极拳世代传承并流传至今,且依然活跃,其制度载体是师承制。于周朝时期成熟的宗法制度对后世所谓的“家族”这一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中,往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社会性活动,而在中国传统体育中却形成了独特的“超血缘关系”的师徒关系。通过拜师仪式结成师徒关系,实现技术传承,约束武德规范,至今依然是太极拳主要的传承方式。传统太极拳按门派流传的师承传承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社会转型对太极拳提出了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新要求,通过探索新模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24]随着武术进校园的普及,在学校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师生“契约关系”的传承方式[25],是太极拳技术传承适应现代教育方式的举措之一。
1.2.1 以国际视野剖释太极拳传播的现状与纾困路径
一个国家的体育文化传播能力与其综合国力相辅相成,传播方式与时代需求相伴相生。从传播学的角度,太极拳的传播方式经历了族内封闭,到外姓进入,再到社会推广三个阶段,传播通道越来越畅通,形成个人、社会和政府三维立体的传播格局。[26]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太极拳的国际传播进程开始加快,创建了以拳师传播为主导、官方组织协助配合的国际传播格局。太极拳在“文化突围”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但其发展格局依然具有局限性。陈刚从传播要素方面分析了太极拳国际传播现状:主体上,以商业化运作的模式来形成人际传播,但品牌化程度不高;内容上,停留在对动作的展示表演,并未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联结;渠道上,以传统传播渠道为主,在国际范围内影响较小,与当今时代技术的发展出现断层;受众上,对输出对象缺乏针对性的了解,无法精准的传递所要输出的内容;效果上,缺乏及时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估,不利于国际传播工作的改进与调整。[27]因此,有必要对太极拳的对外传播构建理论模型,从顶层设计到网络布局,帮助太极拳在国际文化的激战中抢占高地。[28]从体育地理学的角度,太极拳的传播类型属于刺激型传播,即为了能够在当地得以生存而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造,因此形成了太极拳的不同流派,[29]客观上扩大了太极拳的辐射范围。但是,守旧的“门派”心态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太极拳国际传播,如何聚沙成塔,开发太极拳旅游、表演等文化产业,如何协同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单位个人走“体育文化多元共享”道路,[30]是激发太极拳国际传播潜在动力亟待思考的问题。如今,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在服务“一带一路”历史使命下,我们应完善大政方针、畅通反馈机制,提高太极拳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效率,[31]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世界人民共享。
对外传播人才在太极拳的国际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传播人才数量的匮乏和质量的参差不齐是造成当今太极拳国际传播问题的部分原因。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张长念,孟涛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目前我国四所高校在针对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国际传播的人才培养上,虽然在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习经验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培养体系尚不完善,文化素养、实习平台、元素融合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与中医的协同价值还未充分开发利用,未来应从完善学科体系、开阔融合视野、拓宽实习渠道综合提升对外传播人才的水平,肩负起“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重任。[32]
1.2.2 以大国格局塑造传播太极拳的国家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既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也可以丰富当下所需国家形象的塑造。在国际中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促进国家认同,增进交流合作,将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太极拳作为文化符号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注释”,更容易获得世界的接纳[33],从而提高国际话语权。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与当代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要相呼应,在习练动作的同时体悟太极拳内在的哲学魅力,达到身心兼修的功效,[34]用具有东方特色的体育人文精神来填补人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缺失。[35]因此,中国有责任将太极拳作为文化符号推向世界,造福人类。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入侵让以太极拳为代表的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向,基于太极拳在国际上已有的坚实的认知基础,应该发扬全球化语境下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有利因素,重新占据世界体育领域的一席之地。[36]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文字是重要的传输渠道,是国家形象的呈现方式之一,[37]太极拳动作及文本的翻译质量是文化输出准确性的重要保证。太极拳动作的命名往往是根据动作的形态特征,对其抽象为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描述,[38]兼具直观性和文学性,注重“以形传神”,体现了中华文化所强调的意境感。跨文化的文本翻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许多学者审视了如今英译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路径。首先,当前部分英译“势名”的准确性还有待商榷,由于译者对技术术语的理解不同,且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出现了一词多义、死译硬译、望文生义等翻译问题。罗永洲提出,应从动作的内涵来修正翻译中的偏差,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39]翻译是译者和读者的互动,更是文化与文化的对话。另外,英译文本未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语言的审美意象,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进行对等翻译,缺乏文化背景的传递与转换。为此,应从人才培养、部门建设、成果互鉴三个方面提升英译文本质量,突破中西文化差异壁垒,[40]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1.2.3 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太极拳传播的案例与孔子学院建设
1949 年后,随着国家在经济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全面恢复,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逐渐深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华体育文化也在国际舞台上初现光芒。俄罗斯对太极拳的研究和推广早在苏联时期就已层出不穷,传播路径呈现文化和技法兼顾、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文化强国战略稳健前行,传播热度也于近几年达到顶峰。[41]太极拳在英国的发展最初以道教作为启蒙,以杨氏太极拳为主要流派,改革开放后,发挥功夫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在掌握太极拳技术的中国移民和一些英国学者的推动下,借助有利的政治环境,发扬太极拳养生和技击两大特点,使得杨氏、吴氏、陈氏等多个流派的传播规模得以扩大。[42]美国的太极拳组织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总体来看,其数量与人口数量、受众年龄呈正相关,与人口密度、人均收入呈负相关,说明太极拳在美国难以成为社会主流运动,缺乏行业竞争力[43]。其研究侧重于探讨太极拳在医学上的价值,太极拳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关系是其研究热点。[44]太极拳在日本的发展较为成熟,成立了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无论是官方组织体系性、各级竞赛活跃性,还是考核制度规范性、运动员专业性都在较高水平,是太极拳国际化的成功案例,对我国推进武术进奥具有启示作用。[45]同时,孔子学院在太极拳的国际传播中也起到了重要载体的作用,为了提升孔子学院的影响力,更好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专家学者从多个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首先,选用和培养具备汉语语言能力、儒家文化修养和太极拳知识技能的教师,拓展选拔途径,完善培训体系。[46]其次,规范太极拳课程体系,根据受众因材施教,传授标准的技术动作,[47]传达正确的文化内涵。再次,统一教学的场地设施,突出中国的文化特色,打造标准化的太极拳教学空间,形成太极文化符号。[48]最后,从孔子学院教师、当地组织机构、国家相关部门三个层面对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提升传播效率。[49]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有关太极拳传承与保护的文献发现,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太极拳的未来发展模式将如何转型”的问题上,研究主题尤其侧重于太极拳攻防技击功能和其他延伸功能的“核心之争”。对于太极拳随时代变迁应在其内涵和模式上做出何种调整,学者已经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讨,而对太极拳传承与保护过程所需的制度规范的研究则有所忽视,成果较少。政府出台的制度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太极拳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保障。当太极拳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走向世界舞台后,对传承与保护制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对其研究不足,太极拳的传承与保护就没有统一的理念指引和行为约束,不利于未来发展。
在以往对太极拳宣传与推广策略的相关研究中,从宣传主体、内容和途径上都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与当下社会环境的联结不甚紧密,欠缺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对宣传主体的研究方面,往往注重探讨政府机构的宣传力度,以及高校的教育教学对太极拳宣传推广的作用,在强调多元发展的趋势下,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对太极拳宣传与推广的促进作用的研究。对宣传内容的研究方面,仍停留于对拳法和套路展演以及哲学内涵宣讲的研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下,学者未能及时转变研究角度,产出符合国家需要的研究成果。对宣传途径的研究方面,现研究多从体育学的视角出发,与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的融合较少,对母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理论支撑薄弱,导致后续研究缺乏深度,不能持续更新和创新。
紧跟“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针,有关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学术研究在近十年才开始出现,而以中国武术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成果数量少之又少,针对于太极拳的研究更为匮乏。《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通过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来增强我国的国际体育话语权。[50]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背后体现着深刻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我国有关中国武术国际话语权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尚还缺乏对中华体育精神之文化价值和现实使命的学术深度,缺乏以全球视野将中国智慧贯通中外的学术自觉[51],缺乏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用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思想价值观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学术追求。
回顾以往体育对外交流的研究可发现近三年相关文献明显增多,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交流的机遇与挑战、现状与路径。虽然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已经对体育人文交流在加强人文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的价值意义上进行了深入论述,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现有研究对传统体育文化特质的把握仍有欠缺,将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融合运用到体育人文交流的能力尚不成熟,失去文化根基就失去了交流的灵魂。同时,缺乏对历史学等跨学科的学术积淀,导致体育学的人文交流研究与其他哲学社科类学科相比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对国外成熟的体育人文交流的方式和案例研究不足,如印度瑜伽成功风靡世界背后的输出模式对我国有何启示,[52]忽视了将其运用到太极拳对外人文交流的借鉴意义,限制了我国对外人文交流标识的塑造。
2017 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传承[53],从国家高度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得到重视。太极拳光明的发展前景受制于制度的规范研究未能跟进,致使相对于我国正宏图开展的文化助推产业转型、经济升级,太极拳的传承与保护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显然有些黯然失色。当前,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对太极拳进行博人眼球的虚假宣传和对其恶意污名化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在网络平台盛行一时,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太极拳的发展缺乏健康活力;另外,老套守旧与改良创新的理念之争日益激烈,派别之间的针锋相对,没有顺应时代的制度规范,也让太极拳的发展缺乏同心合力。《“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要让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因此,搭上太极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趟“高速列车”,在新发展阶段构筑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完善太极拳传承与保护制度的研究,为健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法律法规贡献学界力量,为太极拳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保障。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传统体育的内在生命力,太极拳是体现中国传统人文修养和道德内核的典型运动项目代表。传承中华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发挥中华体育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帮助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面。而如今太极拳在宣传内容上的研究侧重于其招式自身思想内涵的延伸阐述,且推广方式方面的研究思路狭窄,与时代诉求有所割裂。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54]在研究议题上也应重在一个“新”字。要想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对太极拳的现代化传承,就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55]未来的研究走向,应注重将太极拳的哲学机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太极拳的思想精髓在自我更新中实现自我活化[56],使其作为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贡献于人类的精神支撑。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后,更有利于将太极拳作为一种普遍的体育活动融入生产生活和学校教育,今后的研究应结合现代人们对休闲体育活动的需求推广太极拳运动,发挥太极拳健康促进和人格养成的功能,培养更多传承主体。
纵观当前国际环境充满着变革性,“变”则更新演化,“革”即革故鼎新,体育国际话语体系也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今的体育国际话语权依然是以西方为主导,抓住我国成功举办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有利契机,研究议题转向如何革新陈旧的体育话语内容和话语媒介,构建易于国际接纳的体育对外话语体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体育国际话语权,让研究落实在国家需要上。近年来我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新发展阶段更是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加之太极拳是中国传统体育走向世界的典型代表,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未来学者尝试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向世界展示中华体育特色,彰显中华体育精神,讲好中华体育故事,丰富中国体育话语内涵,是完全可行的。此外,中国体育传媒发展滞后,且我国的体育融媒体建设才刚刚起步,大大影响了我国体育话语在国际中的传播力度和效度,今后的研究应根据中国传统体育的价值特点,构建以政府话语主导、学术和民间话语补充的三维发声渠道。[57]新发展阶段要求学界着眼于大势,以更大的胸怀集思广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指导外事工作的战略出发点,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都提出了新要求。体育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以来,从“一带一路”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色完成了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历史使命。今后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利用体育其独特的优势,在各国激烈的外交博弈中释放巨大的能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首先,要着重于战略规划的研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是对我国体育人文交流的战略布局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学界对体育人文交流的研究愈发重视,研究者的学术角度应努力达到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其次,随着中国不断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靠近,国际对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关注度也在日益增长,未来的体育人文交流的研究,应注重借鉴国外成熟的发展经验,以全球视野谋划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体育人文交流方案。最后,要着重于体育对外交流品牌建设的研究。“一带一路”的开展让沿线国家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设立为太极拳的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基础,未来还应致力于太极拳对外交流品牌构建的研究,探讨在新型国际关系中如何实现太极拳高质量“走出去”,引领体育人文交流新高度。
文化是运动的灵魂,运动是文化的载体。对我国的太极拳有关研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归纳研究热点,梳理研究脉络,探讨研究趋向,打开新发展阶段下的发展视野。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武术伴随着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大国发展史,在新发展阶段的新站位中,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我们有十足的定力与底气,决心和信心,发挥太极拳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作用,增进国内国际软联通,以传统体育文化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