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一体双翼三模块”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2023-08-16 06:31陈善柳魏志平许雪梅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3期
关键词:创新型课程体系实训

陈善柳,魏志平,许雪梅

(南华大学,湖南衡阳 421001)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任务。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激发创新创业教育动力和活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能,促进学生更高质量创新创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课题。

1 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保障发展的第一资源[1]。近年来,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途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应用型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2-5]。

与其他类型人才相比,创新型人才具有特殊性,表现在思维、能力、人格特征等方面。国内学者朱清时、郝克明、马陆亭、魏发辰、王亚斌、赵传江等从知识结构、思维特征、人格特征等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特征进行了研究[6-9],国外学者罗杰·贝蒂、马奎斯·艾林、戴维斯、吉尔福特、斯腾伯格、莫拉德·西格尔等则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关注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动机,强调社会发展的需求导向性,将其融入对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中[10-14]。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董奇认为创新型人才具备的个性特征包括:认知兴趣浓厚、情感丰富、富有幽默感、勇敢、敢于冒险、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独立性强、自信、勤奋、进取心强、具有自我意识、一丝不苟。因此,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不断进取的自信心、具有批判精神的独立性、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15]。

2 普通“双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缺一不可,同时需三者协调发展,合理的知识结构、恰当的技能水平、完善的素质特征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我国普通“双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创新技术手段不够、创新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3,16]。

基于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及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重新审视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弥补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 重构课程体系的主要思路

在实践中构建合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素质特征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理论教学提升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实训提升创新技术能力,通过实践训练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较好地补齐了创新型人才所需的核心能力短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的教学改革目标。

通过重构课程体系,着力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三个核心问题:

(1)教育引导学生找准方向,提出想法,明确创新目标。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思考,使专业知识更扎实,创新素养更充实。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考过程中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通过实践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创新创业的兴趣。

(2)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由单一向多元化、科学化转变,学生的创新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不仅能从本专业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且还能尝试跨专业领域去解决问题。

(3)增强学生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基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兴趣的提升,增强学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信心。

4 重构“一体双翼三模块”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案

4.1 重构“一体双翼三模块”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构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等必修课为代表的理论教学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学生找不到创新点的问题;开设“互联网+”创业沙盘模拟实训、微信公众平台创业应用基础、人工智能实训、智能制造实训等系列实验实训课程模块,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技术思维,提升学生应用新技术创新创业的能力,以及基于新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增加学生实践经验,使学生切实增强创业能力,解决实践经验缺乏、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将当前主流的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贯穿于三模块中,提升学生基于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基于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途径,重构“一体双翼三模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重构“一体双翼三模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览表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按模块和课程同步规划课程思政的内容、实施方式与途径。

4.2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凸显实践能力培养

将互联网思维和智能化思维贯穿课程体系各环节,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注重能力培养目标,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以案例分析、实践探究等主动式、启发式创新教育形式开展,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4.3 深度“专创融合”,提升师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遴选各专业学院教师,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成员覆盖全校所有学科专业群,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同时对成员进行两方面培训:一是创业教育、成果转化的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创业实践教育指导能力;二是进行“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综合应用新技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能力,使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4.4 强化产学合作,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广泛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将企业最新的创新创业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在课程设置上,对于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企业平台,如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将其最新的创新创业成果引入课程中,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能力;将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训课程中,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应用新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新成果的先进性。

5 实施过程

(1)梳理、整合、优化阶段(2016—2017 年)。对已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全面梳理和审视,进行升级更替,如KAB 基础升级为SYB 初步,将就业指导中的创业部分归并到创新创业基础等。

(2)搭建体系框架、全面推进阶段(2017—2018年)。综合考虑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创新内环境(人格特征)、创新外环境的需求,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补齐“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融通、校地与校企合作互补的创新创业教育框架,革新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了项目成果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3)完善提升、加速阶段(2019—2020 年)。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强化校企合作。根据上一阶段的实施效果,进一步补充完善基于智能技术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

6 实践成效

(1)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显著扩充,教师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师人数由4 人(2016年)提升至155 人(2021 年),其中11 人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2 人入选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库,4 人入选“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导师”,获2021 年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 项,获2020 年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特等奖1 项,获湖南省高校教师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 项。师资队伍显著扩充,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明显提升,影响力显著增强。

(2)构建了一批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知名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微信公众平台创业应用基础、微信小程序开发实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3 门省级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搭建了智能机器人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省级)、智能软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省级)、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人工智能实训中心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创建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获批为省创业孵化基地、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双创”示范基地、省众创空间、湖南省压花艺术科普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每年约3 万余名学生从这些优质教学资源获益。

(3)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明显提升。南华大学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人数由2016 年的4 328 人上升到2021 年的28 964 人,增加35.69 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数由2016 年的67 项上升至2021 年的2 468 项,增加35.8 倍;创新创业项目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节能减排”“世界机器人大赛”“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类比赛中的成绩稳步提升,2020、2021 年两年累计获创新创业类国家级奖项37 项,比2016、2017 年两年获奖总量增加37.04%。“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体现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2020、2021 年连续两年获国家级奖项,省赛奖项数增加了12 倍,其发展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

图1 2016 年—2021 年省级、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变化趋势

7 课程体系特色

(1)时代感强。主动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依据新时代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构建了创新内环境(人格特征)、外环境、实现路径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型,重构了“一体双翼三模块”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前瞻性好。人类社会正由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向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时代)迈进,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第四次工业革命初期“互联网+”时代为起点,面向智能时代,体现了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思维体系、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体系,符合“四新”学科建设需求,体现了“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的新要求,凸显了前瞻性特色。

(3)系统性佳。基于系统论方法全面分析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创新内环境(人格特征)、外环境、实现路径。创新内环境的人才因素方面,主要考虑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创新性思维、领导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在外部环境方面,主要考虑了教育机制、集约核心课程、教学方法、考评体系、创新文化;实现路径方面,主要考虑了教师创新素养、学科竞赛、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平台、校企联动创新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分析了普通“双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创新技术手段不够、创新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重构融“互联网+”和“智能技术”(两翼)于“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践训练”(三模块)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补齐了短板,完善了创新型人才所需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4)实施途径新。率先探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成员由专业课教师组成,其能更深入理解和实施“专创融合”,更好地将创新成果与专业相结合。同时通过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将企业的创新创业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体系,丰富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提升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8 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之处

一是着眼于整体与长远发展,提前规划,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螺旋提升;二是着眼于理念与实践创新,开设更多与教育新理念、技术发展方向相符的创新创业课程,构建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三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型的成熟度进一步分析,不断改进模型,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9 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影响人才培养的核心三要素:创新内环境(人格特征)、外环境、实现路径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构建“一体双翼三模块”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当前普通“双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创新技术手段不够、创新性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外部环境变化中原来被忽略的其他次要因素的影响逐步凸显,同时随着方案的实施,原有的问题得以解决,在实践中应提前规划,提前部署后续改革递进策略,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断螺旋式上升。

猜你喜欢
创新型课程体系实训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