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艺术有着独特属性,其传承者大多出生于20世纪中叶,如今已经鲜有新生代有意愿从事传统戏剧的表演工作,导致传统戏剧面临着失传和消亡风险。笔者站在我国传统戏剧发展角度的立场上,以传统戏剧传承特点及功能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作为同类研究和传统戏剧传承工作的参考和借鉴,促进青年一代积极参与传统戏剧表演工作,为我国传统戏剧传承发展助力。
关键词: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2-0-03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人民群众追捧现代表演艺术的当今时代,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却逐渐被人遗忘,存在着较大的传承危机。虽然我国各地方政府鼓励青年一代积极投身于传统戏剧表演工作,但是成效甚微,并没有改变传统戏剧日益边缘化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青年人普遍认为传统戏剧不具备时代性,无法体现出时代特点,已经不再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即使投身传统戏剧传承,也是杯水车薪,毫无意义。由此可见,为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必须促使青年人对其存在意义形成正确认识,使青年人有意愿保护和传承传统戏剧。
一、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传承性
(一)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延续性
在我国戏剧体系中,传统戏剧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我国传统戏剧源于民间文学,具有典型的动态式文化属性,需要传承者具备极高的艺术修为。
传统戏剧产生于宋朝,并在宋、元时期逐渐蓬勃了起来,其间出现了包括郑光祖和关汉卿等影响后世的伟大戏剧家,是我国较为重要的一種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时至明、清两代,传统戏剧发展至高峰,产生了包括《桃花扇》和《临川四梦》等重要作品,而且流传至今。我国传统戏剧伴随历史发展至今,依然在影响着我国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不同地域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和生活习俗。
(二)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发扬传统戏剧精神
不同于西方戏剧,我国传统戏剧历史相对更久,而且文化属性较为鲜明。这也很大程度上抬高了传统戏剧表演和传承的艺术门槛。一方面,传统戏剧的创作者和表演者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传统戏剧也必须跳出时空桎梏,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符合当今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戏剧是创作者和表演者协同合作的产物,戏剧的灵魂是戏剧精神。只有在戏剧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吻合时,才可能创新戏剧形式。最近几年间上映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正是由于古代戏剧成分过大,才造成了与受众的距离感。为了避免这一困境,戏剧创作者需要在看似无序的历史事件中确立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精神的主题和元素,再使其与戏剧精神相互结合。唯有如此,戏剧才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二、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功能
(一)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文化认同功能
文化认同,是传统戏剧传承和发展的核心目标。我国传统戏剧中蕴含着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传统戏剧,则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展示给人民群众,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这在新文化环境下的当今时代,依然意义重大。通过文化认同,能够吸引青年人产生从事传统戏剧表演的意愿,投身到传统戏剧传承事业中。
(二)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文化融合功能
传统戏剧的传承,有助于我国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认同是我国传统戏剧传承发展的前提之一,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拒绝新文化或者现代文化。相反,在世界各民族交流日益紧密的当下,只有秉持包容心态积极采纳不同文化优点,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在戏剧表演中体现出时代内涵,才能够促进传统戏剧发展,提升传统戏剧的生命力,达到时代发展的要求。如此,也能够促使更多青年人参与传统戏剧的表演和传承工作。
(三)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文化品格塑造功能
我国传统戏剧有着显著的文化功能。通过传播传统戏剧,则能够掌控文化心理,形成文化性格。我国传统戏剧文化形态和品格不会局限在特定的时代,反而是时代发展的体现,起着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三、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剧院和剧场的运营成本高
在目前的文化环境下,剧场的经营和运行主要依赖于观众是否形成了看戏习惯,是否有意愿走进剧院。考虑到舞台戏剧表演具有不可复制性,很容易受到场地、观众情绪以及表演者自身状态的影响。除此之外,在舞台道具或者演员服饰不同的情况下,戏剧表演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而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任何道具和服饰的改变都会改变表演成本,进而导致“不演不赔,多演多亏”等问题。而如果缩减演出成本,降低道具或者服饰质量,则不可避免会降低戏剧表演的质量。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剧场及剧院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传统戏曲表演过程中创作效果不佳,明显欠缺创意
在现阶段,无论是传统戏剧编剧,还是戏剧表演人员,都处在较大困境中。若在戏剧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则无助于戏剧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大幅度降低受众的观看意愿。固然,得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戏剧表演艺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然而,却没有产生具有时代性、艺术成就的传统戏剧。除此之外,部分传统戏剧传承者仅仅创新了戏剧形式,忽视戏剧美学,反而导致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丧失了文化属性[1]。
(三)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人才存在青黄不接的困境
不可否认,大部分青年人不认同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更不会主动从事传统戏剧表演和传承事业,这使得包括话剧等传统戏剧逐渐远离了人民群众的视野,依然活跃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年纪较大。以福建戏曲文化为例。福建戏曲有着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戏曲种类。不过,伴随着一代戏剧表演者的老去,无论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还是剧目收集和整理,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等困境。同样的困境也存在于产生于秦汉时期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其剧目《目连救母》是我国发展历史最为久远的传统戏曲之一。然而,发展至今,该传统戏剧面临着失传的可能性。
(四)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缺乏规范化的教学体系,难以形成系统性的传承规模
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戏剧发展历史,可知有很多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戏剧教育工作,并且将传统戏剧教育纳入了国民义务教务,甚至高中教育体系中。而我国在现阶段尚缺乏标准化的戏剧教学体系,无疑无助于我国传统戏剧的表演和传承工作。
四、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功能发挥和戏剧传承的可行性路径
(一)依托群众性活动,将传统戏剧与时代特征相互融合
我国传统戏剧创作者和表演艺术家应该对传统戏剧内容与形式进行更新,为人民群众奉献具有时代特性且能够反映日常生活的剧目,唯有如此,才能够吸引更多人观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1)各地方政府应该颁布鼓励性政策,为剧院和剧场的运行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有利环境。同时,为传统戏剧表演提供渠道,帮助传统戏剧走入基层和大学校园中。(2)地方政府也应该推动戏剧研学工作,扩大传统戏剧传播范围,并基于此为戏剧表演者和观众互动创造条件,增进观众和表演者的感情,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使观众认识到传统戏剧的美。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融合民族文化和传统戏剧文化,从而体现出传统戏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目前,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包括闽南戏曲在内的传统戏剧传播工作,通过举办民间戏曲展演等形式,向当地人民群众传播传统戏剧。其中,《穆桂英挂帅》凭借诙谐的本土戏剧语言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由此可见,通过文化展演等活动能够为传统戏剧提供广阔的表演和传播路径。
(二)从传统戏剧观众角度出发,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表演艺术
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也必须符合现代社会文化语境,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如此才能够获得更大关注。除此之外,也应该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传统戏剧表演和传承工作中,通过互联网平台既能够打造开放和平等的戏剧交流和评论空间,吸引更多人参与传统戏剧研究和传播,同时也能够拉近传统戏剧工作者和观众的心理距离[2]。
(三)促进传统戏剧走进旅游景区,加强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与游客的互动
旅游景点也可以被用于传播和传承我国传统戏剧。和传统戏剧类似,大部分人文景观都有着较强的文化属性。通过融合景区与劇场,不仅能够吸引旅游者走近传统戏剧,也能够借此融合旅游与文化,促进地区旅游文化建设,助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当游客走进景区之后,则会被景区内搭设的舞台所吸引,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游客也会更加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如此在传播传统戏剧的同时,也达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以泉州市为例,政府部门即可以推动当地景区与剧院合作,通过开展“戏剧入园”等活动吸引景区内游客观看传统戏剧,而景区方面也可以凭借戏剧表演提升自身影响力。除此之外,景区和剧院也可以为游客提供参与传统戏剧表演的渠道,或者通过“体验式演出”等形式帮助游客近距离接触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有助于我国传统戏剧和文化的传承发展[3]。
(四)走近人民群众生活,融合不同形式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
除前文中所述内容之外,泉州市政府也应该鼓励传统戏剧工作者创作能够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剧目,并且进一步创新剧目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围绕传统节日庆典活动进行戏剧表演,通过戏剧表演和观众的互动,帮助观众走近传统戏剧表演艺术,进而起到传承传统戏剧的目的。以高甲戏表演艺术传承而言,当地政府既可以鼓励从业者创新戏剧表演或者武打形式,还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人民群众的建议。具体而言,可以将木偶戏或者京剧武打程式融入高甲戏表演中,或者将梨园戏旦行指法与傀儡打相互结合。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也可以鼓励人们进行民间戏剧表演,从而使人民群众参与到高甲戏表演艺术的创新和改革中。通过上述举措,能够进一步完善高甲戏表演艺术,而当地人民群众也会认识到传统戏剧的意义,有助于传统戏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4]。
(五)扎实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基本功
对于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而言,其创作者与表演者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基本功。若戏剧工作者缺乏艺术文化基础,则无法保障舞台表演有序进行,导致表演质量大幅度降低。其中,传统戏剧表演人员必须苦练基本功,认真对待哪怕最基础的表演动作,力求动作到位,身体姿势规范。唯有如此,戏剧表演人员才能够表现出传统戏剧的精髓,取得良好的表演效果。
(六)加强文化认同,传承文化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凭借书籍等物质载体进行传承,同时也能够凭借口耳相传方式进行传承。后者是活化的历史资料,其中较为典型的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生产,并且伴随着历史发展传承至今。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抽象的,仅仅存在文化空间内,是一种历史及文化的表现形式。以活化历史资源或者语言传播的传统文化有着坚实的传承基础,它存在于所有人的内心深处,而且和生活息息相关,属于一种文化综合体。我国传统戏剧即为这样一种文化综合体,其一方面具备传统文化艺术的属性,另一方面也具有基于舞台表演的我国传统美学属性,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在我国传统戏剧中,创作者使用曲词等元素表现戏剧的情节或者人物的情感变化,向人民群众展示人物的悲喜,反映人类的智慧和命运,形成了综合性的形式美[5]。
(七)唱腔的真和美
随着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不断得到传承,其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舞台技巧与方法,而这些技巧与方法都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在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唱、念上,戏剧声乐美的主要因素是出声、收声、行音与归韵,在整个唱腔旋律中有效融合头、腹与尾。例如,在《借年》的戏剧表演中,该戏剧属于吕剧,蕴藏着醇厚与耐人寻味的小生王汉喜的正统音韵美。因此,必须保证字正腔圆、情感丰富。此外,戏剧演员还需刻苦练习,并对角色内心进行情感体验,找出准确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目的。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过去十几年间,我国坚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逐步开放,经济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活内容更具多样性,人民群众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也更加渴望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对艺术文化产生了极大关注。然而,这种背景下,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也由此面临传承与发展困境。其中,就包括我国传统戏剧艺术。我国传统戏剧有着鲜明的传承功能和文化延续性,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载体,发挥着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通过传承和创新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不仅能够有效融合不同民族文化,同时也能够提升民族认同感。对于新生代传统戏剧创作者和表演者而言,则应该刻苦学习和练习,不断创新传统戏剧的内容和形式,进而传承和发展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向人民群众奉献出具有时代性且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作品。唯有如此,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才能够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璇璇.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传承性及其功能探究[J].艺术科技,2022,35(19):3.
[2]李静涛.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传承性及其功能[J].戏剧之家,2018(07):1.
[3]王琦.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特性和功能[J].音乐时空,2015(01):1.
[4]马振原.探究如何做好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戏剧之家,2022(13):28-30.
[5]王军涛,王立民,颜亮.西藏传统戏剧与元杂剧艺术特色比较——以表演艺术比较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5):120-124.
作者简介:吉琳(198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戏剧影视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