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民的高质量教育培训路径探析

2023-08-15 03:33李秀
村委主任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

李秀

摘要: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政策保障、多方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战略定位与农民教育培训之间顶层设计的不协调、培训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应通过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力度、加强战略定位与农民教育培训之间顶层设计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等措施提高农民的教育培训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教育培训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5-015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725;F323.6    文章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优秀、高素质的农民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外流,导致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职业农民短缺等问题,“土地如何种?怎样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掣肘,而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关键在教育。只有尽快实现农民的高质量教育培训,培育一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留住人才,激发人才活力,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创新农业,提升农业科学化和技术化水平,进而实现农业从单一结构向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和加工業的结合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且与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产业相比,现代化农业是集合资金、人才、技术等多维度密集型产业,这也对现代农业的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实现农民的高质量教育培训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到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必须从根本上掌握必要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完全不同,现代化农业是依托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以智慧经济为主导,集技术、人力以及资本为一体的产业。农民技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农民作为现代化农业的主体,必须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变传统的农业观念,掌握基本的农业科学知识、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1.2 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单纯依靠经验的农业种植已不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对农业进行更加细化的分工至关重要。不断细化农业、发展农业、壮大农业,以培养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并且可以满足农民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提高农民职业化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按照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关系和劳动力结构来进行划分,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分为生产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经营型职业农民三种职业类型,依次为生产技能型岗位、服务型岗位和经营型岗位[3]。

1.3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互联网、IT等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商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最直接动力,需要在大数据高速运转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技术,适应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参与到农村旅游业、乡村养老业等新产业中,促进农业从单一产业向多样性产业的结合发展。

2 新型职业农民高质量教育培训的现状

2.1 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国家通过政策、法律支持、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教育培训,但是农民在系统接受教育培训时,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

据相关资料显示,农民参训积极性低,到培训场所进行学习的最直接原因是参与培训后所获得的食宿补贴、路费报销。并且多数培训仅仅停留于表面,真正涉及农业生产的知识少。此外培训地点的不合理导致农民不愿意培训[4]。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部分地区的农户分散经营,特别是东西部地区,许多培训采取的是就近培训,这种方法是吸取经验后调整的,但并没有真正将教育培训设置在农村。

2.2 农民教育培训顶层设计不完善

“新农人”作为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既是农业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从外学得知识和技术的“新农人”不断涌入农村,为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在政策方面,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农业政策体系,实现了“新农人”到“兴农人”的升级转变。但是,就目前已有的育农政策来看,仍然存在完整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政策不完善、相关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惠农强农的政策落实存在一定的偏差等方面。

在法律层面,我国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高质量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吸引了返乡创业人才和毕业大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部分法律法规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影响农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效率。

在资金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央下拨了大量的资金用以农业生产培训,投入的经费呈现者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是资金来源单一,相关的教育培训难以大范围开展。

2.3 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新农村的建设者、服务者,也是新型农村成果的最直接的享用者,代表着现代化农业的前进方向。新兴职业农民需要具备更丰富的职业教育知识、管理经营能力和高端的科学技术掌握能力,来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然而,具有相关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师资力量、稳定的师资队伍缺乏,且教学没有针对性,培训课程设计困难,使得培训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参培机构主要是依托农广院校、涉农组织等机构进行相关工作的展开,承担着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育和项目开展的重要职责,但各参培机构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特色高度不匹配、深度不够、输出的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突出,严重脱离了农村地区需要实用人才的本质[5]。

3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高质量教育培训的优化路径

3.1 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力度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农业要强,农民必须强”,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应该加大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宣传,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氛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受人尊重的行业,让农民从根本上认识、了解这个行业,愿意扎根于农业、服务于农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1.1 宣传预热要充足

充分宣传,保证宣传的广泛性。宣传形式可以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线上不仅可以针对政府和地方官网广泛宣传,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提高参训的可能性,还可以吸引企业、机构投资,为农民的就业提供重要保证。此外,线下宣传可以采取实地走访的形式,有针对性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并根据其意愿对培训课程做出调整,提高培训的质量。

3.1.2 宣传政策接地气

宣传有效,必须依靠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要深入人心,跟老百姓息息相关,才能充分带动农民群众,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传统观念,拉动外出打工的人群、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有威望的农业代表进行讲解、培训,提高培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增强农户的参训积极性。

3.1.3 宣传形式互动强

宣讲的地址应选在距离农户较近的场所进行,方便农民参与教育培训。同时,培训要注重与农户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宣传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以农户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

3.2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的顶层设计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框架体系,为保证这一工作的开展,政府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定法律,统筹各方工作,有效衔接培训的工作。只有政府充当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的谋划者、各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的统筹协调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的资金提供者等多重角色,才能在投资方向和重点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而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长期持续开展[6]。

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农业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支持,提高农民对职业认可和身份认同感。其次,政府方面应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流转,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更多的保障。当前我国的土地流转形式大多为农户的口头协议形式,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容易引起土地纠纷,造成邻里纠纷。为此,政府应当完善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明确相关的土地流转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而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保障。最后,除国家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项资金外,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地方的农业特色,开展相应的招标活动,吸引社会资金纳入到“三农”工作、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中来,持续不断地拓宽培训经费的渠道,助力农民教育培训。此外,应制定相关的政策管理育农教育的专项经费,进行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每一项资金的拨付、分配和使用都用到刀刃上,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3.3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展开要求参培机构加强与成人教育、普通教育、社区教育等教育机构与组织的联系,为职业化转型提供专业的职业技术指导与服务,并且要将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两者相结合,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打造优秀、专业的职业教师队伍,开展线上、线下服務,以便更好地为农民开展教育培训,为农民解疑答惑。同时,也要最大程度地鼓励相关的涉农企业、高校通过“支农、抚农”等活动参与到农民教育活动中来,成立兼职教师队伍,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为农民教育培训服务。

培训机构要加强培训的跟踪回访服务。相关的参培机构应该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经营理念,坚持走出去、面对面、听心声、解难题的办事原则,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联系,扎实推进培训对象的跟踪服务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培训机构的认可度。此外,参培机构还可以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上门技术服务,与学员一同走进田间地头,现场进行指导教学,提高教育培训的效率。

培训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根据区域农业特色来设置,还要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形式作出调整,满足基层人员对农业生产生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对农村农业发展的速度和市场运作所需要的人才进行精准定位,摸清当前农业的发展新态势,明确不同培养人群的课程设置重点和难点,为参训农民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内容和服务。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要义,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培训工作的有效展开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多方的有效参与。加快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业态的要求,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变化的正面迎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代化转型,推动“三农”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靖.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22(06):196-198.

[2]刘琦.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1(02):86-87.

[3]孔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6):80-85.

[4]吴兆明,郑爱翔,刘轩.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9(20):27-34.

[5]王国荣,李文珊,左振朋等.加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对策分析[J].农民科技培训,2021(07):40-41.

[6]兰海涛,李月,屠明将.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0):74-78.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