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渠
每日在键盘上敲敲打打——
勾勒山水,描摹产业,反映民生。仔细核实每一个数据,或者来回推敲某个词汇,以期得到更精准的表述。
这就是我的工作常态。
有时,心底也会蔓生出沮丧和惶惑,喟叹知识匮乏、视野狭窄,无法将现实的壮美壮阔完整呈现出来。
也时常希冀灵感涌动,指尖生出澎湃不息的力量——
能够在稳健的敲击中,为这座江边小城的发展涂上一抹亮色,为它美好的未来增添一丝活力。
文稿的结构,如同建筑的框架。
亦如内心的丘壑。
只有逻辑主线贯穿首尾,才能确保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气韵流畅。
我总想做到“人稿合一”,从自己的立场谨慎而行,从他人的视角回顾审视;想为讲者的思想提供支撑,也愿为听众的耳朵提供便利。
但过程往往是辛酸的。
毕竟每个人的思维存在差异,面对同一事物的观点甚至大相径庭。毕竟,谁也不可能百分百地复制另一人的思想,分毫不差地将另一人的内在还原出来。
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有时候,不是工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工作。”
当一位同事对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是的,我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一定意义上来讲,的确是工作在维系着我们全身机能的正常运行,让我们成为某个特定的甲、乙、丙、丁,从而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
没有工作的时候,内心反而是空旷的——
仿若置身于崖壁之前,紧张感四面合围。所以在长假之中,我们往往会期待重返岗位,乃至重回那种熬夜加班的辛苦中去。
或许,你也有过这种体会……
现实就是持续不断的直播活动,且杜绝滤镜。
当素材堆叠如山,各种佐证材料的倒影覆盖掉我的键盘时,就预示着冲刺冲锋的时刻已然来临。
不同领域的数据、项目、思路、举措,好似一些面目朴素的食材,等待我综合运用煎、煮、烹、炸各种技艺,将它们制作成一桌可口的饭菜。
何处该浓墨重彩,何处应一笔带过;哪篇该提神鼓劲,哪篇该直面问题……最终目的,都是让文稿发挥最大功效——
引领行动,充当镜鉴,助力发展,普惠大众。
因此,每字每句都事关重大,每字每句皆费思量。也正是在对文字的排兵布阵中,让我对现实世界多了一份清醒和敬畏。
每一天,都是一个平凡的日子。我几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将它从日歷牌上撕下来。
看着它蜕变为一张单薄的稿纸,被各种不可预测的工作任务占据,被千篇一律的生活日记填充。
其实,一切理性的脚步都不该执着于虚构未知的行程;也不应以自我麻醉的方式,涂改过往的足迹。
一如浑浊的事物,最终大都会接受洗濯,归入淡然与澄澈。
……工作,就是人生的主旋律之一。它是细腻而又高昂的,是舒缓而又沉重的。几乎每天都会在办公桌前准时奏响——
无须什么令人咂舌的技巧,只需一张可以栖息手指的键盘,便可放任思维穿越遍布的榛莽,勇士一样接近愿景与真相。
接近凌晨,打印机吐出最后的成果。
我也关上电脑,准备下班。
这时候的城市还未完全安静下来。路上华灯璀璨,推演出这个时代的脉象和肌理。偶尔会有疾驰而过的汽车,留给夜色一道清晰的擦痕。广告牌则似一枚枚恳切的眼睛,折射着内置的价值。
而我,在毗河大桥上徐徐而行,宛若一缕轻浅的风,携带着一己的信念,努力驯服漂泊的心。
往后,便与这座城市同欢喜、共命运,继续用键盘探寻发展的内涵和精神的纵深。
往后,要同那些在深夜与我相遇的事物握手言和,并把它们认作伙伴,给予一份绵久悠长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