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洁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润疆”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观念在新疆的生动实践,乡村作为文化润疆的重要阵地,依托文化加强文明乡村建设,对确保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实践效用具有特殊意义。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中共十九大召开后,昌吉州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精神,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着力提升村级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村庄宜居条件,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营造良好乡风,培养农业相关人才,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增强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昌吉州总人口162 万人,居住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42 个民族,管辖5 县2 市3 园区,70 个乡镇、9 个街道,440 个行政村、162 个社区,其中农村人口54 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3.3%。昌吉州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 个、实践所79 个、实践站602 个。县级以上文明家庭124 户,文明村镇创建比例达85.6%。
为了解昌吉州文明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针对昌吉州4 县2市的乡镇村民和基层干部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昌吉州各乡镇农村所设立的相关文化设施、组织的相关文化活动等,重点围绕昌吉州各乡镇人民对文明乡村建设是否满意,非遗文化保护,同时对未来更好地建设文明乡村来展开,以点带面反映昌吉州文明乡村建设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昌吉州文明乡村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利用不到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有些地方专门开辟了健身活动场所,添置了体育运动器材,并加大乡村议事专用场所和乡村舞台建设,农村书屋也得到了更新与改善。但这些设施建设较为完备的乡村多为示范村,并且部分乡村的文化公共设施利用率较低,甚至有一部分场所处于闲置状态,未有效利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作用。如农村书屋应景性大于实用性,健身场所与文艺设施也缺乏统一的活动组织与设施维护,不仅与城市公共设施差距较大,而且难以有效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1]。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限制,在许多村镇,农民的业余时间除了看电视、上网、玩棋牌外,很少有其他文化活动,疫情前有的村镇即使在重大节庆时举办过活动,也大多是因参加上级举办的汇演或比赛。农民缺乏主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识,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相关部门的文化下乡,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门的人员、精力、资金有限,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规模。同时面向乡村的文艺作品内容不接地气、质量良莠不齐,不仅没有系统设计文化传承相关的内容,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有效地转换成农民日常生活的故事、视觉艺术作品,文化传播手段创新不足。
一是部分村民对乡规民约的内容不了解,也不熟悉,从乡规民约的制定、出台到实施的各个阶段,村民参与广泛性不足。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村级组织没人监督实施,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也缺乏有效制约手段。三是在文化润疆工程的指引下,乡规民约的内容未能有效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良好的邻里关系和平等自愿互惠的社会风尚,内容没有及时跟进,没有做到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首先是农村缺少传统文化的宏观管理与监管,没有系统性与长期性的制度保护,同时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对传统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一些颇具特色的农村文化面临遗失;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量外迁,逐渐抽离农村文化体系,对农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低,致使一些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推进文化润疆工作的核心因素是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中国乡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的环节。调查发现,文明乡村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欠缺。从事乡村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较少,现有的文化队伍缺少专业系统培训,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有效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挖掘不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宣传教育和良好民风民俗的传承。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对这部分文化传承人的挖掘不够。三是能力不足。一些从事文化工作的基层干部还存在不知如何发挥文化“润”的功能,工作方法简单,不会用群众语言、群众身边的事宣讲教育群众,接受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是抓好政治理论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学习教育普遍化。依托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干部大讲堂”“农民讲习所”等教学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事例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整合基层党校、行政学院等教学资源,广泛开展送教下乡、农民入校、党课进村等活动,把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学习教育向乡村拓展,引导乡村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用周一升国旗宣讲,围绕“永远跟党走”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培养选树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创成县级以上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示范村;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选出先进、树立典型,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是坚持以“榜样”“灯塔”引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做好各类先进典型的培育选树宣传工作,在昌吉州的村镇范围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引导各族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使讲道德、做好人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要常态化开展“文明乡风进万家乡村振兴我奋斗”等富有感染力的宣讲宣传活动,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等内容开展“星级户”“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在群众中选出先进、树立典型,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引导更多的群众向好、向善发展。
四是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大力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饮食、卫生习惯、保健知识、文明礼仪等健康生活理念,引领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传承尊老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宣传移风易俗、文明节俭办婚丧事、文明低碳祭扫。引导各族群众不聚众吃请,收受礼金。遏制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陋习,倡导勤劳致富、邻里和睦等文明风尚。
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农村文明建设。基层党组织实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抓手,注重问题定位、目标导向、结果侧重,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不良意识形态的纠正工作、抓好先进文化的宣传工作。认真履行服务、领导群众的重要职责,为乡村文明建设打牢政治基础。
二是加强党对乡村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兴媒体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各级宣讲团及“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等作用,组织高校、社科院所专家学者赴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持续开展面对面宣讲。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自治区各类文艺团体、艺术类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编排一批反映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入基层举办展演活动;充分借鉴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经验,在农村举办讲习所、读书会、学习小组等,培育“民族团结教育”“文化大院”“学宪法”等示范点,培育接地气的“草根宣讲员”,引导各族群众坚定“四个自信”,紧跟新时代步伐[2,3]。
三是建好用好乡村思想文化宣传教育基础设施,用好乡村大喇叭,开辟农民自己的栏目,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及时、准确地把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积极发挥艺术类院校、职业教育院校、书法艺术传承教育基地、新疆土陶教育传承基地、京剧教育传承基地等文化艺术机构力量;管好建好村镇宣传栏、乡村书屋、农民夜校、乡村大世界等文化阵地,推进“平安村庄”“和谐村庄”建设。
一是发挥农业职业院校办学资源和人才优势,组建人文、美育、旅游文化开发、体育教师研发团队,依托文化研究中心、美育系列工作室、体育项目开发基地、农业文化研学基地等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工作;振兴传统手工业,结合昌吉州乡村本土文化,创新文创产品,利用节庆文化,设计农耕农趣农味的体育赛事活动,把乡村旅游目的地设计成为展示本土艺术、农事节庆、特色民俗、科普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项目的实践基地,激发乡村内在潜能。
二是通过开展师生“三下乡”志愿服务,引导他们深入乡村、深入农民,开展文化培训和文化下乡活动,协助当地修订村规民约、廉洁家庭训词,形成明确的家训家风。如加强农民文化建设,丰富文化生活,建设文化家园;参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搜集传统文化遗产,利用现代媒介手段和新技术分类整理农村传统文化。同时选送村民进行农业职业院校培训、非遗项目的技艺培训班等,为乡村培养本土文化传承人,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
三是提升农民的职业水平,依托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充实产业人才储备。第一,掌握动态的人才需求库。及时掌握乡村产业、文化振兴的动态情况,了解最新的职业农民需求结构。第二,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依据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第三,实施分类培训。对乡村中未就业者、失业者、复转军人等对现代农业感兴趣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培养从事休闲农业旅游活动规划,懂得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高质量人才。
一是留住乡愁、乡风、乡韵。修订历史,编纂、编订地方志是坚定信心、保留记忆的重要载体。要高度重视修订历史,从文物中发现历史和智慧。地方村史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也是农村发展的动脉和静脉的根源,应该高度重视村志、村史的编纂,深入挖掘地方志资源,这是保持当地乡土文化历史记忆、提高人们乡土情结的重要链接。应梳理好当地的村史、村情、红色文化、特色文化,帮助村庄“讲好故事”。深入挖掘村落文化遗存和特色民俗传统,重视祠堂、家谱、族谱、家风等宗谱文化,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挖掘文化资源,要做到既把乡土文化深挖出来,也把本土特色彰显出来。昌吉回族自治州是中国新疆历史悠久、民俗风情浓郁的地区,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手工技艺、习俗等都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要坚持物质与非物质并举、传承与利用并重的原则,深入推进文化遗产综合性、整体性保护,把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技艺列入保护名录,依据不同地域与乡村特色,拟定“一村一策”发展策略;利用好节庆,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展示、民俗文化活动,努力让文物和非遗项目“活”起来、“动”起来。积极整合挖掘昌吉州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努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昌吉州乡镇的文化软实力、激发群众的历史自豪感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是搭建文化宣传平台,筑牢红色文化记忆。积极建设以文化宣传、党建育人、科普育人、法治育人等效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鼓励建设乡村儒学讲堂和历史文化展室等场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基层的全面、均等覆盖,建设非遗传习、展示场所,留住乡愁。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研究、研讨会、展览和其他活动,保护和发展当地特色田园风格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保卫乡土文化。
优秀文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只有让广大农民认可文化的发展,才能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把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奠定基础。坚持文化消费引擎,引领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一是要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旅游,打造休闲文化旅游精品,增添昌吉州乡村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新亮点。结合不同村镇的实际情况,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蕴含的特色景观,丰富昌吉民族文化内涵,拓展休闲农业旅游功能,生产昌吉绿色、生态、健康的农副土特产品,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开发一批“后备箱”“伴手礼”旅游产品,引导发掘村镇历史,建设功能多样,主题、风格具有差异化特点的农村观光体验园、乡村旅游示范景点和特色旅游消费项目,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是要强化规划设计和创新创意,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以昌吉农民丰收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中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摄影网红打卡基地等业态,探索村农业主题公园、研学教育农业园、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康养等新型业态。利用本地历史文化积淀,切实利用数字技术,树立乡土自信,建设数字研学基地,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创新机制,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在乡村和城镇人员配齐的基础上,实施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在新进乡镇人员资格、年龄,尤其是在工作领域、特殊技能设置硬性规定,测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提高工作热情,同时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收入待遇,建设一支专业的队伍。二是要建立文化中心和各乡镇文化站,组织培训文艺活跃人士,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三是要加强与高校、文化中心、艺术机构的沟通协作,鼓励专业的大学生、文学和艺术工作者去农村实地考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想法,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在助力新疆乡村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可以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支持。应当在借鉴全国文明乡村建设案例经验做法基础上,强化党的领导,完善乡村各类资源的整合和人才的培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久久为功、聚焦发力,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