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2023-08-15 00:43文/张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水平强国战略

□ 文/张 炜 王 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十年来,我国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以及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保障和人才支撑。

明确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论述,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整体进行统一部署,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地位,进一步理顺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的新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律、两个大局的时代特征、未来发展关键走向的深刻洞察与准确判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相互关系,即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基础;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三者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在新征程中,高水平大学应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在服务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过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知识创新贡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专门部署,进一步强调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凸显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1]。

就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党和国家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殷切期望。高水平大学既是融合“教育、科技、人才”功能性实体,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水平大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2]。高水平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3],自觉、主动、积极服务于构建大学创新生态系统,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主动构建体系化全局性的科技发展新格局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4]。可见,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主体,应当深刻推动科技生态结构优化,全力建设以高校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工作需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5]。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6],应发挥其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以主动的科研组织模式变革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增强其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上的源头供给能力、在优势领域重大项目技术创新上的组织攻关能力以及在战略科学家团队建设上的人才驱动能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2.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创新文化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科学家精神和优良学风建设的角度强调了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科学家精神对筑牢科技界共同的价值观基础,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接力精神火炬、推动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7]。因此,高水平大学迫切需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将个人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建立以科学家精神和优良学风为支撑的高校科技文化体系。

3.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8],体现了我国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决心,为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高水平大学要主动发起全球创新议题,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牵头组建国际性专业协会组织,加快科研基础设施、平台、项目等科技创新资源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参与专业领域国际规则制定、评估和认证,自主或合作创办与一流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国际化、专业化期刊群,加强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交流对话和国际话语权。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彰显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9]高水平大学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高水平大学必须主动突破原有学科、院系的限制,促进多学科交叉综合,催生和发展新学科,形成一批以持续产生原创性科技成果为目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以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国家重大战略计划、重大战略产品工程为目标的国家实验室,涵养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国创新要素正加速向企业集聚,科技领军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涌现出华为、阿里、腾讯、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字节跳动等一批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更加需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强化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体地位,拓展深化高水平大学与创新型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高水平大学具备丰富的创新智力资源,既拥有一大批理论基础深厚、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又集中了生气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学生群体,理应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1.服务人才强国,高水平大学要加快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10]。高水平大学应继续致力于成为全球高层次尖端战略型人才的汇聚之地,成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抓手,推动国内外高水平人才集聚,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2.服务人才强国,高水平大学要服务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一方面,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促进大学之间、院所之间、院所和大学之间的人才流动,加强全球范围拔尖人才引进工作,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3.服务人才强国,高水平大学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当前,在科研资源分配体系上,竞争性项目和各类人才计划名目繁多,科研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数论文”“数项目”“数帽子”的数字游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为此,高水平大学应率先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四唯”现象,主动引领与率先推动学科评估改革[11],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把人才从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猜你喜欢
高水平强国战略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战略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