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马陆亭
一晃在《北京教育》(高教)开设“教育随笔”专栏已满周岁。新年伊始,特别想就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专业说几句,尽管该话题在2022年第10期“喜迎二十大·高等教育这十年——话学术”中已有提及。
先分享几个亲身经历的故事。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着主题跟风现象,如毕业生下基层、低重心发展、体制改革,进入21世纪后又有一流大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应用型高校转型等,即所谓的“学术漂移”。二是前几年,有两位学者型司长曾经问过我一个共同的问题:现在做高等教育研究的人这么多,也没见弄出什么创新成果,有用吗?三是2011年初,笔者参加过一个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座谈会,我在发言时提到,近十多年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虽然都会有些不同意见,但其阔步向前迈进了,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则一直存在“不确定、不稳定”的现象,发言得到了主管领导的认可。四是在2021年中国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的年会上,我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发生过系统性失误,应该与一大批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有关,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五是有一次部领导找我谈心谈话,问到“你从学术研究到现在的岗位,有什么体会?”我当时的回答是:领导干部不能太自私,这样单位才能公平;要有工作思路和担当,这样才能做事;执行力很重要,这样才能干成事。这几个故事反映了笔者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些感悟。
我国最初的教育学是针对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与师范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研究的起源就是针对发展问题、理清改革思路、提出解决方案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政策咨询。笔者的本科专业是机械制造,留校当过教师,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后所形成的文风明显带有工科的烙印,即“针对问题、讲求逻辑、寻求证据、用语朴实”。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研究逐步兴起并快速发展,目前其研究生队伍和从业人数已初具规模,因此就有了“是否有用、有无创新、内卷焦虑”等种种议论。其实,如果我们回顾几十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就会发现其成就十分巨大,特别是没有出现过颠覆性的问题。就是说,高等教育一直是在前进的方向上快速发展,很少摇摆,更没有回头重来,这其实与一大批人从事着各层面对策、战略、政策研究有关。越是复杂的社会问题越需要规模化的研究群体,众多的研究有利于保证科学发展。
原因在于:一是思想是改革发展的先导。高等教育研究不断针对现实问题,总结历史和国内外经验,不断进行着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模式、对策,从而保证了思想理论对实践行动的指导。二是共识是方向选择的依据。高等教育研究不断探讨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进行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思考,不断凝聚发展的共识,从而保证了不犯错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三是“规划—建设”是我们发展的模式。规划代表着对理想蓝图的科学设计,建设体现了对目标实现的奋斗努力,前进过程伴随着一定的调整和校正,从而保证和实现了在历史长河中的居中发展,居中即正确道路。作为题外话,大学规划处其实就是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培养供给侧改革和事业发展现实需求侧改革结合的产物。
前进的道路需要思想的光芒,需要一大批人对重大问题进行思考。社会科学是应用之学,需要形成发展共识,共识度越高发展的正确性就会越大。看似无用其实非常有用,看似创新减弱其实更能指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