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
在我认识的同学中,杨振宁的成功是三种因素都具备了的。
第一,先谈天才。他四岁就认字,他的母亲教了他三千多个字;而我四岁时才学会三百个字,我的母亲就去世了。他五岁读《龙文鞭影》,虽然不懂意思,却能背得滚瓜烂熟;而我只会看白话小说,背《水浒》一百零八将。还有造型艺术,他用泥做的鸡使他的父亲误以为是一段藕,而我却会画唐僧取经。可见我长于形象思维,而他的逻辑思维却远远超过了常人。
冯友兰先生说,成功的人考试分数不一定高。这话对我来说不错,因为我虽然翻译了几十本诗词,但“翻译”课和“英诗”课考试的分数都在80分以下;而杨振宁却是分数既高,成功又大。他考入西南联大时,是两万人中的第二名。
“大一英文”的期末考试两个小时,他只一个小时就交了头卷,成绩是全班第一。而“物理”和“微积分”课的考试,他不是100分就是99分,无怪乎他小时候就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了。
成功的第二个因素是努力。每个人应该做的事如果做得尽善尽美,那就是成功。
杨振宁在初中的两个暑假里,跟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才生丁则良学上古的历史知识和《孟子》,结果他全部《孟子》都背得出來。这不是尽善尽美吗?而我的历史知识却是听乡下大伯讲《三国》,自己看《说唐》等书得来的。至于《孟子》,我只会背开头一句:“孟子见梁惠王”和“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我是学文的,他是学理的。这样一比,更看得出差距多么大了。
比起杨振宁来,我的领悟力、推理力、观察力都相差很远;只有表达力,他更善于说理,我更长于抒情。我在小学演讲得过第二,中学英语演讲也得过第二,所以后来在大学讲课,还能有吸引力,甚至有感染力。
在取得成功的三个因素中,他既有先天的才能,又有后天的努力。那么,第三个因素——人生的机遇如何呢?
1938年,杨振宁在昆华中学念高中二年级,却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南联大。据他的弟弟振平说,他是两万考生中的第二名。我也在同一年考取联大,是外文系的第七名。第一名是江苏才女张苏生,她“大一英文”的成绩最高,比振宁和我都高十分。但大二时上吴宓教授的“欧洲文学史”,我的考试成绩居然比她高出两分,这就增加了我学好外文的自信心。1942年,她和杨振宁同时考入清华研究生院(那时叫研究院)。我因为应征到美国志愿空军去做英文翻译,直到1944年才入研究院;虽然没有念完,却将英国17世纪桂冠诗人德莱顿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译成中文。
1944年,杨振宁考取清华公费留学美国,这是他一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机遇。在他公费留美时,我报考了法国文学专业,成绩是第四名,只能自费出国。
这是我一生的重要关头,假如我也去了美国,那20世纪就不一定有人能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了。
在杨振宁得奖的前一年,我出版了英国名剧《一切为了爱情》,后一年又出版了法国罗曼·罗兰的小说《哥拉·布勒尼翁》。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公布了“高教六十条”,说外语一级教授必须精通两种外文。在我看来,“精通”至少是要出版两种外文的中外互译作品,这也就等于外文界的诺贝尔奖了。不料评的结果,没有一个一级教授用两种外文出版过作品。而我这个符合规定、出版了中英法三种文字作品的人,却只被评为最低等级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