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作用探讨

2023-08-15 06:54:35谢素霞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大学

[摘           要]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及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对产教融合加以重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从产教融合的基本概念入手,全面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践行的必要性。同时就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践行的制约因素和具体实施策略展开探讨,旨在给出参考性建议,促使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落到实处,就此推动大学人才培养。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大学英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1-0157-04

现如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的产业布局不断变化,以至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围绕社会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育目标与方法,并就此打破教育、就业“两张皮”的现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要求的高素养人才。产教融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尤其对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其作为应用性非常强的一个科目,依托产教融合理念进行教学改革非常必要。

一、产教融合内涵分析

“产教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西方国家,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此,中外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收获了众多研究成果。对产教融合概念的分析,可以简单地从其字面意思进行理解,即将教育与产业进行有机融合[1]。如此,促使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产业发展,同时也促使社会产业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获得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双赢局面。再进一步地深入分析,产教融合的实施需要充分遵循以下三项原则及一个目标。首先,第一项原则在于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即高校与社会需要对产教融合的实施加以高度重视,充分明确其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改变,并积极地将其渗透到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其次,第二项原则就在于结构优化。即在实施产教融合时,需要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养的需求,从而就此相对应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再次,第三项原则就在于校企协同。即从企业入手,全面调动并提升社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加紧密地与高校合作,实现人才共育。最后,一个目标就在于推动教育模式与体制的变革,具有导向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有效缓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尚处于探索、研发阶段,即我国教育部门并未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制定不同的大学英语教材与教学纲要[2]。而随着时代的發展变化,社会产业划分越来越细,新兴产业越来越多,当下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无法充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变化,以及无法充分满足社会产业岗位需求,严重缺乏实用性与实践性。有关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大量调研显示,我国众多高校目前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其内容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难以满足社会产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我国还有部分高校为了促进就业率的提升,自主设计研发大学英语教材,其内容更多地向学生专业靠近,以至于基础知识匮乏,学习难度大幅度提升,导致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教学质量不升反降[3]。

(二)教学模式方面

大学英语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基础课程,不少高校在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中还非常传统。首先,就课程设定而言,不少高校仅仅是进行基础的英语知识教学,以至于学生在步入专业岗位之后对英语的应用能力非常有限。同时也有部分高校直接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开始教学,以至于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情况下学习难度增大,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次,就教学方式而言,不少高校教师在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时候所践行的是“满堂灌”这一传统方式,即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教材知识[4]。如此,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逐渐失去英语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最后,就考核方式而言,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而忽视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以至于大多数高校学生所掌握的是哑巴英语。

三、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践行的必要性

(一)基于教育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对高校教育而言,其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上,更需要拓展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中[5]。通过理论来指导学生实践,同时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论,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而通过产教融合的践行可以有效达成这一教育目标,让学生在英语知识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专业应用,以及在专业应用中不断完善英语知识体系。为此,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践行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

(二)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在毕业之后所面临的是社会就业问题,其能否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以及能否获得更为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取决于其自身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现如今,我国的英语教学尚停留在哑巴式教学中,即学生的做题能力突出,但是听说能力薄弱,而听说能力又是工作实践中至关重要的能力,这就使学生的就业发展受到限制[6]。通过产教融合的践行,无论是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还是学生的听说能力,都将获得更为显著的进步,从而学生便可以更好地在就业岗位中施展自身才能,获得更为良好的发展。为此,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践行也是学生未来良好发展的需求。

四、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践行的制约因素

首先,课程设置单一。即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包括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大都使用的是同一本教材,其具体教学内容相差无几,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通常只是单纯地进行教材知识讲解,而不会做过多的补充[7]。殊不知,不同专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需求是不尽相同的,而如此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显然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并且在如此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学生无法感受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成就性,从而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不再主动学习、主动拓展英语知识。

其次,实践课程匮乏。即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锻炼,并主要通过纸档试卷来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效进行考核,以至于很少设置英语实践课程,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听说能力作为学生社会交流与实践的重要能力,是其良好发展的基础条件所在,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基于上述两大问题,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践行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前者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英语知识储备不足,从而面对产业实践无所适从。后者导致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有限,无法高效交流,从而发展受阻。

五、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践行的具体策略

(一)拓展行业内容

产教融合的本质在于教育与产业的有机融合,从而相互促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想要充分落实这一理念,就必须加强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拓展。即高度重视行业前沿内容的融入,并通过行业前沿内容的融入深化人才培养,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彰显产教融合价值[8]。具体而言,将行业前沿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发展态势有更深刻的认知,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充分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反思自身不足,从而加以针对性弥补与提升。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融入国际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的相关咨询内容,并就此引导学生加强对国际工程英语的拓展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与自身所学专业相关性、契合性较高的英语知识,并在不断的拓展学习中全面提升自身英语素养与专业素养。

(二)整合课程结构

针对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践行,高校需要针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科学整合。而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中,高校主要需要考量两点问题:其一,有关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即如何衔接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其二,课程与产业之间的融合问题,即怎样的教学内容设置才更加满足学生的未来工作发展需求,以及怎样的内容融合才能有效打破传统的教育、就业“两张皮”现象。只有在充分考量以上两大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够针对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与专业能力进行锻炼和发展,并促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高校需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调研,并通过总结分析加以明确。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是最为基础的能力,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还需要加强其翻译能力的培养。并且,不同学生之间的英语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与学习问题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例如,需要设置英语基础模块,以此完成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之间的衔接,并就此巩固所有学生的英语基础。之后则需要设置英语进阶模块,即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而融入不同的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应用知识。并且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不需要设置硬性的学习指标,学生可以契合自身的能力水平与发展需求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及内容,从而逐步提升自身英语素养。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积极做好大学英语与社会产业之间的衔接,通过收集有关产业发展状态、需求的数据资料来开发大学英语校本课程。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例,可以开发出关于金融行业或者是外贸行业的应用英语校本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让产教融合更加深入。

(三)优化课程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高校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转变,即对于人才的培养从原本的以课程理论知识为主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以课程实践为主,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度。而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语言,是学生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重要能力,更是学生未来社会良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基于产教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不断契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增设教学课程及优化课程目标。

首先,基础英语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衔接好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学习,并就此拓展词汇量以及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从而获得英语基础的全面强化[9]。同时也是为了借由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英语交际能力,包括日常英语交流以及常规的读写翻译,以及促使学生完成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

其次,跨文化交际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促使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及对外来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与此同时,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以理性态度解决中西文化冲突所引起的现实问题。为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更多地集中在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文思想构建上。

最后,职场英语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職场能力与专业应用能力。即学生通过职场英语的学习,能够了解到国际性职场的不同情境,从而增强在职场中的英语沟通与服务水平。学生通过职场英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词汇与理论概念,能够接触到更加前沿的专业知识,从而就此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例如,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职场英语学习掌握更多的金融学英语专业术语,从而能够自主翻译并学习最新的有关国际前沿的金融学知识,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四)转变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方式。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都会受到考核方式的影响而转变,只为在考核中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对英语学习的考核都集中在试卷考核上,如期末考试、四六级等级考试等。基于这样一种较为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方式,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阅读与写作上,包括研究相关的解题技巧以及背诵大量的写作模板等。如此,学生也就忽视了自身听说等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显然,这样的教学考核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同时也与产教融合这一理念相背离。因此,为更加有效地促使产教融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践行,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考核方式。例如,高校在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考核时,需要将听、说、读、写、译五项英语基础能力纳入考核范围中。而考核方式不应该是单纯的试卷考核,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考核,让学生摆脱研究解题技巧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通过与他人交流来锻炼自身的英语能力。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考核还需要分散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中,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增长,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知自身不足,从而积极地查漏补缺,积极地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英语综合素养。

(五)深化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的落实,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化来实现。现如今,在教学改革的深化中,我国众多高校都与社会企业之间有一定的合作,其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重要场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学校的积极性往往更高,而企业的积极性则相对弱一些。其原因在于,校企合作中企业收益往往不高,这就导致其积极性不足,从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合作效果。为促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学校方面除了积极地做出努力之外,还需要积极依靠政府参与,即由政府牵头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10]。并且,政府需要针对校企合作做出明确指导,同时针对合作企业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获益,进而增强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由此,在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完成优势互补,促使产教融合得以落实、发展。

(六)重视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英语学科的应用性很强。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效落实产教融合,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各类英语实践活动。即让学生在英语实践活动中加强英语实践应用能力锻炼,从而在此基础上为之后的校企合作活动开展提供坚实保障,最终收获更为良好的产教融合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大学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依托教学内容与专业内容而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以实践深化理论,以及以实践拓展理论,从而不断提升英语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开展英语角、英语写作大赛、配音大赛、翻译大赛等实践活动,通过“以赛促教”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积极性,而其均对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在第二课堂中教师还需要不断优化学生的实习或实训环节,即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寻得企业或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为学生寻得翻译类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不足,并就此针对性学习,不断拓展自身英语词汇量,以及不断强化自身英语交际能力。如此,通过加强实践活动重视度及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为产教融合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并就此促使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六、结束语

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下以及在社会产业的持续变革中,产教融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大学英语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支,同时也作为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所在,需要积极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对产教融合加以高度重视并有效落实。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行业内容、整合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目标、转变考核方式、深化校企合作、重视实践活动等策略的实施来推动产教融合的落实。如此,在产教融合得以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琚磊.基于产教融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9(5):21-25.

[2]侯丽琼.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浅析:评《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9):65.

[3]陈立围.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理念学习平台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合: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J].长江丛刊,2019(28):100-101.

[4]鞠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22):60-61.

[5]刘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J].海外英语,2019(13):101-102.

[6]何俊,陈卫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9,34(2):112-114.

[7]谷晓莹.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48-50.

[8]许吟雪,全冬.试析产教融合视野下英语教学转型发展的路径: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8-109,115.

[9]谭琦.商务英语产教融合课程设置研究:基于《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J].英语教师,2018,18(24):20-22.

[10]陈瑞清.“产教融合”背景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贵州大学明德学院为例[J].校园英语,2018(45):45-46.

◎编辑 郑晓燕

作者简介:谢素霞(1970—),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