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20 年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3-08-15 06:54:35马嘉丽艾玲玲马晓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1期
关键词:劳动研究教育

马嘉丽 艾玲玲 马晓凤

[摘           要]  以中国知网2001—2021年度核心期刊494篇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 Citespace 软件,从核心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等角度对我国的劳动教育进行研究,将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同时,对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目前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并给出建议。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Citespace;可视化图谱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1-0133-04

一、引言

新时期,全面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育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20年发布的[1],该文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极大关注。2022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因此,重视劳动教育研究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质量。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通过对已收集到的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力图找出国内劳动教育研究的脉络,追踪其研究趋势,对已有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的劳动教育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为基础,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为了保证文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本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通过标题和关键字的检索,共512篇,剔除了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如学术会议、学术信息、学校简介等,共计494篇。本文选取该494份中文文献作为样本,对我国劳动教育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二)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中国学者陈超美教授所开发的一款基于共引分析与寻径网路演算法的Java语言可视化应用软件[3]。能够将文献之间的关系以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可视化地展现在操作者面前,它既能帮助我们梳理过去的研究轨迹,也能使得我们对未来的研究前景有一个大概的认识。[4]因此,本文使用了Citespace(6.1. R2版本)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我国劳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数据处理

文章采用知识图谱、聚类分析等手段,对国内有关文献进行了量化研究。在使用 Citespace进行文献分析之前,先选中Keyword(关键词)作为节点类型,设置连接门限数据的目标强度是 Cosine(夹角余弦间距)型,而在“知识地图网”的裁剪方式上,则使用“寻径网络”(Pathfinder)。该方法的一个优势在于在进行路径选取时,可以过滤全部资料中的任意两个点,并保持最牢固的连通性[5]。

三、数据分析和讨论

(一)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1.“劳动教育”关键词共现分析

Citespace可以实现对被引用文献中的关键字和名词短语的自动提取,并通过与被引用文献之间的一般关系产生群集(Cluster)标识,从而明确了研究的重点。本文的具体参数设定为:“2001—2021”的“时间”;时间间隔(Time Slicing)按1年为单位进行计量,将“Keyword”选为“Node Types”(以关键字为节点);“Selection Criteria”为“Top N”最后的聚类图谱如图1所示。

本文对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494篇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将关键词以圆圈显示于知识图谱中,其节点的尺寸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次数愈多,则此节点愈大。从图1可以看到勞动教育、新时代、劳动、高校、立德树人、高职院校、中小学、大学生、职业院校、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实践路径、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按节点大小排序)等关键词,这些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汇说明过去20年劳动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

2.年度发文趋势

论文发表数量与发表时间的关系,有助于客观地反映研究状况。利用 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来劳动教育文献发表年际趋势和时间线图谱进行梳理。时间线视图的主要目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群集中,对群集和文献的历史范围进行分析[6],能够反映各个学科的发展与演化以及各个学科的研究进展,使其更加直观地呈现出各个学科的演化进程。在图表纵轴上有一个对应节点的集群,以坐标横轴(2001—2021)作为发表时间,在相应的区域,将各结点进行合理的分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时线视图(见图2)。

综合分析并根据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征,对我国劳动教育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劳动教育初始阶段(2000年以前)、劳动教育均衡发展阶段(2001—2018年)和迅速发展的劳动教育阶段(2019年至今)。在劳动教育形成阶段,研究学者更多关注的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策略、教学主体以大学生和中小学为主,研究内容多以梳理劳动教育的综述和借鉴别国成功经验作为大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劳动教育已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开始出现劳动、价值、身体、劳动精神、五育并举、劳动素养等热门词汇,重视劳动文化,尊重劳动精神,探索实践途径。在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时期,一方面,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已不限于单一的劳动教育研究而是提倡五育融合,教育对象也逐渐扩大,职业院校也被纳入进来作为关注重点,将劳动教育同人工智能相结合;另一方面,学者更加注重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如对教育政策、劳动课程体系的研究,并将劳动实践作为贯彻落实的一部分。另外,学者也为之前提倡的劳动精神赋予时代价值,更突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殊意义。

(二)作者共被引情况

对作者的共同被引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一个学科的核心作者,不同作者的合作和相互引用的程度。在 Citespace的可视化图中,结点的尺寸与作者发表的数量有关,而不同的学者之间的联系也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协作水平[7]。当一个特定的主题或区域被解析时, Citespace将会自动地筛选出满足要求的作者(见图3)。

图3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核心作者是刘向兵(8次),其次是顾建军(7次),然后是徐海娇(6次),以及李珂、赵荣辉、任平(5次)、曲霞(4次)。图3列出了劳动教育的作者。出现频率高的作者大都对劳动教育政策制度、历史演变、实践路径及其价值意蕴等方面极为关注。由图3可知,该知识图谱共有161个结点,46条连线。从网络密度法 d (G)=2 LN(N-1)得出,在劳动教育领域中,被引用文献的网络密度为0.0036,说明劳动教育的相关文献间缺乏互相引用,各科研小组间的互引作用不强,劳动教育研究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图3中包括两个更大的合作团体,首先是刘向兵、曲霞、李珂,其次是张杰、王秋林、范宝军、孙立国、赵怀让,他们大多是同一所学校的师生、同单位的同事,很少有跨院校、跨学科的合作。

四、我国劳动教育研究趋势

(一)劳动教育的对象

大学生、中小学生、幼儿是劳动教育的主体。除此之外,还需要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家长和研究学者等多方面的配合。在主要人群中,对大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高职专科院校学生的研究被列为重点工作,主要围绕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现实问题、原因分析、实施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郑瑞强、胡军华指出,劳动教育是新形势下的一项新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大中小学校需要积极展开这项教育活动,进而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和逻辑演进、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8]。通过对中国知网核心论文的可视化分析可知,当前针对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主要围绕新时代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化和一体化建设展开研究。王笑地、殷世东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从单纯的劳动教育价值向全面的劳动教育培养价值精进,而课程则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据。所以,应该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中,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实施,使其能够以课程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综合育人价值[9]。关于儿童劳动教育的研究内容很少,目前尚处在理性的思考阶段,但将来会是一个研究发展方向。赵荣辉提出,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由于儿童劳动中蕴含的教化价值未得到充分开发,导致劳动教育边缘化,并进一步提倡将儿童引入充满乐趣的劳动世界[10]。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意蕴

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含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

劳动教育的研究视角不同,其内涵也不尽相同。首先,不同教育阶段对劳动教育的本质有不同理解。余文森、殷世东认为,新形势下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是一种以劳动为基础,由传承者的“劳动基因”,再加上劳动来推动“任务的完成”,通过以劳动为载体,德、智、体、美相结合,从而达到“完整的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11]。劳家仁认为,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内涵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使命,要体现“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12]。其次,从劳动教育概念本身入手,从哲学、审美、文化角度看问题。张磊和倪胜利认为,劳动是由“文”向“身”不断转化的过程。从“身体”的视野中,对劳动教育的文化和价值意义进行再思考,使之更为清晰地把握其实践路径和方向[13]。单旖旎认为,应该把劳动教育推进到美学层面,让学生去感觉美、去领悟美,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劳动的愉悦感,再加上他们对劳动的美好想象,才能把劳动变成美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此提出具体实施对策[14]。最后,从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和特点出发,倡导劳动教育培养人才的专业化、综合性。陈云龙、吴艳玲阐述了新时期的劳动教育特征应当从目标定位、内容体系、途径、落实方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新型劳动教育模式[15]。祝猛昌认为,在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上,应该全面加强我国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这是新时期推动和促进人类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点[16]。

(三)勞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针对目前我国劳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学者和专家开始寻找解决办法。首先,大多数学者把劳动教育同育人逻辑相结合,将劳动教育的二级指标划分为劳动理念、劳动品格、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通过提出每一、二级指标的对策,将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贯彻落实具体化。刘俊对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念培养的现状进行了阐释,并指出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院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努力,要把握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深层内涵与内在规律,不断健全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建构与实践途径[17]。

五、研究路向展望

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劳动教育,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它的独特性和综合性的育人价值是不可缺少的,它的内涵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劳动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日益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教育政策与体制。然而在目前的研究情况与实施过程中,劳动教育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规划、积极思考未来劳动教育之路。

一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教育研究体系。目前,学术界更多地倾向于借鉴西方治理理论与话语体系为我国的实践提供建议,但在实践中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因此,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入手,从横向的视角思考我国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合理性转换。这种合理性转换是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成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首先,就纵向的视角来说,它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是理论本身,还包括教育实践。其次,就横向的视角来说,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种动态发展、演变涉及理论本身与实践之间的嵌套关系。要全面认识和掌握信息技术,必须对传统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构建劳动教育的理论体系。

二是扩大和丰富劳动教育研究的对象,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劳动教育的对象多是在校大学生,对儿童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劳动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劳动理念、技能、习惯的形成与建立,都是從幼年期开始的,劳动教育应该涵盖整个儿童群体。同时,要强化学段内部和学段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同时,学界也应该在辅助性团体中,加强学校教师、相关教育管理者和父母的劳动教育,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认同度等都会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是要打破单门研究的局限,构建“跨学科”的劳动教育研究团队。目前,学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多为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法律等学科视角的研究较少。研究经济学能够合理地分配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而研究政治学则可以提高政策的科学性,法律制度对劳动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我国劳动教育的学术研究组织相对封闭,研究成果相对贫乏,研究成果也比较匮乏,为此,需要突破单一的学科框架,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构建多学科融合的研究共同体,在交流与沟通中构建共享的劳动研究资源,推动劳动教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2-06-1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3-25)[2023-02-2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21/con

tent_5686535.htm.

[3]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14-34.

[5]陈颖博,张文兰.国外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趋势和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4):43-58.

[6]王哲,张跃.大数据方法与外语教学创新研究:以“2015年百万同题英文写作研究”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5(5):3-8.

[7]张雅俐,卢红.基于Citespace的“双创”教育研究文献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0):21-24.

[8]郑瑞强,胡军华,付仙兵.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蕴含、逻辑演进和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21,37(7):146-151.

[9]王笑地,殷世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及其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3):19-23.

[10]赵荣辉.论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向[J].教育学报,2017,13(1):16-22.

[11]余文森,殷世东.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0):92-101.

[12]劳家仁.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现实困惑及实践理路[J].教育与职业,2022(8):55-58.

[13]张磊,倪胜利.身体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88-95.

[14]单旖旎.劳动教育的深化:追寻美学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1):14-17.

[15]陈云龙,吴艳玲.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J].人民教育,2020(7):35-38.

[16]祝猛昌.新时代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及价值蕴含[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6):52-59.

[17]刘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育的现实境遇与实践路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6):29-35.

◎编辑 郑晓燕

作者简介:马嘉丽(1998—),女,回族,宁夏吴忠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艾玲玲(1998—),女,汉族,陕西商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通讯作者:马晓凤(1977—),女,回族,宁夏吴忠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劳动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