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征、困惑和策略思考

2023-08-15 13:16唐文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1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院校

[摘           要]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构想。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得到了空前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全面落实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力度,与时俱进地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困境入手,科学分析劳动教育在新形势下的育人价值,进而提出建设性策略,希望为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劳动教育水平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困境价值策略;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1-0009-04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诸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轻视着劳动教育。即便是在经济和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成绩轻劳动的观念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家长、社会和教育层面也极为普遍。劳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被“边缘化”问题较为严重,劳动者尤其是底层的体力劳动者被歧视、被损害的现象频频发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从基础和根源上加以治理。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纲要》还对内容和课时进行具体明确,为院校进行劳动教育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落实《纲要》精神,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传授和普及职业发展所必需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并为高职院校学生搭建锻炼、实践和展示的平台。笔者从劳动教育的概念谈起,科学分析当前劳動教育的困境,大力弘扬新时期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而提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助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一、劳动教育及其特征分析

劳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技术素养的教育活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可见劳动教育在全面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责无旁贷,迫在眉睫。《意见》准确定位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认为它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方面可以发挥综合育人价值。具体有以下特征:

(一)劳动教育属于综合素养教育

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发展结伴同行,一直贯穿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劳动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培养学生体力和智力并使之得到最大化的激活,为学生的素养发展、事业发展、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促进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四最”观念(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还要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努力提升综合素养。尽管高职院校实施的教育融合了绝大部分劳动教育的知识技能,但是劳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伴随着一个人所有的受教育阶段,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劳动教育都在教学规划之中,甚至延伸到人的终身。《意见》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建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基于此,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对培养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教育是价值教育

劳动教育和社会上存在的其他教育理念有着重要区别。《意见》指出,新时期劳动教育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之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养成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正确认知,有效培育自身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满足生存发展需要,习得基本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分析当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其关键点依然聚焦在劳动价值观念培养上,无论院校开展何种形式的劳动教育,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和具体活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劳动教育和劳动观念培养。也就是利用有效路径,在有效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尽可能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

(三)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性特征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劳动的表现形式也在发展变化,不同时代其劳动的形态表现也各具特色。但整体趋势主要表现为纯粹的体力劳动逐步减少,智力劳动的比例日益加强,并逐步发展为主要劳动形式。劳动教育伴随着时代发展和劳动形态的演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虽然劳动教育依然存在体力劳动,但是必须和劳动形态一起发展变化。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体力劳动,绝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伴随智力发展和支配下的智力型体力劳动。高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化建设,要有计划、有思想地创造劳动教育的各种条件,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劳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形成积极向上浓郁亲近的劳动教育氛围。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对劳动评价意识的教育引领。学生的劳动观念受社会、校园群体的认知评价影响较大,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是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的重要力量,单凭学校一厢情愿式的教育其效果也不会令人满意。因此,劳动教育的价值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共建的劳动教育共同体,是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开辟的一条路径。

二、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一)劳动教育的社会认知良莠不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从国家层面近期下发的文件、社会舆情以及自媒体平台的网评中可见一斑。但是,依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出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需要,不断强化专业知识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惩罚性手段,曲解劳动教育内涵,放大劳动教育缺陷,导致劳动教育受阻或者被抵制,甚至误导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正是因为管理者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出现偏差,高职院校开展的很多劳动教育竟然变成了“走过场”“放样子”“挣面子”的“花架子”,结果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名存实亡,形同虚设。部分教师也因为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全面,实施教育敷衍了事,形式主义严重。部分院校为应对上级检查和考核,大搞现场作秀式的劳动教育。当然,极个别的教师和辅导员将劳动活动如清理讲台、护理绿植、公益劳动等作为惩罚手段,让原本光荣的劳动被曲解,也给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上存在的鄙视体力劳动者和底层劳动群体的错误行为和观念对劳动教育的阻碍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劳动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劳动教育的物质保障体系不健全。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场地、人才、资金等多种保障因素的协同推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依然处在边缘化地位,并没有引起高职院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很多设施投入不到位,无法保证教育的顺利实施。二是教学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障碍。课程设置和安排是高职院校保障劳动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但是目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依然没有建立,课程设置碎片化严重,系统且适用的教材并没有统一,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劳动教育暂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多是分散性、零碎化地渗透在思政教材中,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劳师动众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被肢解、被兼并,加之不少劳动教育教师并不具备丰富的劳动教育专业素养,很多情况下多为照本宣科,无法和学生发展需要达成同频共振,教给学生的并不是专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自然就造成劳动教育的“低慢差费”现象。同样,院校中许多职能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协调和配合,往往不能及时达成共识,导致教育合力助力教育目标达成的力度和速度欠缺。三是教育与考核不能有效协同。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考核以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为载体,极其不科学,很多学生的实践实习报告多为凭空杜撰或者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实用技能的考核,调整理论和实践的占比,力避高职学生产生劳动偏见。同时考核指标设定、评价过程不公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客观度不高等都是导致实施和考核不协同的原因。

(三)劳动实践和理论教学不能有效融合

劳动教育,需要将劳动和教育两者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在接受教育中进行劳动,这和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学中做”异曲同工。高职院校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必须坚持在劳动中融合教育元素,不需要用空洞的说教,而要依托劳动本真的元素,达到教育的效果。当下部分院校的劳动和教育变成了两个分支,各自完成任务,甚至产生竞争和排斥。原因在于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师之间存在文人相轻思想,或者是教师重视劳动知识教育和考核,忽视了劳动价值和内在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策略创新

(一)实施劳动文化育人策略,助力劳动教育效益提升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建劳动文化环境

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创建劳动教育的文化环境,立足学生发展主体地位是关键所在。《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教育的原则首先是必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学生发展需要进行规划统筹劳动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个性发展需要、企业人才需要、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结合学生专业和职业必备素养进行全面设计,要多元融合政策法规、办学经验、警示案例、世界形势等元素,通过文化环境的教育渗透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理论,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助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效益的有效提升。

2.坚持“以资源为依托”建构劳动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整合、重组和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可以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引进企业技术标兵、劳动工匠、科研攻关人等人才资源和校内教师一起参与劳动教育;可以开辟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实践教学、农庄工匠的现场教学,汲取校外文化资源的教育营养,补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的不足,让校外文化浸润学生的勞动意识;可以加大经费投入,引进校外办学资源,创建共建共享的劳动教育资源库,保证教育资源的丰富多样;可以开辟网络教育平台,利用网络资源打造良好的劳动文化环境,推动教育更加有料、有效。

3.坚持“以情境为载体”打造劳动文化育人环境

情境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手段。可以组织劳模工匠举办讲座研讨和实境教学;可以邀请劳模和劳动标兵兼任辅导员;可以成立“优秀劳动者工作室”,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可以打造校园劳动文化主题园或先进工作者荣誉墙,发挥隐性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建立常态化的劳动技能竞赛或劳动风采展示活动,评选劳动标兵和敬业爱岗先进教师等荣誉,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主题活动、思政教育、环境创设、日常生活、实习实训和毕业等活动场景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实施协同育人策略,助力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建构劳动教育共同体,实施协同育人策略,也是助力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协调工作,整合多方资源的教育功能,本着劳动教育的共同目标,形成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共同体。一是加强科研引领,突出理论助力作用。要敢于创新,大胆实践,勇于借鉴学习。科研是发展的开路先锋,加强理论和实践融合建设极其重要。高职院校要致力于理论和实践研究,探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科学设计和研发教学内容,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助力发展。二要教研相长,推动教研助力教育发展。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公开张榜、赛马组合、团队集优等形式引进多方面人才,也可以建立开放合作的教科研队伍,融专家学者、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实训辅导员、企业工匠等人才于一体,开展多资源、多角度、多层面的教科研活动,助力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三)实施资源育人策略,助力提升劳动教育效益

1.开拓“软”资源,增强劳动教育实力

实施劳动教育,需要建立“软”资源基地以提供教育支撑。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软”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库、教材、教师等元素。通常所说的教学资源库就是包含劳动元素的微课、微视频、影像图片、文本资料、教学案例、教育故事和AR/VR等资源按类别存放的共享平台,高职院校与有关企业按照专业标准、企业需求进行“校本化”资源库建设,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可以很好地促进劳动元素进课堂、进专业、进实践。教材研发和编写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专职主导,以工作室、专家导师资源为辅原则,采取专兼职结合方式进行,要凸显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创新性。通过这些渠道,确保劳动教育的阶段性、系统性、连贯性的和谐统一。

2.夯实“硬”资源,打实劳动教育基础

劳动教育的“硬”资源主要指实践基地、场馆资源、校内功能室、校外企业和实验基地等场所。校内劳动教育可以利用运动场、餐厅食堂、宿舍等场所进行,可以借助计算机中心、实训室、实验室、众创空间、校企、图书馆等场馆进行,可以通过校内超市、洗衣房、菜鸟驿站、办公室和教室等场所开展公益性服务型劳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跟岗学习、基地见习、顶岗学习、研学训练、工学融合等形式的劳动实践,也可以和社区联手开展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义工义诊等形式的服务型劳动。

(四)实施平台育人策略,助力提升劳动教育效益

1.借力平台助力教学全程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师生可以利用平台资源进行模块学习,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发展主体,以班级单位实施清单式教育,按照“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拓学”的程序有计划地进行。

2.借助平台加强课程资源开发

师生可以借助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进行课程研发,可以进行分类检索、下载保存加以综合利用,也可以进行资源选择、编辑和创作,推动资源库不断更新换代,推动课程不断创新,实现资源内化,形成个性化的教育课程。

3.发挥平台育人优势,实现闭环管理

高职院校需要有效搭建劳动教育管理平台,对平台实现闭环管理。一要加强数据资源库的审核与管理,确保安全、合法。二要加强评价反馈管理。可以采取大数据分析、调研评价技术给劳动教育考核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三要强化师生平台使用管理。可以采取网络爬虫技术,分析师生资源使用、研发、学习等情况生成动态画像,分析劳动教育效果。四要开展线上评价。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家庭、社會、企业、教师等力量进行线上评价,分析师生劳动教育的参与和重视程度,了解课程资源的研发和使用效度,掌握师生对课程建设的供需程度,加强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监控和管理,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找到突破点,为创新劳动教育工作路径和提高劳动教育效度提供支撑。

总而言之,在全面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认真研究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特征,正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大胆探索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通过实施劳动文化育人策略、协同育人策略、资源育人策略和平台育人策略,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劳动的价值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勤,赵远远.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实践路径[J].河北职业教育,2022(3):61-64.

[2]王微.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3):36-39.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4]刘向兵.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劳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10-12.

[5]杨雪,杨进.劳动教育的“生活”价值意蕴及其路径选择[J].劳动教育评论,2021(5):59-71.

◎编辑 尹 军

①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家校联动机制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项目号:2022SJSZ0802)。

作者简介:唐文丹(1991—),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