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看济世安邦与家国情怀

2023-08-15 04:13:44祁伟耿
雨露风 2023年6期
关键词:姜夔治国家国

祁伟耿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长河里始终居于“泰山北斗”之位。它因以文人儒士的诗词为歌词,从而使得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因它诗词中饱含的文人儒士的济世安邦安民理想与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而灿如北斗。其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声乐艺术领域里的瑰宝,正是基于古诗词作者——文人儒士们这一群体,一生以追求济世安邦安民为己任,以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为人生最高境界。

古诗词艺术歌曲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歌曲的声、调、字,而是古诗词表达的中华文化精神。这个精神,就是儒士精神。

一、儒士

孔子是第一个儒士。儒士这个群体阶层是孔子一手缔造并世代相传的。孔子首创私人办学,以私塾学堂形式开书馆设学堂广招学生,并以儒家思想的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培养学生,以济世安邦、济世安民为终极追求和使命教化学生,培养学生做一个儒士。儒士从小到老都是读书立志,终生都在学道、传道、信道和殉道。儒士把道用到治理国家促进社会制度改革和为黎民百姓谋安康之中,忧国忧民、鞠躬尽瘁。

儒士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者,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脊梁和缔造者。只要有可能就要去济世安邦、济世安民。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一定会要去做这件事。这是当初拜孔子为师所立下的誓言和志向。即使怀才不遇、功业成空、客死他乡,儒士也是一群至死追求大道、相信真理,面对任何势力不屈服,堂堂正正的人。

二、从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看济世安邦、家国情怀

儒士的诗词表面看写的都是个人情怀,实则诉说的都是儒士之志。

(一)《长相知》【汉】乐府民歌  石夫曲

《长相知》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汉代的大才女诗人毛苹。毛苹是西汉长沙王吴芮的王妃,是吴芮唯一的妻子。西汉由于常年战乱,吴芮领兵征战,夫妻聚少离多,在毛苹为其40岁生日泛舟湘江的船上,吴芮看着江对岸的家乡瑶里,想起少年时每天在瑶里湖畔每天闻鸡起舞练枪习武的日子,国土至今不得稳固,不禁黯然神伤,双眼噙泪。这一切都被妻子毛苹看在眼里。于是毛苹起身走到丈夫身旁,拉起吴芮的手,看着丈夫,对吴芮缓慢而坚定的吟咏道:“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吴芮听罢泪流满面,心潮澎湃。他留言道:“芮歸当赴天台,观天门之冥晦”。意思说:死后请把我葬在家乡瑶里五股尖仰天台,要与父辈们一起述说,我尽最大努力做了他们嘱咐我的事,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在一起,朝迎旭日东升,暮送夕阳西下。

如果单从诗面上看,《长相知》的的确确是一首爱情诗,但爱的前提是家国情怀。在古代,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七尺男儿的热血理想和家国信念,更是每一个将士的责任和担当,那是家国大义啊。吴芮做的是济世安邦的事啊。所以毛苹说:别难受,你是在为国家做事,做的都是家国大事,我是你的坚强后盾,无怨无悔永远跟随你!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只从诗的表面想这首诗,我们要从反方向的角度去想,毛苹为什么要发誓愿?夫妻之间有必要发这样的毒誓吗?什么样的爱能让人用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去发出这样的毒誓呢?难道仅仅就是因为毛苹爱吴芮,妻子爱丈夫吗?非也。古代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对丈夫从一而终,只要丈夫不休妻,就永远不会离开丈夫。那么,毛苹何以要如是重言?答案就是:家国情怀。没有国就没有家。如果吴芮不是在做保家卫国的济世安邦之事,那么毛苹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二)《静夜思》【唐】李白诗  高为杰曲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怀揣着治国济世理想辞亲远游,于九月十五日来到了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在扬州旅舍里写下的。辞亲远游,换句话说就是漂泊流浪啊。这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普通人的背井离乡漂泊流浪是不一样的。普通人的背井离乡是为了生存,为了名利,是被迫的;而李白的背井离乡漂泊是为了天下,他是自愿的。漂泊的背后,是李白要去传道,去行道,要去济世安邦。他的漂泊是抱着追求大道、做好了殉道的准备的。因此李白漂泊的背后,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实现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的坚守。这是李白辞亲远游的背景。我们要反向看李白的这首诗:抬头低头之间是故乡的遥远,世界的广大;天上的明月地上的霜,是李白内心追求大道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李白心中对治国平天下、济世安邦的家国情怀的坚守和执着。《唐诗别裁》评价这首诗说“旅中情思,虽说叫却不说尽”。不说尽什么?是不说尽心中的理想与大志。

(三)《杏花天影》【宋】姜夔词曲

是不是儒士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是。大多的儒士都会遭遇怀才不遇的处境,这是儒士共同的悲哀。姜夔也不例外。

姜夔所处的年代,软弱的南宋小朝廷割地议和,以淮河为界,把淮河以北拱手让给了入侵的金人,以屈辱换得苟且偷安,过着穷奢极欲的腐烂生活。姜夔在逃难途中写就的《杏花天影》不是简单地对途中景物的直观描写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而是用曲折隐晦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他对国家命运悲痛的爱国情绪和对金人统治下中原人民遭受磨难的同情。

诗词上阙中“绿丝低拂鸳鸯浦”,冬月的南方何来柳丝?这里的“绿丝”是姜夔心中对理想大道信念的执着追求与渴望;然而,怀才不遇,事与愿违,济世安邦、济世安民的惆怅都浓缩成了“愁眼”二字。一个“待去”,道出了儒士即使客死他乡也依然不放弃对大道的向往和信心。不禁让人心酸不已,泪眼滂沱。

下阙,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苦”字,看哭了多少人,又唱哭了多少人。这里的苦说的不是人少衣少食、无车无房、无金无银之苦,而是说的在金人统治的铁蹄下苦苦挣扎求生的淮河以北地区的中原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难、磨难之苦。这正是姜夔的爱国情怀之所在。再来看“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这一句,一个“归”字道出了国家的动荡、国土的分裂;最后的“向甚处?”这三个字,与其说是姜夔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不如说是对自己心中信念的坚守。关于最后这个“?”,我的理解为:一半是“?”,一半是“!”。之所以说一半是“?”,是针对他的忧国忧民而言,外敌入侵,国土丢失,朝廷软弱,人民无望,担忧国家的命运何去何从。一半是“!”,是指姜夔即使怀才不遇,终身不仕,流落江湖,依然不忘君国,不放弃心中治国平天下、济世安邦、济世安民使命的责任担当。这是演唱这首歌曲我们应该要读懂和明白的地方。如果只是单纯地认为它是一首想念远方情人的词,那对整首词的理解就会出问题,演唱自然也会跟着出问题。

(四)《别董大》(【唐】高適诗  傅雪漪曲)、《阳关三叠》(【唐】王维诗 夏一峰传谱)

文人儒士的诗词要么是做给自己的,要么是写给或者赠予另一位文人儒士的。儒士写给儒士的诗或词,都是一个主题: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他们在诗词中往往不会点明共同的使命,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虽说“使命”二字不明着写出来,但“使命”二字无处不在。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高适的《别董大》。

《别董大》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这时的高适正处于怀才不遇很不得志的时期,他过着到处浪游、常常食不果腹的贫苦日子。但在《别董大》这首送别诗中,你看高适的胸襟是多么的开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是君”,语调是多么的豪迈啊。一个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的人,反而是以这般乐观豁达的安慰鼓励董庭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有力啊。知己是谁?同道之人啊!这两句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的话说得多么鼓舞人心啊!于慰藉中寄希望,于满怀信心中充满了力量。

《阳关三叠》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维有位朋友名叫元二,奉使到安西(唐朝都护府名,治所在龟兹城,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去,他作了这首诗来送别。看看王维是如何鼓励友人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去吧,我支持你,喝完了这杯皇上御赐的美酒,你就带着皇上的嘱托和信任去安西上任吧,一路上路途遥远你会很孤单,但是不要怕,有很多和你我一样同道同志向的人在你身后支持着你。你大胆地去济世安民治国平天下吧,我们都是你的坚强后盾。

孔子《论语·卫灵公》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世说新语·德行第一》《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欲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古人讲究的是志同道合,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说出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对方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的话。这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的赠别,没有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也没有期期艾艾、哭哭啼啼的不舍。儒士写给另一个儒士的赠别诗,表面看讲的都是他们之间的离别之情,可实质上讲的却是儒士与儒士之间的同道之谊。是要一起去追求道的;是都做好了殉道的心理准备的;是都要去做济世安邦、济世安民、治国平天下的事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我们现在人的眼界去理解儒士之间的友谊。

(五)《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词 【清】碎金词谱  佚名改编)、《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词  简弘亦曲)

儒士的人生终极目标是治国平天下,次之也要修身齐家,独善其身,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气节。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辛弃疾一生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并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谴责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他的这种情怀都一一体现在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青玉案  元夕》这两首词中。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你看,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他想报国却无门。“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你听,他多么想金戈铁马为国战场杀敌啊。“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你看,不吝华丽的辞藻极致地去描写元宵佳节为的就是表明他不同流合污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骨气与气节啊。

这两首词,前者用尽了浓重夸张的笔触诉说他那激情澎湃、豪气震天却报国无门的爱国之情;后者用尽了奢靡璀璨的文字表明他孤傲高洁、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是谁?是那个“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的女子吗?不是,那人是辛弃疾他自己,是他心中对国家的爱、对收复中原国土国家统一的壮志豪情。即使被排挤,身处黑暗,即使被孤立不被理解,他也宁愿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也不会意志消沉和同流合污。这就是辛弃疾,这就是这两首作品想要告诉我们的人格力量和伟大情怀。这也正是我们要演唱这两首歌曲所要坚定的风骨和表达的信念。

(六)《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词青主曲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起起伏伏。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尽管由于政治上失意让他内心滋长了想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他经常在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面前,苦苦思索心中追求大道的志向和答案。《念奴娇》正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诚然,连长江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再豪迈、再伟大、再多的风流人物如今也只剩这一江的流水,何况我呢?表面上东坡确实是在惆怅、在感叹。但是,实际上他是疑惑、在忧虑和想要寻找出答案来。苏东坡在疑惑什么?忧虑什么?他想寻找什么样的答案?他的疑惑和忧虑就是:像三国这样的英雄豪杰功业最终都落空了,何况我呢?我所做的这些事不是也会成空?我一直坚守的和正在努力的事情在将来是不是真的有意义?所以,他伤怀“多情应笑我”,他害怕他正在做的事情将来也会这样成空。他担忧即使功业建起,下一代的人守不守得住江山社稷?他惆怅后世是什么样他是没有机会看到了。他寻找到的答案是什么?那就是:即使最终一切功业都会成空,我依然要全身心去做,这个做的过程就是意义!

这就是苏轼寻找到的答案。这个答案尽管来自凭古伤怀,但是,它是积极的、正能量的凭古伤怀。正是儒士这种带着厚重的历史感的伤怀,反向印证出了儒士们积极向上执着于使命的人生观,坚韧不屈追求大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我们演唱这首作品必须要明白的根本所在。

《庄子》说:“《诗》以道志。”那是什么志?是做人的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志。儒士代表的是一群只信真理,面对任何势力都挺胸抬头做人的人。所以,自古文人儒士爱咏梅、兰、竹、菊四君子之类,这都是说做人的品格。比如元代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明代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北宋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雪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因为梅花的“香”从药理上来说是入心经脾经的,是能造福人身心健康的好东西。所以“梅花”就被儒士用来指代为济世安民、济世安邦、治国平天下的大志。王安石以《梅》自勉,就是要做梅花那样的人。所以他的言志不仅仅是在自勉,更在于造福于人。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古诗词里体现治国平天下、济世安民、济世安邦家国情怀之志的歌曲还有很多很多,像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张继的《枫桥夜泊》等等歌曲,都在诉说着诗人词人心中那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

儒士的诗词中体现济世安民、济世安邦的人生追求,他们独立高洁的人格气节,他们对人生苦短的生命感叹,他们面对人情乡愁的痛苦煎熬所形成的矛盾和统一,正是在于其中彰显的追求天道仁德、恪守独善其身的中华文化精神的伟大力量。这就是儒士的家国情怀,也是我们演唱和教学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真正意义所在。明白了儒士是什么样的人,就明白了他们的诗词;明白了儒士之志,就明白了中华文化精神。

基金项目: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看济世安邦与家国情怀,项目来源:沈阳音乐学院2021-2022年度院级科研个人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1-2022YLY01。

猜你喜欢
姜夔治国家国
A MULTIPLE q-EXPONENTIAL DIFFERENTIAL OPERATIONAL IDENTITY∗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11-08 08:47:43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中国音乐学(2020年4期)2020-12-25 02:58:06
家国两相依
陆明君
艺术品(2020年12期)2020-04-28 02:07:58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