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燕飞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做好新课标的研究和落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教育部在2022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强化了语文课程理念,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思维,勇于创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让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喜欢上语文,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规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语文作业,不仅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好感,而且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出发,了解学生的思维逻辑,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实现从知识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语文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应试教育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形式,为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把握教育规律,既要传授基础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语文教育质量提升一个高度。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品质,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差异性,开展分层教学,落实因材施教,改变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让优等生和学困生都能得到成长的机会。语文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
其次,语文教师要转变落后的学生观。在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其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为开展语文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和探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人才。教师要善于动脑,熟练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最后,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升学时有更多选择,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培养出很多眼高手低的学生,导致学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标思想,体现教育公平,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做出改变,真正处理好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二、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重点
让学生成为主体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通过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等方法改善语文教学现状,让学生对语文有新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按照教学经验授课,使课程改革流于形式,最终事倍功半。为此,教师要认真反思,精准施策,不能只是将孤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有条理、有目标地展开教学,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丰富多彩的语文。
有的学生学习语文不求甚解,只将表面意思搞清楚就不再深入研究了,殊不知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语文教师要经常开展学习分析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共同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优化教学策略。在授课时,教师要突破思维定式,不能完全按照备课的顺序教学,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必须合理化解。
例如,在《将相和》一课教学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初读,找出课文的中心内容,再逐段讲解课文,消除字词障碍,然后总结归纳。这种方式虽然将课堂有效地串联起来,但是过于平淡,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而变换一种方式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负荆请罪”的电视剧片段,带领学生重温古人的交际活动,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调动学生的情绪。其次,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后回答教师的问题,使整个课堂焕发生机,优化学生的思维。
三、善用网络资源,营造轻松环境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很多人文内涵需要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体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将抽象的人文内涵生动化、形象化,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获取知识、能力与素养,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网络观念,规范学生的网络使用时间,让学生在网络的帮助下更好地体会语文的魅力,对语文学科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
网络资源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例如,在《黄山奇石》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黄山,也没有真正见过黄山奇石,仅靠教师和书本的描述,学生很难体会到黄山令人心醉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入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黄山景区的旅游宣传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山景色的秀丽与神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从网络中搜集黄山奇石的图片,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山奇石,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锻炼學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表述与课文表述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网络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蕴含着海量的学习资源,是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黄山美景的交流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指导学生从网络中搜集关于黄山的各种资料,如黄山的奇松、黄山的云海、黄山的三大名瀑、黄山的气候特征、关于黄山的古诗词等,并让学生将这些资料分享到班级学习平台,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课本,引领学生真正融入祖国的大好河山,深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或情感基调一致的经典音乐作品,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真正走进文本。
四、开展合作学习,体验成功乐趣
在新课标思想下,学生是课堂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小学语文仍采用传统的集体授课形式,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做到与每个学生互动交流,导致很多学生沦为语文课堂的“听客”或“看客”,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之间的带动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体验学习的乐趣。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受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划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小组划分完成后,教师还要指导各小组根据组内成员的能力与特长进行内部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合作学习是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达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猎人海力布》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哪几件事?海力布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学会质疑、求同存异,经过激烈的思辨和讨论后,最终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各小组进行汇报总结,阐述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肯定,同时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从而实现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五、指导学习技巧,鼓励自主创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的指导,鼓励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勇敢想象、创意表达,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沃土。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为实现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例如,《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课文写道“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学生对这句话充满了好奇,特别想知道小蝌蚪的尾巴到底是什么时候不见的,看似天真的问题,却体现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则会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让学生在家中养几只小蝌蚪,并尝试写观察日记,记录小蝌蚪到青蛙的演變过程,在生活中寻找答案,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又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质疑,才有了创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不唯书”“不唯师”的学习理念,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寻求语文的本质。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浓缩了整篇文章的精华,通过课题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箭最后借到了吗?”“借到箭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开草船借箭?”等,从不同角度对课题进行理解,同时为课文学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突出作业趣味,落实“双减”目标
作业是联系教与学的重要纽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从作业完成中可以巩固、延伸所学知识,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以往的语文作业设计以背和写为主,在知识记忆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教师要将新课标思想落实到作业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语文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完成中获得全面发展,促进“双减”目标的实现。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具有优美的意境,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本为学生布置绘画类的作业,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画的形式展现文中的意境。例如,在古诗《村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将乡村中的美丽春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画出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情趣,从更直观的角度体会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叙事性较强、故事情节丰富的课文布置绘本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将课文内容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制作绘本的作业,让学生设计乌鸦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场景,并配上简洁的文字介绍,将课文内容用更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深刻领会故事内涵,同时锻炼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搜集类的作业,例如,在《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搜集红色故事的作业,让学生从网络和书籍中了解更多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内心情感,达到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效果。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前沿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形成语文核心素养,落实以生为本的思想,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使学生勇于自主创新,获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