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视域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实践

2023-08-15 21:12:17潘孝营
天津教育·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海带乡土素养

潘孝营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地理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融合乡土地理、优化培育初中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持续提升其探究地理意识和实践学习能力,使其形成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紧扣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融合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优设乡土地理课程教学实践,深入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本文概述了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含义,分析了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现状,并探索利用有益的实践路径,融合拓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切实促进学生良好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

一、地理实践力素养概述

《辞海》对“乡土”一词界定为“家乡、故乡”,而词典中的“乡土”一词意为“本乡本土”。可见,乡土体现的是一个边界较为模糊的区域概念。乡土地理侧重于学习地方性、区域性的地理知识,是构成区域地理的基本单元,是中学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素材,是包括本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物质资源、人文地理等要素在内的综合性地理概念。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工具、培养地理探究兴趣和审美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地理实践力素养主要指通过参与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学科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实际行动能力和优秀品质。引领学生经历实践活动、培育良好的地理实践力,能增进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其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工具完成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的眼光正确认识各种地理现象、欣赏客观地理环境。

二、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现状

(一)现实条件欠缺,制约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

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但目前许多初中学校出于安全教育的考虑和活动经费的限制,带领学生开展大规模、远距离的户外地理实践活动是不太现实的,而且组织活动难度大、耗费时间和精力多。所以,不少学校的地理实践活动一般只停留于规划和方案,往往未能付诸行动。同时,许多学校很少开设乡土地理课程,对乡土地理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即使有编排乡土地理校本课,也只限于在校园内和课堂中进行“活动”,无法真正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事实上,有些学校所编制的乡土地理教材难以与所在地方的乡土实际紧密结合,整合开发乡土地理教育教学资源的难度大,无法实现统编地理教材与乡土校本内容的互补,无法满足学生拓展实践和提升素养的需求,制约了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指导缺位,影响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落实

教师开展地理教育教学实践,基本局限于面对面的课堂讲授,利用具体场所和教材文本完成教与学的过程,通过精心备课和组织教学,高效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原理,很少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活动经验和实践学习能力。有的教师非常善于在地理课中设计生动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地理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地理认知,但是多数情境仅限于课堂场景展示,明显缺乏拓展性和实践性,导致课本知识与客观实践无法有效关联,学生只能囿于自身已有的认知,极大制约了学生的探知兴趣和激情,抑制了其个性化发展,从而难以实现情感共鸣。

有的教师会在地理课后适当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家庭作业,但过量、重复的课后作业无形中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活动时间,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不能发挥课后作业的诊断、巩固、评价等育人功能。另外,许多学生满足于已有认知,习惯于被动学习,对地理知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极为肤浅,不善于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开拓更多获取知识的有益途径,无视身边珍贵的乡土地理学习资源,无法自主或合作探索、研究、发现、解决乡土地理问题;学生缺乏参与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的时机,无法融入真实的地理科学世界,无法达成深度学习,制約了知行统一,影响了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育。

三、融合乡土地理、培育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实践路径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培育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有益途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落实于具体的实践学习活动。本文基于乡土地理研究视角,结合“本地海带的产业化发展”这一典型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从把握学生学情、设计实践情境、拓展乡土实践等层面,逐层深入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索乡土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学用融合,真正培育其优异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一)精准把握学生学情,研设实践学习目标

初中生好动活泼,对地理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通过地理课堂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迫切渴求深入开展户外实地考察、观测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生动有趣的拓展实践活动。但受制于学校工作部署、配套经费和安全教育等因素,学生参与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频率低,实践能力和实践学习效果亟待提升。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师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积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全面把握学情,研究设计实践学习目标,为顺利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明确的活动导向。实践目标具体体现为:第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组成、特征及其彼此之间的联系;学会关注和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一般方法和途径。第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文字、图表、地图等搜集相关的乡土地理信息;学会使用气温表、雨量器等地理测试摄谱仪;能进行天气观测、社会调查、访问参观等实践活动。第三,情感目标。促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的感情,具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将对家乡的热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协调的观念。

(二)创设乡土地理情境,激发实践探学兴趣

真实贴切的乡土地理情境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探究环境,促进学生树立探索乡土地理知识的意识。基于乡土地理设计地理实践学习活动项目,必须积极遵循《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整合地理教材内容,发掘、精选与实践项目主题相契合的乡土地理资源,创设活动情境,促使学生在深入探析乡土地理事物和现象、解决乡土地理问题时获得充足的研究学习动力。

例如,在开展“本地海带的产业化发展”调查实践活动项目时,根据海带产业发展的实况,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活动情境:本地是中国著名的“海带之乡”,素以滩涂养殖而闻名,拥有美丽的滩涂风光。海带是本地山海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品质良好,其口感之美、质量之优,名闻遐迩,是集佳肴良药于一体的珍宝。据调查了解,由于本地海域不存在工业污染,而且海带养殖区域与大黄鱼等海水鱼养殖区域相邻,拥有清洁和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使本地海带不论从形态、口感还是营养上,都优于国内其他海域的海带,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本地海带产区已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列入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区。

对本地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市场中的海带习以为常,却很少关注所在地海带的生长习性、产销市场情况、产业链的发展和变化等信息,而海带特产的背后蕴含着养殖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产业布局、工业化应用价值和前景等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引领学生开展“本地海带的产业化发展”调查实践活动项目前,教师适时设计这样的活动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投入实践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现象中探寻与地理相关的信息资源,获得判断地理信息的价值,激励学生深入了解本地海带的生产面积、产量变化趋势、经营管理水平、科技投入比、产品和产业附加值、产业经营模式、产业化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其将相关地理产业信息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融合,整合相关信息数据,逐渐增强生活中处处皆信息、信息取舍增价值的信息意识。

(三)拓展乡土地理实践,学用融合培育素养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还要注重拓展课外乡土地理实践,引领学生在真實鲜活的学用融合过程中主动探索乡土地理知识,深刻感知地理科学,领会地理知识对现实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不断培育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和素养。

拓展实施乡土地理实践,探索解决乡土地理实际问题是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例如,在开展“本地海带的产业化发展”拓展实践活动中,教师设计项目活动方案,指导各活动小组利用地理工具进行合作实践。项目活动方案共设置了四个合作探究任务,又分解成子任务,鼓励各小组组成学习共同体,开展查阅资料、整合素材、实地考察、调查访谈等丰富多彩的实践学习活动,从而达成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的目标。

1.合作探究任务:探索影响本地海带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

小组活动子任务:第一,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海带的生长习性,解释本地海带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第二,利用谷歌地球搜索本地区的县域范围和地貌特征。第三,合理设计考察方案和行动线路,实地考察本地海带的生长环境。第四,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应用手机百度地图,选择从学校到海带基地的最佳路线和交通工具;学会使用罗盘仪对海带基地进行方向定位;学会应用手机经纬相机软件对海带基地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进行三维定位;应用形色APP软件观察沿途的植被,记录植物名称和生长习性,分析植被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观察海带基地的土壤层次、颜色、质地等特征,并说明其形成原因;识别海带基地的地貌类型、地形部位;实地考察后,做好资料分析,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对海带生长的影响,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探索研究,学生锻炼了地理实践水平,有效提升了获取、分析和处理乡土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融合应用传统地理工具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定位、导航等数字化工具,促进了空间思维的构建;深入理解了乡土地理环境中气候、地貌、水源、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会了辩证地看待人类生产生活与区域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领会了因地制宜地发展乡土产业的必要性,有效培育了人地协调观。

2.合作探究任务:探索影响本地海带产业成长的社会经济因素。

小组活动子任务:第一,调查本地海带的销售途径和市场占比。第二,走访养殖户,了解海带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第三,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本地海带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第四,开展入户调查,或走访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村合作社负责人、生产能手等,深入了解本地在促进海带产业化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

通过调查和访谈实践,学生有效锻炼了与人交往的技能;学会了从丰富的社会经济信息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方法;形成了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激发起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

3.合作探究任务:探索本地海带养殖面积和总产量波动变化的原因。

小组活动子任务:第一,查阅相关资料,比较本县近年的交通卫星图像,分析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对海带产业发展的影响。第二,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探究本地养殖市场变化对海带产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探究实践,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应用卫星地图探索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过程的技能水平,发展了信息素养;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育了其社会交往的能力。

4.合作探究任务: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本地海带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小组活动子任务:第一,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本地海带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解决海带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可行性对策。第二,结合自己的乡土地理拓展实践心得体会,为家乡特色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撰写一篇小论文、调查报告或实践反思。第三,利用课堂时机开展互动交流,分享乡土地理实践学习感想。

通过拓展探究实践,学生积极立足乡土地理实际,探索促进本地海带产业发展的有益对策,进一步提升了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交流分享,展示小论文、调查报告、实践反思等成果,促使学生对本地海带产业化发展和特色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完整的认识。

四、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乡土地理教学在核心素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循序渐进地开展乡土地理拓展实践活动,学生踊跃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实践,灵活运用地理工具,亲历实地考察、社会调查、访谈查询等活动,深入探寻乡土地理事物和现象,探索解决乡土地理问题的策略,进而有效提升了地理实践力素养。

猜你喜欢
海带乡土素养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即兴
飞碟探索(2023年3期)2023-11-23 16:08:36
如果没有你
飞碟探索(2023年1期)2023-05-30 22:59:34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梦的解析
第一财经(2020年10期)2020-10-15 03:17:55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乡土中国
第一财经(2019年7期)2019-07-25 17: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