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带来了什么

2023-08-15 01:09:58全威帆
先锋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运会场馆遗产

全威帆

2023年7月28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隆重开幕,一场青春飞扬、激情四射的国际体育盛宴登场。赛场之上,各国运动员奋力拼搏、突破自我,留下一个个精彩瞬间。赛事之外,成都大运会给城市带来什么?本刊记者进行了采访。

创造可持续利用的物质财富和人文成果

提升赛事价值 放大城市价值

位于人民南路四段的四川省体育馆是成都的地标建筑之一,成都人熟悉这座彩蝶造型的体育馆,邹林的家就在附近,下班后,他常和朋友到这里打羽毛球。

为迎接成都大运会的到来,承接篮球项目比赛的四川省体育馆,进行了3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提升改造。改造后的场馆设施齐全,也更注重赛后的可持续利用和全民健身需求。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原副校(院)长邵昱认为,成功举办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不仅是要实现办赛的精彩和圆满,为世界各国大学生搭建一个公平竞争、实现自我价值和开展教育文化交流的平台,其更大的价值,还在于为主办城市和市民带来更多可以长期受益的大运会遗产。

而这一点,在成都大运会开始之前便早已规划。据了解,成都在申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时,就将赛事遗产工作与申办同步研究考虑,在提交的申办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成都将通过举办夏季大运会,为主办城市、大学体育、学术界等各方面创造更加丰厚、更为优秀、更可持续和更有影响的大运会遗产。成都大运会也成为自大运会创办以来,第一届提前全面规划管理赛事遗产的大运会。

根据国际大体联《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基本要求》,“举办具有像夏季大运会的规模和形象的活动不仅仅会带来短期挑战和留下深刻的回忆,它也是关于长期目标,以及在组委会不复存在后留给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地区的遗产。”

什么是大运会遗产?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遗产管理处处长秦学解释,大运会遗产是在大运会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中创造并可持续利用的物质财富和人文成果,大致可分为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

有形遗产,主要是新建和改造场馆、大运村、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公园、绿道等城市宜居环境,以及遗产博物馆、标识纪念物等城市档案和记忆,还包括城市交通、通信、餐饮、酒店、旅游等产业和新消费场景、特许商品和文化创意等业态,也被称为“硬遗产”。

无形遗产,则是指给国家和城市带来的国际形象、社会发展、文明风尚、教育影响、赛事规制、体育精神、专业知识,以及城市美誉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价值,也被称为“软遗产”。

“大运会遗产的创造过程,本质上是赛事价值的提升过程,也是举办城市价值的放大过程。”秦学表示,由于成都大运会遗产规划和实施的有序推进,显著放大了赛事、城市、产业、国际交流和惠民等价值,给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宜居环境和精神文明等带来显著提升和改善。成都大运会全过程所创造的遗产,必将彰显城市创新活力,展现城市人文精神,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对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丰富城市经济业态,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扩大城市国际交流,塑造城市品牌价值,惠及城市民生福祉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长远布局谋划

大运会高水平举办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双赢

“公共体育场馆是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成都大运会推动而建设一新的体育场馆,是成都大运会遗产中最为显性、特别厚重的体育遗产,折射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邵昱表示,这些场馆既满足成都大运会办赛需求,又作为多功能多用途的综合性体育设施,为赛后服务竞技体育,满足市民运动健身,再度举办高水平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以及融合文化、会展、商务和旅游等多业态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成都大运会用于比赛、训练的49处场馆中,13处场馆为新建,36处为改造提升。“新建场馆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吻合,改造场馆大多在高校,赛后交给高校用于体育教育,防止了赛后闲置浪费现象。”秦学表示,和四川省体育馆一样,这些场馆将让越来越多的成都市民乐享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

近年来,成都对这些赛事场馆“能赛尽赛、能开尽开”,仅在2022年,就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近8万小时、服务群众超过509万人次,举办各类赛事727项,推动全民健身在成都蔚然成风。

于2023年7月22日开村的成都大运村,是成都大运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成都大运村依托成都大学现有校区和建设发展规划,新建生活服务中心、医疗中心、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实训楼等单体建筑22栋,赛时为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提供24小时保障服务,可保障1.1万人入住生活。赛后,成都大运村也将作为大运会遗产,继续为成都大学師生提供服务。

邵昱表示,将成都大运村的建设与市属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相契合,是成都创造大运会遗产中的一个突出亮点。大运村作为大运会核心载体之一,是各国运动员、教练员比赛之余训练、生活的主要聚集区域,是各国代表团交往互动的重要场所。把处于成都主城区东部区域的成都大学作为大运村,体现了成都深化体教融合,支撑城市高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取向。

2020年,成都确定了东安湖体育公园、成都大运村、凤凰山体育公园、东西城市轴线、城市智慧中心等八项首批重点遗产项目,“我们将重点遗产项目作为成都大运会重点工作加以有效推进,提前研究所有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问题,确保场馆赛后利用的科学性、高效性和持续性,并且明晰产权,组建运营团队,探索场馆可持续运营方式,创新业态融合发展模式。”秦学表示,对确定为重点遗产项目的在建工程,建设阶段便按遗产规划管理要求对所具有的标识性功能及特点加以固化,为未来遗产管理创造必要条件。重点遗产项目管理部门则明确管理的内容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遗产项目长期、高效、可持续利用。

成都大运会将留下哪些方面的遗产?秦学表示,成都早在2019年10月就编制完成了《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遗产规划》,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筹办成都大运会,努力创造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教育与青年七个方面的丰厚遗产,长久惠及城市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大运会高水平举办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赛事流量正在转化为经济增量

2023年成都体育产业增速有望超15%

今年夏天,位于成都城北的凤凰山体育公园专业足球场内,每个主场比赛日,身穿红色球衣的主队和主队球迷形成一片红色的海洋,让凤凰山体育公园爆火出圈。

城东,东安湖体育公园环湖绿道上吸引了不少市民跑步锻炼,一湖碧水中倒映着“一场三馆”。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公园——结合城市综合开发,正打造成为集赛事、旅游观光、小型展览、全民健身及文化演艺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经济动能。

成都大运会,正用运动的活力激荡起赛事经济的热浪。

这股热浪还将持续。近年来,成都借势成功申办大运会,成功舉办2022年世乒赛,推进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运会等国际顶级赛事筹办工作,高质量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在成都大运会后,今年下半年,成都还将以大运会场馆为承载,举办世界体育舞蹈节、ATP250成都公开赛、国际网联世界巡回赛青少年年终总决赛等重大赛事活动,促进赛事遗产更好服务和支撑场馆后续利用。

成都市体育局体育产业处处长杨双江表示,成都大运会的举办,为成都锤炼出了一支有国际综合性大赛办赛能力的运营执行团队,打造了一批达到国际比赛标准的大型体育场馆,有助于发展竞赛表演业等产业,做好大运场馆可持续利用,提升大型场馆综合运营效能。

同时,成都利用重大赛事契机,策划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围绕以竞赛表演、户外运动和场馆服务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以智能装备和新兴装备为重点的体育制造业、以“体育+”“+体育”为特色的文体旅农商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引进一批链主企业、重大项目落户。

成都大运会前,成都发挥大运会带动效应,持续开展体育产业招商推介和市场开发,举办赛事宣传、品牌推广及产业推介发布活动50余场,累计签约赞助企业73家。吸引成都大运会赞助企业安恒、滴滴、科大讯飞等落户成都、投资发展,近三年累计签约重大体育产业项目115个,签约金额超870亿元。

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提升至578.6亿元,较2018年增长44.5%。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达1005亿元、增加值达385亿元,相比2018年分别增长59%、79%。

“成都大运会期间,除了带来直观的赛事转播和票务收入,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来自全球各地的上万国际友人来蓉比赛和参观,还将带动旅游、餐饮、交通、住宿等关联产业发展。成都大运会后,可持续利用的各方面大运会遗产也将持续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杨双江表示,在成都大运会经济效益的带动下,2023年成都体育产业增速有望超15%、产值有望超1150亿元。

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产生深远影响

持续造福人民群众 留下城市长远发展财富

成都大运会筹办能给市民带来哪些福祉?

“成都大运会的筹办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宜居环境、产业发展和市民文明等多方面带来显著改变和提升。”邵昱表示,一场世界综合性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将对成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他举例说,借助成都大运会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天府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东西城市轴线建设等重大项目得以加速推进和投入使用,实施成都大运村至主场馆直联道路、友谊路道路建设及环境提升工程、天府大道北延线、成龙简快速路、成洛简快速路、成都大学跨成洛大道天桥等重要项目建设,推动区域交通同城化发展,打造低碳交通和景观大道,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化水平。

其中,连接成都大运村和东安湖体育场的东西城市轴线,平时是串联龙泉北片区、中央绿心、东安湖片区的重要通道;驿都大道作为赛时观众前往观赛的重要通道,平时则承担着成都主城区和龙泉驿区人员通行的重要任务;成都大运会重要保障通道之一的成龙简快速路,自西向东横穿龙泉驿城区,串联龙泉驿区南北方向主要干道……

“不仅满足了成都大运会交通保障需求,也为赛后城市交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让市民在交通出行中切实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邵昱表示,借筹备成都大运会的历史机遇,成都不断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做靓城市形态,实现城市环境更美丽、城市面貌更整洁、城市管理更精致;加快推进智慧场馆向智慧城市拓展,推进赛事筹办与城市大脑智慧应用场景建设,持续提升赛事科技含量和城市智慧治理水平。

“与此同时,城市文明程度作为一个城市治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重要反映,是城市的根与魂,也是推动城市社会经济进步的不竭动力。”邵昱说,成都大运会结合赛事筹办、活动开展和城市宣传推荐,围绕高标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目标,弘扬大运精神,践行大运理念,传承巴蜀文明,倡导友善乐观、开放包容的天府文化。

例如,以开闭幕式、火炬传递、倒计时周年庆等主题活动为载体,推进“爱成都·迎大运”行动,增强“人人都是东道主”意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以天府绿道为纽带,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在体育参与中收获健康,让城市因运动而充满活力。

“成都大运会的举办将极大地带动成都的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国际交流层级,壮大城市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关注成都,了解成都,被成都所吸引。”邵昱说。

如何规划利用好成都大运会遗产?

秦学表示,成都将不断提升大运会遗产创造水平,形成大运会绿色低碳实践遗产、疫情下办赛遗产和大运精神遗产等更多赛事遗产;强化管理利用,包括重点遗产管理、遗产标识固化和场馆可持续利用等;放大综合效应,加大宣传,开放成都大运会博物馆,集中展示成都充满活力、现代时尚的城市形象和人文底蕴,为城市长远发展留下宝贵财富。

遗产并不是赛事之后才产生的,早期规划将为主办城市、主办国家/地区带来早期利益。在成都大运会结束后6个月内,成都将向国际大体联提供赛后报告,并向国际大体联转移涉及所有职能部门的知识文件。在成都大运会结束后至少10年内,收集遗产及影响数据,每年向国际大体联提交书面报告。“为此,我们编制了《成都大运会年度遗产报告》《成都时间》《成都大运会图文志》等官方出版物,同时,将成都大运会档案纳入赛事遗产保护利用范畴统一管理,并将作为城市记忆永久保存。”秦学说。

猜你喜欢
大运会场馆遗产
大运会上的纺织力量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 21:42:36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30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2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场馆风采
丝绸之路(2016年19期)2016-11-17 03:07:31
遗产之谜
遗产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15
深圳大运会火炬
体育师友(2011年4期)2011-03-20 15: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