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后权 贺刚 许前川
《成都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进成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数实融合”的系统效应,深入分析“数实融合”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契合度及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提出推动“数实融合”的工作建议。
成都“数实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都“数实融合”关键点和薄弱点在工业制造,工业增加值与经济总量能级有较大差距。成都作为国内新一线城市,目前刚迈入“2万亿俱乐部”,制造业与经济能级发展错位的现象较为突出。2021年成都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24.3%,在24座万亿城市中排第19位,低于同級别的城市。
成都“数实融合”的数字经济产业大而不强,头部企业对区域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突出。成都数字经济发展的规模较大,但数字技术与三次产业的融合水平有待提升,与国内发达地区江苏、山东、北京等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头部企业对区域、产业链融合引领作用不够突出,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强,服务业多样化与服务个性化不够突出。
“数实相加”居多,“数实相融”较少,尚未形成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产业链的深度赋能。虽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目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尚未真正相融。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仍然偏低,数字技术推动作用不显著。多数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尚停留在初级阶段,难以通过数字技术为主要手段挖掘企业的生产潜能,数字赋能核心生产环节的效应较弱。
数字技术对数字经济的支撑不够,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零部件长期受制于人。尽管部分互联网头部企业已落户成都,但其技术研发部门基本都不在成都;成都数字经济前10家独角兽企业成长路径是靠外部技术加资本赋能。因核心技术依赖外部,导致成都先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叠加、乘数效应不明显,产业的潜在高价值尚未充分发挥。
“数实融合”的标准不完善、要素支撑不足,发展环境还需持续优化。一是监管体系与标准规范不完善。现有部分法律法规不适应数字化发展新要求,产业数字化转型改变了传统商业逻辑和模式,形成跨地区、跨产业、跨主体的复杂的数字生态系统,现行监管体系的不适应性逐步显现。二是人才、资本等要素保障不够。高端人才吸引能力不足,数字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数字复合型人才匮乏;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支撑力度不够,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直接投资相对较小,基金的投资活跃度和投资企业质量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推动成都“数实融合”的实现路径
以工业制造和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深度推动数字化转型。一是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试点示范,促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强化标杆效应,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面向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三是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技术、资金和人才支持力度,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
提升“数实融合”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发挥产业驱动的网络协同效应。一是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依托数字技术重构成都农业生产要素,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二是推动工业流程再造。推动虚拟企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龙头企业工业产品协同设计,实现对工业生产全流程监测与优化,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工业供应链管理。三是大力营造数字服务应用场景。推动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推动“数实相融”,重点实现数字经济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产业链的深度赋能。一是制定和推广供应链、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标准。面向航空、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开展贯标试点,以标准引领企业导入供应链数字化工具和解决方案,提升供应链数字化管理能力。二是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面向电子、医疗、工程机械等重点产业,引导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运作的精准性和敏捷性。三是加快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引导大型制造企业采购销售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引导第三方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向网上交易、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服务延伸。
提高数字研发供给能力,构建数字技术创新生态。一是重点推进三类技术创新。包括实现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连接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互动的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承担基础计算功能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二是提高数字研发供给能力。重点依托既有的优势核心产业,突破航空发动机整机研发技术、燃气轮机压气机及涡轮基础技术、大数据智能分析的智慧城轨装备工程技术、核心电子元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三是推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迭代。
完善“数实融合”的监管体系与标准规范、强化创新机制环境保障。一是建立多层次分布式的数据交易平台。建立部门间高效联动机制,完善数据的立法和数据确权制度,从有利于“数实融合”的角度探索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分离,依托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等,推动数据跨部门、层级、区域的数据共享,持续强化融合发展推进合力。二是会同研究院所、行业组织协同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深入推动知识管理和知识技术快速传播,充分挖掘成都人力资源优势,加快“学习力—创新力—生产力—竞争力”的传导,采用公民义务授课数字技术方式率先对全市劳动者进行数字应用技能的普及和提升,着力培养“数字公民”。三是落实好财政支持政策,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数字“新基建”、“两化”深度融合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工作的财政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按规定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扶持。
(作者:匡后权,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贺刚,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许前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