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利
不同地区的人们患慢性心力衰竭的概率有所差异。临床医学数据表明,我国35~74岁的人群中大约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饮食等差异,北方地区患病率为1.4%,南方地区患病率为0.5%,北方高于南方;农村地区患病率为0.8%,城镇地区患病率为1.1%,城镇高于农村。随着年龄的增高,心力衰竭患病率也逐渐上升,老年患者约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治疗的70%。
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因有基础疾病以及其他诱发因素。其中,基础性疾病主要包括:
1.心肌细胞损害,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和缺氧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炎或心肌纤维化。
2.心脏压力负荷重,主要为高血压、心脏血液排出受阻,常见疾病为主动脉缩窄、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栓塞、流出道狭窄等。
3.心脏容量负荷重,主要为瓣膜关闭不完全,常见疾病为瓣膜退行性病变、主动脉窦瘤破裂、风湿性心脏病、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等。
4.人体高动力循环,常见疾病有严重慢性贫血、动静脉瘘、甲亢、维生素B缺乏等,再由心脏病导致心脏受损最后引起慢性心力衰竭。
5.前负荷不足,主要由于患者左心室不充盈,心脏排血量降低,患者出现循环淤血,常见的疾病为限制型心肌病、心脏压塞、二尖瓣狭窄等。
6.舒张功能障碍,导致舒张功能障碍的疾病有很多,且都在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中占有较大比例,常见的疾病有冠心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糖尿病、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等。
7.严重心律失常,也会导致慢性心力衰竭。
诱发慢性心力衰竭的因素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风湿热、泌尿道感染、妊娠和分娩、过度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输血输液过多过快、大量出血、贫血、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电解质紊乱等。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以及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首选的治疗手段,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症状选择适合患者个人的药物。如存在液体潴留需要应用利尿剂。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需要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非不耐受,否则要终身服用。伴有心绞痛或高血压时,需要服用钙拮抗剂,例如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
患者通过药物治疗3个月后仍存在心衰症状,需进行心脏同步化的手术治疗,术后尽量维持窦律,继续服用抗心衰药物。对于中度心衰、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减退患者,通过手术置入埋藏式心率转复除颤器,从而保证患者能够维持生命。对于重度心衰患者,可采取心臟移植的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因在于体虚,主要为心脾肾阳虚。当患者表现为心肺气虚需要补脾养心;心肾阳虚需要温阳利水;气阴两虚需要益气养阴;气虚血淤需要活血化淤、益气行气;痰饮阻肺需要温肺化痰、泻肺逐饮;热痰壅肺则需要清热化痰,宣肺行水。
另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一些辅助治疗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清淡饮食、少食多餐,保持情绪稳定,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