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丹
沙门氏菌病是由一种或多种沙门氏菌属的病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的总称,家禽对沙门氏菌的易感性强,而且不同种类、品种、年龄的家禽都可以感染,感染后常反复发病,不容易净化,对养禽业造成的损失很大。最常见的鸡沙门氏菌病有三种,分别为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为鸡白痢,由禽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为鸡伤寒,由带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为鸡副伤寒,三种类型的沙门氏菌病的发病症状有很大的差异[1],本文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详细地阐述了鸡沙门氏菌病的典型症状,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对种蛋的孵化率和雏鸡的成活率威胁很大,要高度重视。鸡场中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对2~3 周龄的雏鸡的威胁最大,其中15 日龄以内的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终生带菌。鸡白痢的发生没有季节性,常年都可以发生,也不受地域的限制。发病后耐过的鸡会终生带菌、排菌,成为鸡场的危险传染源。养鸡密度大、育雏室潮湿温度低、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成为鸡白痢的主要诱发因素。
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种蛋在孵化的过程中会出现死亡或者孵化出病雏、弱雏。雏鸡感染后一般在出壳后3~4天出现症状,7~10 天病雏数量逐渐增多,15~20 天达到高峰。最急性病例常常没有观察到症状就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1~7 天,病雏精神萎靡、嗜睡、采食量降低甚至停食。病鸡排出白色黏液状粪便,而且病雏的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造成绒毛粘连,会影响排便。20日龄以上的雏鸡感染后多为亚急性或慢性病状,生长缓慢,死亡率较低。成年鸡感染后,多为隐性,产蛋率和蛋的品质下降,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都降低。
雏鸡的肝脏肿大变脆、充血,有出血点。脾脏、肾脏也肿大、充血,肠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肠腔内充满干酪样的物质。雏鸡的卵黄吸收不好,里面有黄色稀薄的液体;育成鸡腹腔有积水,肝脏、脾脏肿大,心包变厚,心肌上有黄色的坏死灶;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母鸡的病变主要在卵巢和输卵管,卵泡为浓汤状或者水样,输卵管变细、变色。公鸡的睾丸萎缩,输精管内有黏稠的渗出物。
鸡伤寒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由禽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主要感染育成鸡和成年鸡。此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尤其种鸡带菌不仅可以通过种蛋将病菌传染给下一代,还可以通过水平传播给同代鸡。各个年龄段的雏鸡都可以感染发病,1~5月龄的鸡发病率高,尤其2~4月龄的鸡最容易感染,此病多为散发,遇到不良的环境也可以引起流行或暴发。
鸡伤寒典型的病状为发热、贫血、鸡冠苍白皱缩。急性感染的病鸡嗜睡、没有精神、翅膀下垂。病鸡喜喝水,排出的粪便为淡黄色或黄绿色。病鸡体温上升,鸡冠苍白。蛋鸡的产蛋率下降甚至停产。雏鸡感染后和鸡白痢的病状很相似,很难区别。
病死鸡的肝脾肿大、充血,肝脏的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胆囊充满胆汁而肿大。母鸡的卵巢、输卵管充血、出血、变色,有的会因为卵泡的破裂引起腹膜炎。公鸡的睾丸萎缩、变形,也有的病鸡出现关节肿大。
鸡副伤寒是由具有鞭毛能够运动的多种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鸡副伤寒是一种急性或者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对30日龄以内的雏鸡造成危害,可以引起雏鸡大批死亡。刚孵化出来的雏鸡对此病比较易感,一般在3~7日龄达到发病高峰,随着雏鸡的生长,易感性逐渐下降。30日龄以上就具有了较强的抵抗力,一般不会引起死亡,多为慢性型或者隐性感染。病鸡或者带菌鸡所产的粪便中带有大量的病菌,是主要的传染源。
种蛋如果在孵化前或者孵化过程中感染副伤寒沙门氏菌多表现为败血症,鸡胚或者孵化出来的雏鸡会迅速死亡。日龄较大的雏鸡的抵抗力增加,多为亚急性型。病鸡垂头闭眼,两翅下垂,喜饮水,排出的粪便为白色,体温升高,常常拥挤在一起或者挤在热源处。成年鸡多为隐性经过,没有明显的症状,可以引起产蛋率下降,孵化率和雏鸡的成活率降低。
感染鸡副伤寒以后的雏鸡,在10 日龄以内死亡的,常常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10日龄以上的,肝脏肿大而且表面有白色坏死灶。盲肠膨大,里面充满干酪样物质,肠黏膜充血、出血,有出血斑和坏死灶。处于产蛋期的蛋鸡病变主要在输卵管,输卵管黏膜增生、坏死。成年鸡呈慢性经过,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沙门氏菌主要的传播方式为经蛋垂直传播,因此做好种鸡群的净化工作非常重要。要根据养鸡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净化措施,经血清学监测查找鸡群中的阳性鸡并及时淘汰,建立无沙门氏菌感染的鸡群。血清学检测一般要每隔2~4周监测一次,至少连续两次监测全部为阴性才能表明鸡群已净化好[2]。
对于曾祖代鸡群净化,可以在产蛋率为10%左右、继代前进行两次检疫,检测方法可以采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法。首次普检在鸡群产蛋率达10%时进行,如果检出了阳性鸡,要在30天内进行第二次普检,直到没有阳性鸡检出为止。如果没有检出阳性鸡,以后按照5%~10%的比例进行抽检,母鸡每季度抽检一次。种公鸡一般要每月进行一次普检;第二次普检在继代前进行。每次检出的阳性鸡,要全部淘汰,并对所在鸡舍、所用笼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对于祖代鸡群和父母代鸡群进行净化,普检是在鸡群产蛋率为10%左右时进行,如果首次检疫不超标,则种母鸡按照5%~10%的比例每季度进行一次抽检,种公鸡每月进行一次普检。如果普检阳性率不达标,要每隔15~30天检测一次,直至达标为止。
鸡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要加强,尤其是产蛋箱和地面上的粪便要及时清除,防止污染水源和饲料。收集种蛋的过程中,要将不合格的粪蛋、裂纹蛋等及时剔除,并第一时间进行熏蒸消毒后,放在贮存室贮存或进入孵化室进行孵化。种蛋贮存时间不能太长,而且还要注意控制贮存室的温湿度条件。种蛋入孵前,要对孵化设备、孵化室进行彻底消毒,以免孵化过程中病菌进入种蛋,导致感染,降低孵化率。雏鸡、育成鸡、成年鸡的养殖生产过程中,要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不同日龄的鸡群不能混合饲养。要对鸡舍以及周围的环境定期进行消毒,消灭蚊蝇、老鼠,消灭中间传播媒介。
鸡群一旦出现感染,要及时将病鸡隔离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土霉素、氯霉素等,但是利用抗菌药进行治疗,很容易使沙门氏菌产生抗药性,治疗效果会越来越差,而且也会在畜产品中出现残留,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利用中草药、益生菌等防控沙门氏菌病受到关注,如用食醋浸泡大蒜,浸泡2 周后取药液用水稀释3~4 倍,每只鸡滴服1 毫升/次,每天3 次,连用3~5 天,也可以将药液拌料大群投喂,不仅可以防病,还可以提高食欲,促进鸡群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