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淇杯(甘肃省陇南市林业调查规划队,746000)
刘爱林(陇南市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张亚莉(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核桃研究所)
核桃为胡桃科核桃属落叶乔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坚果营养丰富,被誉为21世纪超级食品。陇南地区是我国核桃最佳栽培区与主产区之一,因其所产核桃坚果口感香脆,成县、康县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被评为“中国核桃之乡”。近年来,在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指导下,陇南地区核桃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绩,但是害虫依然是限制陇南地区核桃产业高质量、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对陇南地区核桃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习性特征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陇南地区核桃主要害虫精准防治提供参考。
核桃扁叶甲又称金花虫,取食后的叶片呈网状或缺刻,严重时可将全部叶片吃光,仅剩叶脉,导致树体死亡。
(1)形态特征。蛹体长约7毫米,黑色,胸部具有灰白色纹,背部中央灰褐色;幼虫体长约9毫米,初龄黑色,老龄淡灰色,头部暗褐色,胸部淡红色,腹末有伪足状突起;成虫体长5~8毫米,宽约5毫米;头蓝黑色,腹部暗棕色,触角细长、11节,鞘翅刻点粗密,各足节为伪4节,实际5节。
(2)习性特征。在陇南地区1年发生2代,成虫在落叶、树缝等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活动,5月初产卵,5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老熟幼虫化蛹,6月中旬为新1代成虫羽化盛期,主要在早晚取食活动,10月中旬开始越冬。
(3)防治措施。冬季通过人工刮除树干基部老树皮,达到消灭虫卵的目的;在发病期喷施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8000倍液。
银杏大蚕蛾为害后,叶片呈缺刻状。
(1)形态特征。卵长约2.2毫米,椭圆形,灰褐色,具有斑点;茧长50~55毫米,银白色,光滑无毛,革质;蛹长30~60毫米,污黄至深褐色;幼虫体长110~120毫米,黄色或灰白色,背部具有白色毛束,老熟幼虫背部具有毛带。
(2)习性特征。在陇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5月初开始孵化,5—6月为幼虫为害期(傍晚取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树叶上结茧化蛹,8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后4~12小时内交配、产卵,卵为十至百粒。
(3)防治措施。冬季可以采用人工摘除卵块,也可以利用天敌赤眼蜂、黑卵蜂、螳螂、蚂蚁等进行生物防治;或使用90%敌百虫晶体1500~2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2000~2500倍液、2.5%鱼藤精乳油8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黑带二尾舟蛾主要分布在陇南市文县、康县。
(1)形态特征。卵长1.5~2.0毫米,红褐色,半球形;幼虫体长50~60毫米,初孵紫黑色,蜕皮后变为青绿色,头部黑色,前胸部两侧各有1个角状突起,后胸背突起呈楔形,腹部具有菱形斑纹,臀部退化为1对尾突,其上具有突刺,内有1对能够伸缩的尾须,受到惊吓时会突然伸出。
(2)习性特征。在陇南市文县、康县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时间多集中在17~21小时)、交尾(羽化后4~6小时开始)、产卵(交尾后1~2天开始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新1代幼虫出现,7月上旬新1代幼虫结茧(粗糙多缝的树干基部结茧)化蛹,蛹期10~15天,7月下旬第2代幼虫出现,8月下旬至9月末结茧化蛹开始越冬。
(3)防治措施。选择在5月中旬及整个7月采用物理防治方法进行灯光诱杀;或利用杜鹃、白头翁、黄鹂等益鸟进行防治;也可以采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3000倍液或25%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核桃举肢蛾又称核桃黑(幼虫蛀入核桃果内,纵横取食为害使被食核桃果皮发黑,最终干缩而脱落),在陇南地区均有分布,土壤湿度大、杂草丛生、阴湿的地方为高发地区。
(1)形态特征。卵椭圆形,长0.3~0.4毫米,初产乳白色,孵化时红褐色;初孵幼虫体长1.5毫米,乳白色、头部黄褐色,成熟幼虫体长7.5~9.0毫米、暗褐色,臀部淡黄色,背面稍带粉红色,腹足趾沟之间具有序环。成虫体长5~8毫米、翅展12~14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复眼红色,触角丝状、淡褐色,下唇须发达,银白色,腹部背面具有黑白相间的鳞毛,腹面白色,足白色,后足长,胫节和跗节具有环状的刚毛。
(2)习性特征。在陇南地区1年发生1代,成熟的幼虫在树冠下1~2厘米的土壤、石块下或树干基部粗糙的裂缝内结茧越冬,翌年6月至7月下旬化蛹(蛹期7天),成虫具有昼伏夜出的特点,其卵多产于两果相接的缝隙中,受害核桃果实落果现象始于7月中旬,8月上旬为盛。
(3)防治措施。首先,摘除病果集中处理;然后,在入冬前或开春后,对树冠下土壤撒50%辛硫磷颗粒剂(每亩5.0~7.5千克)或4%敌马粉剂(每株0.40~0.75千克)进行杀虫。在核桃树果实生长期,选择50%杀螟硫磷乳油300~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桃蛀螟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的文县、康县、武都区,多雨年份发病比较严重。
(1)形态特征。卵椭圆形,长0.6毫米、宽0.4毫米,初卵为乳白色,随后变为橘黄、红褐色;幼虫体长22毫米,体色多变,腹面多为淡绿色,头暗褐色,臀板灰褐色,背面毛片较大,气门椭圆形,腹足趾沟不规则;成虫体长12毫米,翅展22~25毫米,黄至橙黄色,翅表面具有褐色斑点豹纹,前翅25~28个,后翅15~16个;蛹长13毫米,初为淡绿色,随后变为褐色,臀棘细长,末端具有曲刺6根;茧椭圆形,灰白色。
(2)习性特征。在陇南市文县、康县、武都区1年发生2~3代,成熟的幼虫在落果中越冬,翌年4月初化蛹,4月下旬进入化蛹盛期,4月底至5月下旬羽化,越冬成虫将卵产于核桃果实上(卵期8天)。第1代幼虫化蛹在6月中下旬,成虫在6月下旬出现,7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同时第2代卵盛期跟随出现(卵期4.5天),7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8月上、中旬为第2代羽化盛期,8月下旬进入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8月底成虫出现,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进入第3代幼虫危害期,10月中下旬第3代幼虫进入越冬状态。
(3)防治措施。可采用天敌黄眶离缘姬蜂、广大腿小蜂或青虫菌液100~200倍液进行生物防治,也可以选择50%杀螟松乳剂800~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6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核桃果象甲又称核桃长足象甲。
(1)形态特征。卵椭圆形,长1.2~1.4毫米、宽0.8~1.0毫米,表面光滑、半透明,初产为黄白色,孵化前为红褐色;幼虫蠕虫状、体弯曲、淡黄色,成熟幼虫体长14~16毫米;成虫体长9.0~11.5毫米,墨黑色、有光泽,触角膝状、共11节,复眼黑色近圆形,前胸圆锥形,鞘翅具有10条刻点沟散布方刻点,肩角突出近方形。
(2)习性特征。在陇南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向阳的杂草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环境温度在10℃左右开始活动、交尾产卵(产卵期30~50天,卵期6~8天),幼虫期50天左右,蛹期10~12天,8月羽化为成虫(成虫行动缓慢,飞行能力差,具有假死特点),待成虫产卵后,于9—10月落地死亡。
(3)防治措施。在成虫出蛰盛期到幼虫孵化盛期,可采用50%丙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甲荼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联苯菊酯乳油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蛀干性害虫为云斑天牛,又称白条天牛、核桃大天牛,幼虫在皮层及木质部钻孔,从蛀孔排出的木屑与粪便容易引起受害树枯死,为核桃毁灭性害虫之一。
(1)形态特征。卵长8~9毫米,椭圆形,淡土黄色;幼虫体长71~87毫米,乳白至黄白色,前胸背板橙黄色,胸及腹部1~7节背面和腹面分别有“口”形骨化区;成虫体长57~97毫米、宽17~22毫米,体灰黑色,前胸背板有2个肾形白斑,似云片状,体两侧从复眼后方至最后1节有1条白带,寿命1个月左右,最长达3个月。
(2)习性特征。在陇南地区2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蛀道里越冬,翌年5月下旬成虫羽化,在当年生核桃枝条嫩皮上取食,取食时间一般为30~40天,然后开始交配、产卵,卵多产于距离地面2米范围内的树干或斜枝下面(咬食后成长形或椭圆形刻槽)。越冬时蛀一休眠室越冬,第2年4月继续活动,8—9月成熟的幼虫在虫道顶端作一蛹室化蛹,蛹期20~30天,羽化成虫后越冬,第3年核桃树发枝后从树干钻一虫洞钻出活动。
(3)防治措施。幼虫为害期,根据粪屑位置确定幼虫位置,用刀将树皮割开,挖出幼虫,或向虫孔内注射50%敌敌畏乳油100倍液,用泥巴封口;或者利用云斑天牛的天敌啄木鸟、长尾姬蜂等进行生物防治;也可以在成虫羽化取食期间用45%毒死蜱乳油1200~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对树冠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