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

2023-08-15 19:23邵路垠
关键词:群众性剧目戏曲

邵路垠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纽约)

二人台,又称二人班、打玩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连结不同地域、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包含多种音乐舞台艺术的综合性民间戏曲剧种,目前活跃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山西、陕西及河北诸省。二人台的名称来自其传统的表演形式——两位演员(通常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的戏曲角色在舞台上进行独唱、对唱、舞蹈和身段的表演。因其趣味多变的表演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剧目题材,二人台在创造之初就深受民间观众的喜爱,并且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一直被传播、流传、发展至今,是我国北方地区民族民间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二人台戏曲艺术的保存与发展,先后组织了多次音乐保护项目与传承发展活动。二人台2006 年被国务院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多家相关的研究、教学与表演单位如河曲县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心、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有限公司、康保县文化馆、陕西省府谷县文化馆等单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这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与政府行为,为二人台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有着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推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思潮的变迁,对于二人台的保护与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对任何传统民间文化(包括戏曲与音乐)的发展与保护,不应该将其放在博物馆中制成“标本”,而应该使其在社会中、在民间茁壮成长,不断创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 年9 月25 日。那么二人台的创作型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如何走,如何让这一民间曲艺艺术“活”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也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二人台戏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个优秀的戏曲作品之所以能广泛流传、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因其唱腔之优美、表演之精湛、情节之曲折、桥段之巧妙,往往因其包含的文化与精神内核。就如世人也许不记得《哈姆雷特》每一幕的具体内容,但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总是令人振聋发聩。也许很少人有听过贝多芬交响乐的全部乐章,但“扼住命运的咽喉”与那经典的命运交响曲的主题却在世界各地不断响起。这就是文艺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升华了作品,也赋予了作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那么,在我们探索二人台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之前,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二人台的文化与精神内核是什么?二人台作为一个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地方传统戏曲,其文化与精神内核可以概括于两点,即群众性与融合性。

(一)二人台戏曲的群众性

二人台是群众的艺术,其根植于民间艺术文化,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源自于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的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的民歌创作,是他们在闲暇之余自我娱乐、抒发情感的表演形式。①魏琳琳:《“西口文化”与二人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3 期。二人台的群众性体现在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自起源之时,二人台以口耳相传的创作、教授方式广泛传唱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山西、河北西北部以及陕西北部等黄河流域省份。在流传过程中,二人台传统被人民群众进行集体性的创作、加工、提炼、改编,其曲目和表演形式被民间艺术工作者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随着传唱时间的累积而日臻完美。

二人台是一种民间戏曲体裁,它的演出形式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艺术成就和审美追求。作为综合性的艺术体裁,二人台的剧本创作和音乐表演涵盖了民歌、说唱、歌舞、杂技、器乐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二人台多样性的艺术表演方式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人民集体的审美需求。二人台的题材通常扎根于群众,取材于乡村生活的常见话题。例如,二人台经典剧目《走西口》就以小见大,以新婚夫妇为了生计不得不走西口的故事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型人口迁徙活动。在该剧目的表演中,演员们通常运用生活中的常用小道具,如手绢和剪纸,来表现乡村生活的剧情环境。此外,演员们还借助地方特色唱词和唱腔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戏剧张力,使得音乐更加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

二人台的群众性还体现在演出的观赏性和互动性。在以舞台表演见长的二人台剧目中,如《挂红灯》和《打金钱》,说唱、舞蹈和杂技等表演技巧增添了这些剧目的观赏性,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时间、空间屏障。同时,二人台的伴奏乐器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族器乐编制。在所有二人台剧目中,传统民族乐器如笛子、杨琴、四胡、鼓、锣镲等乐器都用来伴奏出场音乐、过场音乐以及人声唱腔的部分。

(二)二人台的融合性

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蒙族和汉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民族迁徙为黄河流域居民的交易、交往和通婚造成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多民族之间习俗、文化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因此,二人台在音乐风格和创作形式上表现出多民族的音乐文化共性特征。作为一个起源并流传于多民族聚居地域的民间戏曲,二人台的创作融合了蒙族和汉族的音乐、文学、民俗以及服饰的特点,在剧目题材、音乐风格和演出服饰方面都表现出民族融合的文化与精神内核。

其一,二人台的融合性体现在恰当运用蒙古族和汉族音乐文化元素,并且将两者融合在不同题材的传统曲目中。二人台曲目中经常使用一种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语言习惯的歌词形式—“风搅雪”,即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先后演唱同一段音乐旋律。例如,在二人台曲目《海莲花》中,男声用蒙语演唱第一段歌词,女声则用汉语演唱第二段歌词。两段歌词及其旋律均一致,都讲述了恋爱中的男女对于对方的思念和爱慕。“风搅雪”的演唱形式有助于不同中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联系,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二,二人台民间音乐家们将蒙古族民歌旋律融合在二人台传统曲目中。在二人台曲目《八音杭盖》中,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曲目名称上(八音杭盖为蒙语,意为“郁郁葱葱的山林”),并且体现在旋律及调性上。内蒙古长调音乐以其悠长的旋律线、宽广的音域以及自由的节奏闻名。在该曲目中,旋律上使用了很多大跳的音程,并且在调式的选择上和乐句的结构上具有浓郁的蒙族音乐特征。

其三,二人台民间音乐家们将蒙古族乐器融合于传统二人台乐器编制中。其中,四胡是一种四弦的蒙古族拉弦乐器,蒙语中称为呼兀尔。四胡在元朝时期就被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其音色悠扬动听,音量较大。在很多二人台曲目中,如《金珠瑞玛》和《八音杭盖》,四胡都作为主要乐器之一,与其他中国传统乐器进行合奏。在少部分二人台曲目中,四胡还可以作为独奏乐器来负责开场、过场等部分。

二、二人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二人台戏曲艺术经历了二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累积了数不清的优秀剧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人台的经典剧目通常取材于民间故事、日常生活以及历史文学人物。传统剧目如《下山》《红云》《叹十声》等取材于民族故事,大都以故事来讲述、教导人们分辨善恶忠奸。很多二人台的经典剧目都是关于民间爱情故事或者家庭事务的题材,反映乡村生活的情趣与审美追求。传统剧目如《打樱桃》《五哥放羊》《对花》《撑船》等表现了群众的淳朴的爱情生活。二人台的经典剧目中还包含一部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如《下山》和《三国题》:《下山》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三国题》讲述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了繁荣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多次组织过二人台戏曲艺术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演出活动和研究工作,这些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曲目的整理和剧本的演出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其不再局限于地方性的小剧种舞台,从而转向全国性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舞台。

学术界也重视二人台的研究,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学术论文和研究课题。关于二人台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于二人台艺术本体的研究,对二人台剧团的研究,以及对二人台教育传承的研究。其中,学者们对于当代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的议题较为关注,很多田野考察研究都调研了二人台艺术剧院和二人台艺术学校的演出和教学现状,并且给予一些宝贵的发展建议。对二人台艺术剧院的田野考察课题涉及对特定区域内二人台的发展现状的探讨。《呼和浩特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现状调研》一文对呼和浩特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考察。①段之琛:《呼和浩特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现状调研》,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年。《内蒙古西部“二人台”民间传习现状—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为例》一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的民间戏班和二人台剧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规划和建议。②刘玉欣:《内蒙古西部“二人台”民间传习现状—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为例》,《戏剧之家》2023 年第3 期。其他相关研究都以某个地区的二人台演出团体作为调研对象,对其进行表演分析和研究展望。此外,二人台艺术学校的田野考察的相关研究剖析了二人台在城市教育背景下的传承及发展现状。《呼和浩特地区二人台艺术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以三所内蒙古自治区二人台艺术学校为切入点,剖析了二人台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发展前景。③周瑞仙:《呼和浩特地区二人台艺术现状调查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年。《探究二人台民间戏曲中的蒙汉文化合流》一文以内蒙古西路二人学校作为田野考察范式,重点对西路二人台的教育教学和传承人培养给予分析研究。④Shao, Luyin.:《A Study of Acculturation in Chinese-Mongolian Er’RenTai Folk Opera》《探究二人台民间戏曲里的蒙汉文化合流》, University of Kentucky(肯塔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年。

三、基于二人台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探索

近年来,二人台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进程的加剧,现代的多样的娱乐方式对于二人台等传统民间戏曲的生存空间造成了严重的挤压。国内观众的注意力容易被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短视频的娱乐方式分流,如二人台这样的传统民间戏曲较难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虽然二人台戏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传统戏曲的演出市场的萎缩影响了从业人员的收入与舞台设备的更新,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创新创作活力与青年人才梯队的培养。由于二人台戏曲艺术其的“群众性”与“融合性”,扎根群众、融合传统与当代文化、并且兼顾多种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的探索刻不容缓。

二人台的“双创”工作应植根于其文化与精神内核,即群众性与融合性。一方面要强调二人台的群众性,即扎根群众,符合国情,贴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①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12 月15 日。另一方面要强调二人台的融合性,这不仅根植于二人台所代表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基因”,并且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艺术技术的和谐共生形式。正确地运用艺术技术手段可以创造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出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近年,很多学者为二人台的“双创”工作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本文在其基础上,结合作曲技术理论等相关音乐知识,将二人台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归纳于大致两个方面,即创作内容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路径上的创新性发展。

(一)创作内容的创造性转化

一个戏曲作品与观众见面往往要经过创作、排练(录制)、演出/播出等环节。其中创作是一切的开始,内容是一切的核心。二人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首先要进行改变的就是创作内容,在转化与发展的过程中植根于“群众性”与“融合性”推陈出新。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戏”的创作与“曲”的创作两部分内容:“戏”就是指二人台戏曲的剧本、唱词的创作,“曲”则是指音乐部分的创作。

1.“戏”的创作要体现“群众性”

传统的二人台作品虽然内容情节丰富多样,表演形式不拘一格,但大多数传统剧目形成的时间较早,很多原本诞生于人民群众生活日常的剧目现在看来已经脱离了大众日常的生活范畴,即缺失了“群众性”。如二人台的一些经典曲目如《走西口》、《打金钱》、《探病》等反映的是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再如《打樱桃》、《五哥放羊》、《牧牛》反映的是较早年代乡村的爱情故事。这些曲目艺术价值较高,作品成熟,作为经典曲目值得保护与研究。但作为演艺市场上的商业演出曲目存在与现实的脱节,体现在主题距离现代生活较远以及唱词内容与日常用语较为疏离。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二人台演出的接受度下降,造成了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看不懂、不爱看”的情况。所以在二人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索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植根于“群众性”的剧本与唱词内容上的创作,注重作品内容的时效性,体现作品内容的生活性,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常见场景,融合当代社会的语言习惯与二人台传统的表演形式。

以传统艺术形式为载体,在内容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发展传统戏曲生命力的一个较为常见的手段。最为典型的样例就是京剧。京剧形成于清朝中期,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剧种的精华,有“国剧”之称。与二人台不同的是,在时代的变迁下京剧剧目仍然紧跟时代进行了剧目的创新发展,创作了一系列现代创新性作品,如《母亲》、《风华正茂》、《冰道》等。这些剧目在“群众性”与“融合性”上双丰收,是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极佳蓝本。抛开过往时代的纷纷扰扰,需要承认的是这些作品尽管不再是传统的京剧剧目剧本,但在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水准。

目前来看,二人台的“戏”这一部分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作品,如2013 年内蒙古托克托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新编二人台历史剧《君子津》等。与传统剧目相比,这些新编二人台剧目在剧本、音乐、唱腔、舞台表演等领域都有了新的突破。但是剧目数量较少,又多以历史经典为题材,在“群众性”上有一定的缺失。

2.“曲”的发展要抓住“融合性”

戏曲音乐在戏曲演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很多民间戏曲艺术中的音乐都得到了一定的凝练与再创作,包括对传统曲目中的乐曲选段的改编,在电影音乐中加入戏曲音乐,以及创新性地混搭流行音乐中与传统戏曲唱腔。

传统戏曲的选段经常被运用于除严肃音乐以外的流行音乐文化中。在电影配乐中,京剧戏曲音乐的出现多如牛毛,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这部作品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等多项大奖,是京剧与电影融合的经典样例。在流行音乐中插入京剧戏曲音乐元素也较为多见。如由胡力作词及作曲,李玉刚演唱的流行歌曲《新贵妃醉酒》以其独特的京剧戏曲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创作方式,获得了2011 年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内地金曲奖。

在二人台音乐作品的创作上,已然有艺术家将之付诸行动,贯彻“融合性”的精神内核,将不同的音乐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比利时华裔作曲家张豪夫创作的严肃音乐作品,长笛与钢琴二重奏《二人台》,以其创新性地融合了二人台的表演形式与现代音乐语言技法,展现了作曲家对祖国的留恋。相较于严肃音乐,在电影配乐与流行音乐领域鲜有佳作问世。因此,二人台戏曲中的“曲”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在其“融合性”精神内核的指引下,广泛吸纳不同风格与形式,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二)传播形式的创新性发展

除了在创作内容上的推陈出新,二人台也需要在传播形式上进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爆发更强的生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竞争、多样化的社会,二人台的戏曲艺术创作需要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保持其本身的精神内核—“群众性”,传播方式“融合性”。基于这样的理念,二人台的传播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依托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性”传播形式与依托新兴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群众性”传播形式。

1.依托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性”传播形式

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年来,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尽管过去三年曾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但今年年初“三亚一房难求”、“堵车三小时,前进一百米”等新闻还是显示出国内旅游产业复苏的强劲势头。

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往往是旅游项目中较为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之一。地方戏曲、音乐依托文旅产业进行传播的成功案例更是数不胜数。从新西兰或者苏格兰回来的游客往往会对毛利战舞和苏格兰风笛音乐津津乐道,而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山歌也因文化旅游被许多游客所了解喜爱。

二人台作为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完全可以依托地方旅游业进行传播推广。其一,二人台戏曲可以在旅游区的剧场演出;其二,在二人台文化景区内可以播放二人台特色曲目;其三,在旅游项目中加入身着二人台戏服与道具的纪念照拍摄等。借助地方文旅产业所带来的传播优势,二人台可以打造地方戏曲文化品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2.依托新兴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群众性”传播形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形式与娱乐形式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微博、贴吧、微信等逐渐成了人们交流与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抖音、快手、B 站大有抢占电视台视频内容头把交椅的趋势。在这些平台上分发内容往往可以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讨论,是当今社会最具“群众性”内容传播形式。

新兴互联网社交媒体发展数年来,已经有大量的传统曲艺艺术家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推广。如黄梅戏艺术家吴琼、越剧艺术家陈飞、川剧艺术家沈铁梅等。①王旭:《戏曲艺术在抖音平台的传播与影响》,《四川戏剧》2019 年第7 期。这些艺术家的努力使得大量的传统艺术为观众了解,进而重获艺术的活力。

二人台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其“群众性”的精神内核,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形势下,二人台的传播壮大更不应该缺失新兴互联网社交媒体这一极具“群众性”的传播路径。无论是二人台的老艺术家,还是新兴的二人台表演者与推广者,都应该仔细研究其他地方戏剧在新兴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取得成功的案例,努力推广、传播、发扬二人台戏曲文化,使这一北方地区的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展现新的活力,得到更好的传扬与发展。

猜你喜欢
群众性剧目戏曲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舞台剧目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