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历史思维能力追求与实践遵循

2023-08-15 19:23王红霞印珂萌
关键词:思维能力历史时代

王红霞,印珂萌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历史思维能力是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①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年,第51 页。。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历史经验”、“历史任务”、“历史耐心”、“历史自觉”、“历史进程”、“历史基础”、“历史大势”、“历史之变”等词,指出要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为全局性谋划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一论述从过程论的视角要求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中汲取营养,运用历史思维科学回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战略支撑、力量来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融合,是唯物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深入探讨新时代党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生成背景,阐释其内蕴的哲学机理及逻辑,对于坚定历史自信、赢得历史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党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生成背景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544 页。从内容上看,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客观发展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亦是如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十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既是科学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根本遵循,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反映。

(一)文化基因:中国传统史学的内在特质

史学是文明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史学没有中断,文明就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中华民族重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中国古代的史学自觉意识,早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就出现了。《尚书·召诰》中告诫周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明确提醒周人,要注意殷代灭亡的教训。晋代葛洪的“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司马迁的“述往事,思来者”、顾炎武的“夫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等论述,也都涉及历史、现实、未来三者的关系。历史是既往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从朝代兴替、历史盛衰的角度运用历史思维,蕴含着对历史的敬意,包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

传统史学饱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自身所处历史环境的观察、思考和叙述。新时代增强历史思维能力,是对传统殷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司马迁曾明确指出“以史为鉴”的目的,他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①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2016 年,第137 页 。意思是说,生活在当今社会,之所以记述古代的道理,为的是以历史为镜子对照自己,不是要以今法古。治世者可以历史经验作为借鉴,但不宜简单地照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但不可以古今混淆。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现在,以更好地认识未来,历史思维已经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中,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内在特质。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它依然富有生命力,依然是我们获得智慧的重要源泉。

(二)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1886 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了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他说到:“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250 页。这段论述告诉我们,虽然不同事物在内涵、特点、生存的周期等会有差别,但归根结底,都是无数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一方面,每一事物的存在本身都是特定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每一事物都有它的生成和灭亡,而生成和灭亡则意味着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过程,是这个更大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或一个部分。一个过程在发展,另一个过程又在酝酿,一个过程结束了,另一个新的过程又接着开始,无数的过程或前后相继,或相互交织,或此起彼伏,或推陈出新。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克思主义将历史进程看作人们的实践,是我们在新时代运用历史思维的根本遵循。只有“从活的历史研究中掌握活的马克思主义”③刘奔:《从“活的历史”研究中掌握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1992 年第6 期,第3 页。,才能展现马克思主义把握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形势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过程论思想,从根本上界定了世间一切事物的历史方位,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即“历史思维”。当代世界仍然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研究和坚持马克思关于历史进程思想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批判各种社会思潮、澄清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误解的理论依据。只有结合实践的发展,结合自然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社会思潮的传播及影响状况,从革命形势和各方政治力量的对比中阐释马克思主义,历史思维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的基本要求

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139 页。自1921 年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善于从整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把握国情,研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她既没有完全延续传统的历史思维,也不是照搬西方的历史思维,而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维指引下,组织领导人民群众以革命的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这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篇章。

历史思维能力是中国共产党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如何有效阐释其优越性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新时代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是有力证明,但更为深刻、更具说服力的,还是以历史进程为基础的过程性视角。与发达资本主义在结果层面的横向比较固然重要,但历史进程层面的纵向比较,才是科学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在世界历史进程的视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起点低,但方向选择正确、道路切合实际、治理更为有效、发展更具活力。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从低的起点上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更公平的发展上,体现在效率与公平切实统一的建设进程中,体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更有效推进上。概括来说,即体现在以更短的历史进程,用更少的代价,以更合乎人性的方式,以人民满意的评价,在尽可能多的领域或方面取得甚至超过发达资本主义用更长的时间方能取得的成就上。

科学运用历史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历史主动的必要条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19 页。这一视角,不是抽象地从理论逻辑上论证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不是静态地以现实数据表明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成效,而是运用历史思维,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和中华民族史的梳理,从历史进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合法性、科学性,能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不是先天就毫无疑问、在各个领域确定无疑的,而是在不断的建设、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的。

二、新时代党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内涵诠释

新时代党的历史思维能力,概括而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时序思维能力、历史证据辨析能力、历史反思能力。这三个范畴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能力体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历史思维,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方向。

(一)时序思维能力

历史是活的、生动不已的,是在时间线上展开的,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开展的,历史、现实、未来并没有一条截然划开的鸿沟。时序思维强调通过历史进程,实事求是地揭示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以纵向时间线作为行动向导。时序思维能力根植于历史学,是建立在对历史内容的掌握基础之上的。历史内容是人类的过去活动,由不同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串联而成,外在表现为历史情节。时序思维能力将明确不同历史情节的发生顺序作为基本条件,但又不能是历史情节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梳理历史情节顺序的基础上,既要坚持本体论思维,追溯历史源头,搞清楚“从哪里来”,又要坚持过程性思維,科学预见历史大势,搞清楚“要到哪里去”。

当中国共产党运用时序思维去思考问题时,便掌握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纵深维度。只有明确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才能保持坚定不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427 页。这要求我们在明确过去、现在和未来差异性的同时,也要注重三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因为,历史情节的时间顺序是客观的,时序思维能力要在尊重客观时序的基础上,坚持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颠倒社会发展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将不同发展阶段完全等同或割裂开来;不能简单地用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背景去理解过去,但也不能割裂三者之间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是“从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4 页,第20 页。。时序思维能力不但要求我们了解“两步走”的内容,而且要理解“两步走”的辩证关系。只有明确“两步走”的划分标准与先后顺序,才能认识到这一战略反映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延续性和变迁性。只有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悠长深厚的世界文明演进中、置于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置于摆脱屈辱、探寻光明的近代史中进行思考,才能从重温信仰、把握大势、坚定宗旨、应对挑战、传承精神、增强团结等多方面去追根溯源、综合比较,才能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与意义。

(二)历史证据辨析能力

历史证据辨析能力是指从历史中寻找证据理解社会变化发展的能力。历史证据辨析能力体现在论证的各个环节,从史料的真实性、到论证的合理性,再到结论的全面性,都一以贯之。求真是历史证据辨析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西方大国对中国的遏制与挑战不断升级,社会思潮中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制度竞争、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之争愈演愈烈,不查证史料、不审慎思考的观点越来越多。人们往往只愿意相信最早看到的观点或材料,对其它观点和论证不以为然。尤其是遇到互为冲突的观点或材料时,更是怀疑,甚至偏执地不愿意改正。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具有武断性、偏激性、顺从性,对个人与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历史证据辨析能力讲究科学论证,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证据,以审慎、宽容、全面的态度对证据进行鉴别,“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只可说七分话,不可说八分话,更不可说十分话”②胡适:《胡适书信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年,第337 页。。科学的论证需要考虑时间、源头、人物、传播等多种因素,不能对史料贸然作出判断,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去比较、斟酌、研判,不仅要明确认识到科学证据是支撑结论的基础,而且还要明确结论的得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思维历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行径危害深重,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片刻未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丝毫未停,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背景和大环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各种风险,鲜明指出:“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4 页,第20 页。如何回答时代课题,有力驳斥错误观点,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运用历史证据辨析能力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是一个事半功倍、行之有效的方式。历史证据辨析能力的运用,证据要确凿简明、真实可靠,这样才能以理服人,不空泛浮华,让群众能抓住要领。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提升历史证据辨析能力,才能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方针与政策。

(三)历史反思能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反思能力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评价、历史规律、历史结论等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形成科学认知的能力,即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能力。这是因为,历史不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集合,还具有批判和教育功能,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目的就是“致用”,是提升人们的历史反思能力。

只有通过对历史问题的不断反思,才能从中汲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智慧和勇气,才能科学思考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处境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12 月27 日。只有反思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屈辱,才能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明确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的必由之路。回顾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具有转折意义的过往,是为了从中汲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发展的智慧和勇气。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理解和发挥历史反思能力的作用,立足现实,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顺势制策、勇敢作为,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纵深发展。

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无论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与归纳、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析,还是对未来社会的展望,都应回归到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中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但却极其成功的现代化之路,不仅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自身现代化的诸多问题与挑战,而且也取得了与发达资本主义相比毫不逊色的成就。中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国走的是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正在超越西方。事实也在不断证明,虽然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性,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谋求现代化的征程中存在着共性的一面,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处历史方位、组织方式、领导核心和主导思想各有不同,发展的具体形式和具体道路也必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办法。

三、新时代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遵循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历史思维的指引。运用历史思维能力,需要从新时代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出发,在共产主义信仰中坚定历史自信,在科学认识规律中赢得历史主动,在机遇与挑战中担当历史责任,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一)在共产主义信仰中坚定历史自信

共产主义学说以人的解放为旨归,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科学描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图景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大量历史事件,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出:“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社会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16-217 页。这段论述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永恒不变、万世长存的,而是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兴旺发达,不过是在为它被新事物取代铺平道路,而这个新事物必然是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由于其不再能够容纳日益发展的生产力而走向终结,必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来自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充分肯定,来自对共产主义所彰显的精神价值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之所以值得信仰,是因为这一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超越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状况,是要实现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是客观的历史运动,是历史的必然,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终极形态的科学展望,它的实现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是遥不可及,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地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向世界展现出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放眼全球,没有哪一种信仰能像共产主义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持续地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创造了辉煌的百年成绩单,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信仰之源。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在坚定共产主义崇高追求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必由之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70 页。必由之路是客观的发展规律,是道路自信的具体表现。“五个必由之路”分别明确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领导核心、前进道路、精神风貌、发展理念、重要保障,揭示了新时代我们怎样继续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前进的方式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道路保障。

(二)在科学认识规律中赢得历史主动

科学认识规律是历史主动精神在行动层面的具体彰显。历史自觉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悉、充分尊重与能动运用,是历史主体在自觉遵循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为过程。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社会历史是具有规律可循的客观过程,科学认识历史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规定着人类活动的行程轨迹。另一方面,社会历史也是现实的人的活动,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运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当今世界,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其变动、发展的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认识都是一个过程,生活在变动,社会在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刻也不会停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这些客观规律时,需要明确的是,不仅要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整体来理解,还要把它当作动态过程来理解,了解事物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在分析历史规律时,把这些规律看作发展的过程,找出构成过程的要素,划分过程的阶段,科学认识不同阶段的相互联系,考察过程的环境与条件,从而科学把握时代方位,掌握历史主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到新时代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为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规律性认识弥足珍贵,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才能在纷繁复杂、诡谲多变的历史进程中看准、看清、看透发展大势,才能够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

(三)在机遇与挑战中担当历史责任

历史责任体现为一种勇于承担、迎难而上的主动负责与积极作为,建立在对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1890 年,恩格斯明确表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601 页。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就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这一“客观基点”,指的是中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包含“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所谓“不变”,指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所谓“变”,指的是基本国情的内涵随着改革发展产生的新变化、呈现的新特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15 页。新时代的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还很长很长,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责任。具体来说,一是坚持动态原则。时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动态的、开放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把社会变化发展过程的要素、阶段、环节有机统一起来,把过程的动态性与平衡性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社会的变化发展过程往往分为不同阶段,阶段与阶段之间前后为续、密切相关,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在个别之中把握普遍,在暂时之中把握永恒,在现实之中把握未来。三是坚持系统性原则。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把整体与局部、现实与可能、内部与外部、微观与宏观等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稳定与发展、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关系,认识到过程的必然性,从而坚定对未来的信念。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之中,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强劲的内生动力。在未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在对难题与挑战的持续破解与应对中,其社会主义本质将会得到更好实现,自身优越性将得以更好体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没有科学的历史思维,不可能有这些理论创新的成果。中国共产党走的是历史选择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国情民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又踏上了新征程,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思维能力,保持历史清醒,坚定历史自信,践行历史担当,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持续焕发出鲜活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历史时代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新历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