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艮,李鸿程
(1. 聊城大学 廉政研究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0;2.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策执行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推进和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 2022 年10 月16 日。对此,一些地方党委以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为抓手,通过优化选拔机制、推进规范化管理以及优化组织帮扶等方式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总结这些变化背后的内在逻辑对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村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具有领头雁的带动凝聚作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当前农村人才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从本村党员中选举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已经制约了基层党组织能力的提升。因此,拓展人才选拔范围,创新村党支部书记选任机制是破解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的突破口。
扩大选举范围是村党支部书记选举机制调整的重要方向。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的规定,村党组织书记由支部委员会选举产生。但由于村民委员会主任是全体村民选举产生,而村党组织书记的选举范围仅限于村党支部,因此,村党组织书记往往会因为缺乏代表性而难以真正领导村委会。为了能够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权威,一些地方党委通过将党支部书记的选举范围从党支部扩展到本村村民,进而增强了村党支部书记的群众基础。如“两票制”、“两推一选”都是当时得到广泛推广,具有代表意义的实践创新。
村党支部书记公开选拔机制是地方党组织应对农村人才缺失问题,吸引人才下乡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条例》的规定,村党组织书记由支部委员会选举产生。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精英加速流失,许多村庄已经面临着无人可选的境地。村内人才匮乏的现状使村党组织书记人选捉襟见肘。村支部书记队伍年龄老化、观念落后、干劲不足成为制约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大村党组织书记对人才的吸引力度,2019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村党组织书记选拔的激励机制。于是,有些地方开始打破在本村挑选党支部书记候选人的惯例,尝试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条件,招募人才参选。这就给有志于进入农村发展农村产业,从事乡村治理和服务工作,但户籍不在村庄的人提供了机会。由此,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选举到选拔的机制转型不仅意味着村党支部书记选人范围的变化,也给选任过程的组织方式带来挑战。一是如何吸引足够的人才报名。只有报名的人数足够多,选拔机制才会有竞争性,才有助于组织部门做到优中选优。而如果报名人数少,组织挑选人才的余地也就很小。因此,除了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之外,组织部门也需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合适的人选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动员其回乡参与选拔。二是能否保障被选人的政治素质与工作能力。报名的人选来自不同的地方,村民并不熟悉他们,无法通过选举的方式进行把关。这就要求党组织发挥其政治把关作用,对参选人员进行充分的考察。通常情况下,组织部门会联合多个相关部门对参选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行核查,以确保村党支部书记候选人的政治素质。然后,再通过一定的考察程序对参选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村支部书记公开选拔机制需要调动大量的组织资源,县级组织部门的动员协调能力是保障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由于村级组织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群众自治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不是国家正式干部,不在国家编制内,各级党委政府也是按照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定位对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进行管理。尽管从税费改革以来,乡镇党委就试图将村干部纳入政府的考核范围之内,加强对村级组织领导。然而,由于村级组织的自治性,村党支部书记仍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以及与乡镇党委政府讨价还价的资本,乡镇党委政府往往需要满足村支部书记的一些利益诉求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甚至在村干部牟取私利的问题上,乡镇政府也多是采取默许的态度。这种松散的管理方式显然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的落实,需要建构规范的村党支部书记管理方式以保障政策执行效率与质量。
1.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为了让农村群众能够获得便捷的公共服务,各种国家公共事务逐渐向农村下沉,例如医疗社保、贫困户的登记认定、信息收集等,而且各项工作都有着较为规范的服务标准。公共服务事项的增多以及规范化的服务标准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然而,村支部书记普遍都是兼职工作,缺乏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应付这些逐渐增多的公共事务。因此,基层党组织需要逐步推进村党支部书记的专职化,建立工作质量考核标准,以应对国家公共服务下乡后,上级主管部门对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监督考核的现实需求。
2.规范化管理有助于保障国家资金使用的有效利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国家需要向农村注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产业开发项目。保障这些资金的有效利用,防止村干部滥用和贪污十分重要。尽管村民自治体系中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和制度设计,但受限于监督人员账务审计能力与人情关系的影响,无法从根本上防范村官腐败现象。在已经查处的案件中,村干部与村民代表共谋的现象多有发生,这使得村内监督体系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将村党支部书记纳入到自上而下的纪检和行政监督体系,通过严格的纪律监督与审计监督,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更为专业而有效的监督。
3.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的政策执行力。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要求基层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以高效贯彻执行各项政策。然而,由于村支部书记获得的工作补贴远远少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因此许多村支部书记并不指望这份收入,在管理松散的兼职环境下,村党支部书记往往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自己的经营,试图通过借助职务便利建立人脉关系,获得更多的信息,承揽到工程等等,而对国家政策的落实并不十分关心。对此,由于乡镇党委所掌握的组织资源有限,也很难以行政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因此,要想保障村党支部书记的执行力,就需要加大激励力度,把依靠人情关系的非正式激励转变为以行政激励为主的正式激励。
为了使村党支部书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工作节奏,村干部管理规范化问题被提上政治议程。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着重指出,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的监督和管理。该文件体现出中央将从组织管理与纪律监督两个层面重点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的总体思路。
1.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备案管理。对村支部书记实现备案管理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序曲。2020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就特别指出要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将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纳入县级党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对于党政机关而言,备案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村支部书记的信息建立档案,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备案信息将成为组织考察干部与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意味着村党支部书记的管理考核进入了县委组织部门的视野。
2.强化村党支部书记激励考核机制。激励考核机制是行政体制内调动积极性,保障工作效率,实现行政目标的重要制度机制。村党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之前的粗放式管理方式转变以程序化、规范化的政府目标管理机制。作为政府目标管理体系的核心构成机制,激励考核机制在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应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待遇,使其能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当前执行的村党支部书记工作补贴标准是不低于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两倍。但由于农村人均收入并未将外出务工的收入考虑进去,补贴标准偏低。对于村内党支部书记而言,如果全部脱产的话,现有的工作补贴难以支撑其家庭生活需求。因此,参照农民务工平均收入制定村支部书记工作补贴标准更为合适,其二,制定可以量化的工作标准,进而摆脱对人情关系等非正式制度的依赖,便于以可量化的工作标准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履职绩效进行考核。
3.规范村党支部书记监督机制。规范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国家资金下乡的基本保障。在村民自治的体系中,虽然也有相关的监督制度安排,但受限于监督人员专业性不足,以及人情关系的局限,村内监督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为了保障财政支付的安全性,财务制度的规范和监督应成为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对加强村务监督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其一是建立健全党委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指导的村务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其二是加大农村基层巡察工作力度。其三是强化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形成监督合力。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2020-02/05/content_5474884.htm。从中央对加强村务监督的思路来看,就是要实现行政系统、纪委系统与自治体系的监督机制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内外结合,形成合力,共同发挥监督作用。从各地的实践来看,除了乡镇经管站加强了村级财务审计之外,乡镇纪委也在逐渐加大对村支部书记的巡查力度以及加强对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培训力度。尤其是乡镇纪委对村监督委员会的支持与指导,不仅使村监督委员会成员感到了来自上级党组织的力量支持,也使各项监督工作逐渐得到规范化的运作。
目前,中央尚未出台专门的文件对村党支部书记的规范化管理进行详细的制度安排。各地都是根据自身情况强化对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管理,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山东莘县以村党支部书记公开选拔机制为抓手的专班式管理模式。2020 年,莘县组织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村党支部书记公开选拔机制,选拔出100 名村支部书记,任期2 年。为此,莘县县委组织部建立了农村基层党建专班,专门负责抓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选配管理。首先,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备案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档案室,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成绩以及所受到的惩戒计入档案,作为考评依据。其次,建立工作绩效评估制度。专班制定了月例会、季观摩、半年评估管理制度,通过与派驻镇街党(工)委座谈了解,进而全面、准确地掌握各公选支部书记的工作动态。
另外一种更为典型的模式是专职化模式。与山东莘县的专班管理模式不同,江苏省从2020 年起,由县委组织部与乡镇党委牵头,对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实行梯级化职级管理。通过实施分级准入、精准施训、动态管理以及完善报酬体系等措施,提升村党支部书记的履职积极性和工作能力。自推行专职化管理以来,江苏省已有10584 名村书记完成定级,占比达到77.5%。村书记平均报酬达10.1 万元,增长12.2%。自2021 年村“两委”换届后,全省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高了11 个百分点,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②《全链条育强振兴领头雁——江苏探索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中国组织人事报》2022 年4 月7 日。
无论是山东莘县的专班管理还是江苏省的专职化改革,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通过机制改革实现村党支部书记的规范化管理,调动村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些机制创新都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山东莘县通过公开选拔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大力整顿了近乎瘫痪的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村两委的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江苏省的村党支部书记专职化改革也同样收获颇丰。根据南京市溧水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专职村书记在乡风文明、矛盾调解、信访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该区111 个村(社区)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平均分为87.06 分。③《江苏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一项制度激活一池春水》,金台资讯,2022 年4 月15 日。
对于村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的实践创新,不少研究者予以肯定,认为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使村干部治村工作权责明晰、权限扩大、条件改善、待遇提高、成绩得到认可,从保健和激励两个方面维持了村干部工作满意度,提升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④缪国书、陈奇伟:《乡村治理视域下村干部职业化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进路——基于对F 市C 镇的调研》,《行政与法》2022 年第7 期,第44 页。也有学者认为村干部职业化是回应基层治理现代化需求、破解村干部不胜任难题的一个新思路。①申端锋:《治理转型下村干部不胜任难题——兼论乡绅模式的终结》,《探索与争鸣》2014 年第7 期,第90-93 页。但也有不少学者表示担忧,认为如果村党支部书记的收入、政治激励以及职务晋升都由上级党委和政府所掌握的话,其作为村民的代理人的角色将会削弱,那么这种方式可能会破坏村民自治的基础,造成农村基层政权的进一步悬浮,加剧农村基层治理的事务主义逻辑等问题。②桂华:《村干部职业化的动因与成效》,《人民论坛》2020 年第23 期,第56 页。
事实上,理论争议的前提应当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看待村民自治。如果仅仅把选举和职务晋升渠道作为考察村民自治的标准是不科学的。村民自治的本质是村民能够有效参与并决定村庄公众事务。在当前农村精英外流、农村产业发展困难的背景下,如何将群众组织起来,激发农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才是村民自治体系真正需要面对的实质性问题。况且,即使村党支部书记实行职级制和规范化管理,仍然需要尊重村民自治的民主程序。村党支部书记不仅需要经过选举程序才能担任村委会主任,并且需要遵守各项议事规则,保证村民和村民代表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无论是选任机制创新,还是规范化管理制度构建,目的都是要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在领导农村发展方面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因此,对村党支部书记的规范化管理不仅不会导致对村民自治体系的破坏,反而还能够弥补村民自治内在动力的不足,增强村民自治运作的规范性。
尽管上述关于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规范化管理是十分关键的,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征,需要党的各级组织共同发力进行全社会总动员。当前,由于我国农村情况差别较大,大多数乡村缺乏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所需要的资源。在缺乏组织支持的情况下,仅凭村党支部书记的个体能力和人脉资源很难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有效组织起来。这就需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上,打破条块壁垒,加强各级组织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实现组织帮扶和资源共享,形成组织合力,充分释放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与动力。
在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中,村党支部主要与乡镇党委联系沟通较多,与县级党组织联系较少。税费改革后,基层党组织所掌握的资源以及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大大削弱,对农民的组织能力下降明显,有些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悬浮性政权”③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 》,《社会学研究 》2006 年第3 期,第1 页。。自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央一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帮扶力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中央多次出台文件推进和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之后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2019 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加以规范。2021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至此,“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机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化下来。
五级书记工作机制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中央统筹制定大政方针,省级党委抓好项目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市级党委做好衔接协调与督促检查工作;县级党委承担主体责任,做好项目落地所需要的统筹协调工作;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落实落细政策和具体措施”①李盛刚:《“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机制从脱贫攻坚实践到乡村振兴再实践》,《甘肃理论学刊》2022 年第5 期,第35 页。为此,各地党委也先后制定了五级书记工作机制的细则,这意味着乡村振兴不再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独唱,而是在中央统筹下实现各级党组织的合奏曲。组织的上下贯通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策执行力得到显著提升。
第一,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将自己的组织深入到农村,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覆盖,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服务群众的重要功能。但基层党组织在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如此宏大的国家战略时,缺乏足够的资源组织能力,因此,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的角色时应当重新定位。上世纪90 年代,乡镇企业曾经一度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创新。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不能着眼于长远,管理方式粗放,以致难以适应企业转型要求,导致经营举步维艰,甚至停滞或解体,而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严重萎缩,基层党组织的权威也陷入困境。②王晓荣:《农村基层党组织边缘化及其权威重建》,《理论探索》2014 年第 5 期,第14 页。对于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而言,基层党组织仍然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产业的重任,但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基层党组织如何避免当年发展乡镇企业走过的弯路确实需要慎之又慎。
就当下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而言,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决不能作茧自缚,必须积极争取上级党组织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与基层党组织只能依靠村内资源寻找发展道路所不同,市县级党组织具有更强的组织力量与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可以联系和动员各种组织和社会资源解决制约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各种机会,也可以为农村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第二,上下贯通的责任机制成为推动政策落实的重要动力。为了增强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对农村工作的重视,中央特别强调责任机制的运用。《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了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又进一步强调指出:“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 年1 月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从上述制度与文件内容来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与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同为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这说明,中央希望通过落实地方党委书记责任的方式督促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以确保地方党委政府将足够的精力用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而不是仅仅承担简单的督导检查工作。
除了纵向上的组织联系得到加强之外,村社之间也在逐渐从各自单干走向相互联合、抱团发展的道路。从国家基于行政管理需要设立村民委员会,将生产大队一级转化为“行政村”开始,基层党组织的架构即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④董江爱、张瑞飞:《联村党支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方式创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 年第2 期,第63 页。这种组织形式主要是对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小农户生产形式的行政管理需求。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农业生产规模化、品牌化与市场化的需求日益增强,这种组织设置方式已经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
如今,小农户经营不仅面临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面临与大生产的矛盾。众所周知,农业产业投资大、风险高,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参与市场面临的高交易成本、高风险、低谈判能力问题很难解决。由于缺乏统筹,村与村、村与企业之间缺乏交流,资源分散,竞争力弱。村与村之间甚至出现同质竞争、争夺资源等情况。为了改变这种同质竞争的局面,不少地方运用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突破村级行政区划和党组织管理界限,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连、工作相融、人文相亲”的原则,创新推行“联村党建”工作模式。①陈晓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 年第12 期,第46-53 页。党建联合体采取选任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组建联合村党支部和成立“联村党委”等形式,以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为重点,主要采取以强带弱、产业驱动、村企共建等方式统筹区域资源,实现农村的资源整合,推动带动各村均衡发展、共同发展。
与纵向上自上而下推动的五级书记共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所不同,横向上的组织联合主要是基层党组织适应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的需要。从各地所形成的党建联合体的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需求互补型党建联合体。这种组织形式的形成是基于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在产业扩张时对整合周边村庄资源的现实需要。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村庄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自发的连片抱团。较为典型的是山东济南的党建联合体建设。在济南南部山区,一些乡村通过发展旅游致富,在开发过程中,出于拓展旅游资源、延伸服务内容的客观需要,形成了对周边乡村连片规划发展的需求,实现了强村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二是规划整合型党建联合体。这种联合通常是区县或者乡镇对各村产业发展统一规划,整合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推进乡村建设。尤其是对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村、重大农业项目覆盖村,以及具有连片抱团发展现实需要的村,区县组织部门会主动协调组建联村党委,按照“强带弱”的思路,推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跨村任职,促进各联建村“组团作战”。例如山东陵城区临齐街道筛选出10 个经济强村,与相邻的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规模较小的村建起10 个党建联合体,覆盖98 个村,流转土地3800 余亩,发展韭菜、辣椒规模化种植。②《山东德州探索“党建联合体”推动乡村联合振兴》,人民资讯,2021 年10 月25 日。这种模式组织规划作用突出,但无论是哪一种联合模式,产业发展都是作为各村联建发展的关键纽带。
组织形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议事机制的改变。作为党建联合体,党建联席会议是主要的决策载体。对于多个村庄的联合来说,由于各自利益需求的差异,组织协商议事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因此,联合体的协商议事机制较为复杂。例如一个党建联合体的民主决策程序大致是:“联村党委会议提议→联村党委(扩大)会议讨论→联建村‘两委’会商议→联建村党员大会审议→联建村村民代表会议通过→联村党委形成决议并组织实施。”③《山西阳泉郊区推行“联村党委”创新组织设置》,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 年11 月20 日。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1120/c117092-29657060.html。议事机制的环节较多显然是考虑到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需要,但决策程序过于复杂也会造成利益协调和决策成本过高的问题。为了能够提高党建联席会议的议事效率,不少党建联建体以开展党员教育活动为抓手,通过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起到团结党员与凝聚共识的作用。总体而言,改进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各联建村融合发展、抱团振兴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乡村振兴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要全党上下齐心合力共同推进,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其中极为关键的链条,其能力强弱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落实效果。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党和国家会持续向乡村投入大量的资源。基层党组织有效利用这些资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基层党组织自身必须具备强大的执行力、组织力和创造力,以应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遇到的各种挑战。二是各级党组织能够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落实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中遇到的现实困难给予足够的支持。从目前基层党组织的运作情况来看,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受农村人才缺乏、管理松散的制约,传统的村党支部书记选拔和管理机制既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村党支部书记的需求,也不足以激励其干事创业的能动性。因此,以选拔机制为抓手推进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成为了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逻辑起点。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能力提升不仅直接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而且也为上级党组织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组织帮扶创造了条件,从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党的组织优势发挥出来,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