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抉微

2023-08-15 18:24:34月,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

汪 月, 钱 斌

(1.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6)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中国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转化为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事关教育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和方向性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构成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指针。 纵观当前学界对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 多集中在核心内涵、价值意蕴、时代启示等方面, 从哲学视角出发抉微其中的智慧奥秘并不多见。 系统梳理和研读习近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讲话、论述、会议等资料, 尝试探索其中的哲学意蕴, 为深入学习、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提供了智慧密匙。

一、 实事求是奠定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唯物论基础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悟“教育之律”,解“教育之惑”。

1. 直面教育现实问题的科学态度

立足于客观实际,坚持从现实出发观照价值诉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要义,也是辩证唯物论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哲学如若一直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便无异于“透明的阿门塞斯王国”,难以触及“尘世的茜林丝的怀抱”[2]。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2022年4月,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之问,“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4]习近平正是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考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状况,聚焦于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教育现实问题的科学态度。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基于民族复兴和人的发展之现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位置,一方面是基于我国经济振兴、社会进步亟待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也正值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两局交汇的背后,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是科技创新对人才的挑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能够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是为了提升劳动者素养,促进人的发展之需要。立德而后成才,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重视对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德动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形成热爱文化,崇尚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明德惟馨,以德蕴才。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围绕教育工作展开了诸多研讨。在教育的本质属性上,习近平提出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良好的品德不仅助益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在教育的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个人之德的高度凝练,习近平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国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好这两手“棋”,才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2.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求实精神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同时,规律是客观的,不为人的主观认识所改变。因此,面对规律,人类不仅要持敬畏之心以尊重规律,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巧用规律。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自然规律不可取消,但可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教育发展格局,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提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现实之举。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能否发挥其功能和效用,关键就要把握好这三大规律。首先,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方面,不仅要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更要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在加强队伍建设,健全鼓励机制,强化实践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其次,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做到“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深化“传道”之使命,扮演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最后,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方面,高校应当合理制定大学生培养方案和计划,切忌揠苗助长或是放任自流。进入高校的学生正处于成年的起步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关心爱护学生。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高校学生更需要正向的引导和帮助,加强对他们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引导和启发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应有之义。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问题寻规律。习近平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作出的一系列论述是基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分析,充分体现其遵循教育规律的求实精神。

二、 矛盾学说奠定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辩证法基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始终,或者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矛盾运动。世界的广袤性和矛盾的多样性,要求在解决矛盾时,既要观察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着眼于矛盾的特殊性,既要注意到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关于解决教育复杂矛盾的智慧锦囊,为解决新时代的教育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1. “共性”与“个性”高度统一的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不仅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每个阶段中。分析矛盾,首先要观全局;与此同时,由于每个事物的矛盾大不相同,同一事物每个方面或每一阶段的矛盾也有所差异,因此又要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化解事物矛盾首先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化解矛盾,这就是所谓的敲准鼓点方能协助乐队奏出和谐弦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的“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7],充分展现出对矛盾“共性”和“个性”的科学分析和把握,散发着辩证法的光辉。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基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原理的现实举措。2022年4月,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8]。从宏观视角出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中,早已形成普遍适用的普遍性(共性)规律。然而,各个国家在遵循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又要根据各自的国情,创制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和体系,这是由每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特殊性(个性)规律决定的。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壤培育特色教育,是遵循我国教育特殊性规律作出的现实选择。面对激流涌动的国际形势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决定了我国的教育需要培养适合本国发展的人才资源。因此,我国的教育要立足中国特殊的国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增强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能力,以“四个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助推民族复兴之大计。如此,才能更广泛地共享中国的教育经验,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好方法,实现教育特殊性规律的普遍性发展。

2.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贯穿于万事万物始终。不同矛盾在事物运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悬殊,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则起着非决定作用。这就要求牵住“牛鼻子”,此即“重点论”。抓住“重点”,尚不足以完全化解矛盾,而是要学会观全局,兼顾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此即“两点论”。“重点”和“两点”的统筹兼顾,才能更好地促进矛盾的解决。正如习近平指出:“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9]在教育领域中,同样存在着千头万绪的矛盾,如何有的放矢地解决诸多矛盾中的“重点”和“两点”,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

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 必须处理好“两点”与“重点”的关系。 2018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10], 是高校办学的根本。 此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不容撼动的重点。 为此,习近平还指出要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 即“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10], 此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点”。 坚持高校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指针, 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兴衰。立德树人,“德”字为先。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当代青年心中真善美的种子, 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担负着启迪心智、传递真理、铸造灵魂、成就新人的时代使命。 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角色和地位,决定了必须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进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积极应对知识传授与获取、教与学的革命性变革,高校就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教师则要在政治品质、教学能力、育人水平等方面下功夫。 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在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的基础上,高校要加快组建强有力的科研公关团队和交叉学科群,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创新攻关。

三、 实践论奠定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认识论基础

真理总是淬炼自实践之中,并能指导实践向纵深发展。马克思认为,人并非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他们都只是“革命的实践”[11]。 辩证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坚持实践第一的权威,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闪耀着的哲学光辉。

1. 立足实践的教育理念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思维的客观真理性是实践而非理论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确立了实践第一的权威。实践作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现了知行统一、真善同一。新中国成立伊始,正是依靠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才得以开辟出一条“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13]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之路,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注入了哲学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经验,使得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创新发挥了更强大的实践伟力。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实践举措。习近平一向重视立足实践办教育,注重从实践出发,分析中国教育的特殊性。2021年4月,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并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4]这正是基于理论源于实践的哲学原理,旨在通过实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当前,我国56个民族超14亿人口的大家庭,有限的资源和繁密的人口,多元的文化和统一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等决定了我国教育面临着教育水平不够高,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改革推广难度大、易偏离预期等现实问题。因此,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既要重视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和革新应用,更要重视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中华历史文化积淀着坚强勇毅的民族精神气质,决定了我国的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以五千年文明和中国共产党人百年革命文化滋养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了我国的教育有着明显的传承性、融合性和先进性,从“西风东渐”的亦步亦趋到立足本土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回答了当前我国的教育应该立足何处,又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为世界教育进步贡献呈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 教育服务梦想的战略思维

实践出真知,反之,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感性认识经过实践桥梁发展为理性认识,继而以认识的更高阶段来指导实践,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认识的发展验证过程,即认识的继续。理论揭示规律越深刻,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引领效果就越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深刻论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15]可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表达了国家、社会、公民的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明确解答了当前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而这三个层面分别代表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主体。这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实体化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主体的统筹发展、协调配合和有序推进,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希冀。习近平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他提醒要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则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甘做学生成长成人的镜子。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习近平基于对民族复兴的考量,立足时代梦想,深刻阐释核心价值观对行为的规范和导向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正向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积极能动作用。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保持理智头脑,抵御不良的舆情思潮,凝聚起社会意识,动员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智润心、强基固本作用。

四、 群众史观奠定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历史观基础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共产党人的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16]。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群众史观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实践中,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深刻践行了党的群众史观。

1. 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立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真正的英雄。教育作为人民最关注、关心的重要领域之一,更是习近平时刻记在心间,行在细微处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系列论述,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实质上是群众史观在教育领域的理论表达。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决定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深化教育改革, 加快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 教育意味着可靠的就业、理想的收入、稳定的社会保障, 意味着发展自身继而投身社会。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和政府从人民对教育的关切和期待出发, 以最大努力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 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推动各项教育改革举措落地实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各级各类教育正在加快完善, 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形式的教育格局正在搭建, 人民群众追求更优质教育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教育获得感日益提升。 实践表明,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源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立场, 就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所表达的建议、所拥有的权利,所创造的成果, 紧紧依靠人民,广泛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投身党的教育事业, 激发人民群众携手办教育的智慧和潜力, 从而汇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 让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习近平心系教育、心系教师、心系青年, 以“无我”状态只为答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畏的担当精神和朴素的为民情怀。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更揭示了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与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我国的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青少年尚处于“拔节孕穗期”,遵循其成长规律,不仅要用理论知识积淀底蕴,更要在实践中磨砺成才。为此,习近平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8]当前,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应该开拓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和评价机制,鼓励来自不同区域、家庭、文化传统的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成果,习得技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新形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威表达,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面对波谲云诡的世界格局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关键的在于终身教育和学习。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 教育是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虽然没有详尽论述教育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无法预测21世纪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但是却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哲学依据和方向指引。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理政之先务。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根本大计,承载着育人强国的伟大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创新、统筹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教育措施,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