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

2023-08-15 15:37:54宋仕平江映月
关键词:舆情舆论师生

宋仕平, 江映月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舆论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又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表达。在网络技术支撑下,高校舆论生态充满生机与活力,高校舆论价值导向的影响力日渐突显,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及社会热点话题汇集于大学校园,或多或少地干扰高校舆论生态建设的秩序。因此,不断探索高校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规避负面舆情事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因势利导地做好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关注度极高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价值维度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高等院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载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舆论工作新格局,是高校生态舆论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取向。

(一)舆论生态治理的认识论分析

舆论生态是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2]。舆论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支配着多样性和不稳定的舆论,舆论生态也由于舆论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而形成不一样的舆论生态环境。如果舆论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社会个体可愉快地、平和地生活、学习;如果舆论系统失衡,社会个体难免相互对峙,造成生活在这个舆论生态系统中的社会个体不安心生活、学习,平和稳定的环境遭到破坏。舆论生态对于社会个体的生活、学习等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舆论生态保持平衡是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环节,使舆论生态保持平衡需要将社会正能量信息流动方向和比例趋于合理,社会正能量信息充分流动,占据舆论主导地位,舆论生态就能控制在平衡状态。舆论生态治理是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将舆论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纳入舆论平衡的轨道,使之呈现有序、平缓的发展趋势,使舆论生态达到平衡的状态。舆论生态是网络媒体时代演进的新“人造生态”,由政府、网民、媒体三者互动、共治而形成的舆论场。在舆论生态环境中,一是体现出互联网作用下的舆论正负二重性,在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形成正负功能和意义的讨论时,为舆论生态治理提出必然要求[3];二是体现出网民对舆论中心事件所持有的态度,网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显现的传播特性和舆论现象;三是体现出各主体从不同角度对治理的理解,提高生态治理的策略与实践效果。对舆论生态治理要体现认识论内涵,要清晰地辨别网络空间民意的虚拟性与真实性,辨别网络民意表面强度与真实强度的一致性,客观地评估民意,推进舆论生态治理依据的充分性;要客观面对舆论生态一种与多种声音的对峙,平衡舆论生态治理中一种声音与多种声音的存在环境,符合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多元化的网络时代一种声音与多种声音求同共存的生态治理模式;要客观地辨别网络言论的正能量与负能量,体现舆论生态产生的社会功能;还要用好舆论治理的方式方法,推动网络舆论治理路径法治化,依法治理,也要运用道德规范、文化教育、价值导向等实现对网民的思想灌输、舆论控制,形成舆论生态治理的高效能。

(二)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价值维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总结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建设,并一以贯之地将其列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这些制度安排是我们做好新时代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赓续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工作的永恒主题。为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争做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舆论工作新格局。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每个领域,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海量化使网络虚拟世界对社会个体产生重要影响,舆论生态治理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构建管理者、教师、学生多元共治的高校舆论生态治理模式,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以互联网为载体,在网络公共空间中运用网络语言等方式,对自己所关注话题公开表达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相对一致性和公共性的意见[5]。在这样一个舆论传播场域中,既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立场的多元舆论主体的参与;又有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社会要素的杂糅。这就注定了作为一种传播舆论场域的网络生态,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舆论场的特殊性[6]。

从认知难度上看,分数和小数形式的数的理解要远比整数困难.因此,RJ版教科书有理数章节的例题可以根据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来适当调整各形式例题的比重,改变目前以整数为主的例题形式,适当增加分数和小数形式考查有理数的例题比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的舆论生态直接影响到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对师生的政治立场、认知水平、判断能力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7]。然而,由于高校舆情变化的趋势具有不稳定性,以及舆情检测手段的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工作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一)舆情治理理念僵化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传媒工具不断更新和多样化,高校师生的意见表达方式也愈发丰富多彩。然而,高校舆论生态失衡的原因通常是高校管理者舆情治理理念过于僵化,缺乏对舆情爆发的底层逻辑及路径的深入研究,对高校微博、官方微信等媒体平台疏于管理。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高校管理者对舆论管控缺乏必要的规划和认识,只有在出现明显的舆情事件后才会关注和重视,失去了治理的先机,从而影响高校师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更为严重的是,这可能导致社会稳定性的下降。例如,2022年发生在南开大学的“三名教师被举报”事件中,南开大学在事件发酵之前未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导致事态持续扩大化,并且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个事件反映出部分高校存在着重视舆情控制和突发事件处理而舆情危机预防意识却相对淡薄,导致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理念陈旧,治理效应滞后[8]。因此,高校舆情管理者必须提高对舆论意识的认识,加强对高校微博、官方微信等媒体平台的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舆情问题,做好危机公关管理,从而保障高校稳定与发展。如此才能更好地维护高校舆论生态的良好秩序,确保高校师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9]。同时,高校舆情管理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管理理念和技能,以适应舆论环境的快速变化和新兴传媒技术的发展。例如,需要掌握网络口碑管理、新媒体危机公关等新兴管理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高校舆论生态失衡的问题。

此外,高校舆情管理者还需深入了解和关注师生的需求和舆论倾向,尊重和保障言论自由和民主表达,为高校舆论生态的平衡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舆情变化的趋势具有非稳定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舆情的生成和发酵既是公共情绪的宣泄,也是社会热点问题的表达。因此,易变性和非稳定性是舆情变化的最突出特性[10]。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高校管理者应该适时分析舆情的可能走向,适时把控舆论的制高点,维护校园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转型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自媒体快速崛起等使媒介生态不断升级,既加速了人类全球化进程,也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提出严峻挑战。虽然学界对自媒体的概念未有实质性统一界定,但从使用情境来看,国内主要是以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视频网站、网络广播为代表,国外主要以Twitter、YouTube、Reddit为代表,基于互联网技术而迅速发展的新型媒体[11]。高校舆论生态生成的基本条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日渐渗入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与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获取、传播呈现高度的开放状态,网民通过网络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利益诉求,网络成为有史以来社会公众即时传播、表达空间广阔的平台。开放、自由的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社交平台,大学生通过网络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一旦在网络中找到感兴趣的话题也会热衷参与,共同的心理成长特征、相同的生活空间、趋同的利益观点使高校大学生进入网络后形成共情的舆论话题。当某一热点、焦点事件产生后,高校大学生所产生的共鸣和认同形成高校舆论生态中的重要内容[12]。引发高校舆论的舆情事件在不同舆论主体、不同利益方、不同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形成,这些复杂的元素看似是形成舆情的源头,深挖其实质又另有原因,因此,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千头万绪,往往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三)舆情处置机制缺乏灵活性

高校舆论生态治理是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采用相应的手段,规范高校内外的舆论传播和参与,达到促进高校正常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的。在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推动下,高校舆论生态治理进程不断加快,途径和手段也不断完善和提升,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然而,在现实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中,高校较少让大学生参与生态治理,缺乏相应的参与途径和机制。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已经以社会成员和高校舆论生态主体的双重身份参与社会热点、焦点事件,表现出其在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中的重要性。“堵”与“通”是两种不同的舆情处理方式。采用“堵”的方式,一般是指对于舆情事件采取压制、掩盖等方式进行处理,不予以公开、透明,甚至对相关人员进行打压等。这种方式容易引起舆情的反弹和升级,进一步损害高校的形象和声誉。采用“通”的方式,一般是指对于舆情事件进行公开、透明地回应和解决,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公正、公平和透明的舆论环境,提高师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减少舆情事件的发酵。高校在舆情事件处理中应该更多地采用“通”的方式,与师生及时沟通和对话,从而避免舆情事件的升级和扩散,维护高校的形象和声誉。然而,当高校舆论生态失衡时,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舆情处理方式,采用“堵”而非“通”的办法,导致舆情发酵,不但得不到师生的理解,还升级为舆情事件。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舆情管理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对于高校舆论生态的平衡发展至关重要。

三、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策略选择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舆论监测系统和研判机制

第一,建立全方位舆论监测体系。高校舆情产生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快速性的特点,舆论生态治理应以预防为主,建立全方位、全时空、多维度的舆情监测系统,提前发现与研判高校舆情,掌握高校舆情动态,成为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前提[13]。高校舆情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预防舆情发生重于舆情公关”的意识,遏制高校舆情发生,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舆情监管领导制度,配置舆情大数据智能化分析设备,以先进的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科学、准确的分析为基础,预测高校舆情走向,为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奠定基础。

第二,完善多维度的研判制度。高校舆论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化主体、信息、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一旦失衡,就会严重影响高校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对于高校舆论生态的治理要依据舆论生态的内容特点进行多维度的研判,才能保证舆情预测方向的正确性,保证舆论生态治理策略的得当性。高校舆论生态治理要求高校管理者对舆情研判制度进行完善,制定舆情发生时解决策略、用户沟通、政府汇报、媒体传播、校内人员思想统一等多维度舆情研判制度,保证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高效运转。

第三,坚持舆论治理三原则。高校舆论生态治理是新媒体时代应对大众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的重大问题[14],也是基于新媒体时代强大的传播力、大众的自由对话与交流凸显出来的现实问题。因此,在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中坚持舆论治理的原则对于有效解决舆情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要坚持敢于面对问题的原则。高校舆论生态追求稳定平和,任何虚假、不符合实际的信息、言论都有可能引发高校舆情。舆情一旦发生,高校要运用权威媒体传播优势,第一时间发声,消除网民心中的疑惑,消除网民的对抗情绪和行为,在复杂的舆论博弈战场中获得主动权。二要坚持勇于承担责任的原则。舆情一旦发生,高校管理者要体现真诚、担当的责任意识,主动与网民沟通,争取实现情感共情,赢得网民的信任与理解。积极面对媒体,主动披露相关信息,迅速回应相关质疑,以真实、可靠的信息,清晰、准确地回答问题。三要坚持快速处理的原则。舆情发生的特点决定舆情要快速地进行处理,在舆情处理过程中有“黄金4小时”的说法,也就是说在4小时之内信息发酵最快,因此,在4小时内做好舆情相关方面的处理才能更好地应对,才能取得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优先权。

(二)深度介入舆情发展全过程,尊重师生话语权和知情权

第一,积极树立高校大学生舆论主体意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学生个性化明显。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平台、表达观点的路径都不是唯一的,高校大学生成为高校舆论生态的主体,对高校舆论生态稳定平和负责[15]。在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中要积极树立大学生舆论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对主体意识的理解,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作为高校舆论生态中的重要一员,自己的发声对舆论生态产生影响,在舆论生态中审慎对待自己的言论,努力为高校舆论生态的稳定平和做出贡献。纠正大学生对主体意识的错误理解,强调大学生主体意识并不是大学生“个体意识”,在高校舆论生态中要考虑言论的生态环境,树立舆论发声全局意识,充分发挥好自身舆论主体的功能。

第二,充实舆情队伍,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在高校舆论生态中,一些思维活跃、积极参与高校网络平台互动、具有极强文字表达能力的大学生,以其鲜明的观点、独特的分析引起其他大学生的共鸣。这些大学生的言论、意见很快得到其他大学生的认同和追随,在高校舆论生态中被称之为“意见领袖”。在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中,要充分发掘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引导和带领意见领袖为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做出贡献。高校要通过学生会、团委、教师工作部等部门选拔、培养一批具有意见领袖特质的大学生,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立场,树立为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做贡献的意识,充实到高校舆论生态治理队伍中来。在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中为大学生意见领袖安排合适的岗位,如舆情监管、舆情汇报等,通过对大学生意见领袖进行专业的舆情治理培训,经过实战演练培训,有效提升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网络运作能力和舆情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和胜任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工作,为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善用舆情契机,满足高校师生知情权。高校舆论生态治理是一种运作模式,也是随着不同舆情事件体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能力[16]。舆情发生以后,事件快速发酵,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得当是舆情危机解除的关键。高校舆论生态治理重要的一点是善于运用解决舆情的契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是高校舆情发生的制造者,也是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承担者,在舆情发生后,高校有义务、有责任第一时间组织全体师生召开发布会,讲明事件真相,解除全体师生对事件的疑惑。满足高校师生的事件知情权,可以有效减缓事件传播速度,也可以利用高校师生的身份进行发声,充分表明事件的真实性、信息的准确性,实现高校舆论生态治理的双赢。

(三)畅通高校舆情治理运行机制

第一,加强教师网络舆情管理。教师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教师的言行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在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中,高校教师的思想观点能够影响大学生对舆情事件的认知,因此,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中对教师进行严格的网络舆情管理显得格外重要。高校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舆情培训,加强教师的品德教育,建立教师舆情监管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因高校教师言论、行为不当而引发的舆情危机。畅通高校教师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召开思想协调会、工会救助讨论会等,帮助教师解决困难,有效化解矛盾,防止由教师引发的舆情事件发生。

第二,提升大学生舆情素养。网络舆情的发生不是凭空而形成,高校舆情的发生源于校园,多以校园事件为主。在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中,一方面要积极寻求解决舆情危机的策略,使舆情在最短时间内得以化解,还大学生稳定平和的舆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在学习期间,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知识的输入,将舆论发表、舆论辨别等知识作为大学生必修课补充到教育教学中,完善大学生舆情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对不同网络声音的辨别力,学会在不同的网络声音中找到消除质疑的正确途径。

第三,构建高校师生舆论反馈与修复机制。高校舆论生态治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舆情危机解除之后,舆情事件的冷却并不意味着舆论生态治理的终结。舆情对高校师生学习、生活、成长产生的影响需要消除,对高校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修复,在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需要修复,高校舆论生态治理面临诸多工作[17]。因此,高校在舆论生态治理中要建立反馈与修复机制,及时维护学校名誉,对舆情事件做好事后评估,主动分析舆情事件发生、处理过程中的显性与隐性问题。修补舆情日常防范体系,加强舆论引导工作,防止类似舆情事件再次发生。利用高校网络平台及时发声,刷新师生对舆情事件的认知,使之对师生的影响降到最低,提升师生对学校管理部门舆情危机处置的满意度。

(四)优化舆论议程设置,提升高校对校园舆论的建构力与影响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康纳德·肖在研究中证明:传播媒介对社会“大事”进行报道,这件社会“大事”就会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之中,而且,传播媒介强调得越多,公众对这件社会“大事”的重视程度越高,这就是“议程设置”。将高校校园媒体议程设置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升高校舆论建构力和影响力。

第一,发挥高校校园主流媒体传播的主体优势。充分利用媒体传播议程设置的功能与效果,高校校园媒体要主动抢占传播主导地位,通过校园官网、官方微信、校报、校园论坛等设置议程,传播社会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传播正确的价值取向,抢占高校舆论话语权,使良好的舆论通过议程设置融入高校师生思想观念,尤其是对社会、校园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正面传播,提高广大师生对社会“大事”的认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能力。

第二,议程设置模式要符合大学生的需求。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之所以很难见到效果,是由于舆论生态的主体导向没有关注到大学生的实际需求[18]。因此,高校舆论生态治理要注重舆论传播的导向,议程设置应符合大学生的需求。高校议程设置与师生的相关性越大,对舆论内容导向的需求就会越高,传播效果就会越好,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体现的效果就会越明显。高校舆论生态治理要充分重视广大师生对舆论信息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设置议程,发挥议程设置在高校舆论生态治理中的重要功能和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高校舆论生态主体是大学生,高校舆论既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特征,也体现出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因此,高校舆论生态治理既要遵循大学生舆论传播的特点,也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高校舆论生态治理在校园媒体议程设置时要关注高校招生就业、大学生心理成长、城市落户政策等热点话题,关注与师生利益相关的话题、大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快速回应高校舆论生态问题,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掌握舆论走向。

广大师生是高校舆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需要全体师生的呵护。高校舆论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一刻也不能懈怠的研究课题。高校舆论生态治理要把握高校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适时创新治理理念,不断完善治理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