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在线信息采纳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关联路径分析

2023-08-14 16:02:06巩洪村曹高辉陈伊都邓三鸿
现代情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路径分析研究生

巩洪村 曹高辉 陈伊都 邓三鸿

摘 要: [目的/ 意义] 研究生对导师分享在线信息的采纳行为是在线导学的关键环节, 厘清研究生对导师分享在线信息的采纳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 可为提升研究生与导师在线导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 对来自26 名被访者的访谈资料以及108 条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编码, 探索研究生对导师分享在线信息采纳的不同策略、影响因素和路径。[结果/ 结论] 研究生对导师分享在线信息的采纳策略可以基于采纳程度和速度分为初步采纳、深度采纳、信息规避、即时采纳和延迟采纳5 种, 不同采纳策略的影响因素存在交叉和平行, 且发现了基于指令信号、时间匹配度和自我效能感3 种信息采纳策略选择路径。

关键词: 研究生; 信息采纳; 采纳策略; 路径分析; 在线导学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3.08.007

〔中图分类号〕G25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 (2023) 08-0066-13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科研能力为根本属性[1] , 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型人才输送的重要保障, 关系着国家创新驱动的良好运转。导师指导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1-3] 。导学本质上是一种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互动行为, 导师作为发送端分享科研、生活、工作等信息, 学生作为接收端采纳并进行反馈, 形成良性循环, 达到导学目的[4] 。然而, 以导学为目的的交流大多以导师为主导, 常常受阻于研究生对导师分享信息的采纳反馈环节。后疫情时代, 在线导学成为极其重要的教育方式, 尽管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在线方式满足了“停课不停教” 的需求和要求, 但同时也面临着互动差、监管弱、效果劣的问题, 学生端对导师分享信息的反应愈加不受控,很多研究生对导师分享的信息置之不理, 互动交流沦为导师的独角戏, 影响师生交流效果和导学质量。因此, 有必要挖掘了解研究生对导师在线分享的信息是如何进行采纳决策的, 有哪些采纳策略, 选择不同采纳策略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为打破接收端的信息交流壁垒、提高导师在线导学质量提供参考。

1 相关研究

学界对“采纳” 的研究最初起源于Nolan R L[5]提出的组织中信息技术采纳理论, 之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技术接受模型(TAM)[6] 、整合的技术接受模型(UTAUT)[7] 等技术采纳模型, 并广泛探索了用户技术采纳的过程[8] 。2003 年, SussmanS W 等[9] 在探索知识工作者是如何采纳电子邮件中意见或建议时首次使用了“信息采纳” 一词, 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双路径模型(ELM)构建了信息采纳模型(IAM), 此后, 学者们便开始对信息采纳行为进行广泛的探索。

尽管学界对信息采纳的定义尚不统一, 但对信息采纳是一种过程性行为的看法是一致的, 即信息采纳是包括从信息需求到查询、选择、评价利用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10-12] 。基于此, 结合研究主题,本研究将信息采纳定义为研究生有目的地选择利用导师在线分享信息的决策过程。基于此定义, 阅读相关研究可以发现, 对信息采纳的研究主要面向医疗健康[13] 、电子商务[14] 、社交媒体[15] 背景下的用户, 以用户信息采纳行为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主题, 且研究多以前人开发的采纳模型为基础进行探索, 如魏华等[14] 以TAM 模型和ELM 模型为基础探索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评论采纳意愿的因素。信息采纳的影响因素可以总结为信息、用户、环境3 个方面。信息因素主要是信息的质量可以直接促进用户采纳意愿[16] , 或通过影响用户的感知, 进而间接影响信息采纳意愿[17] ; 另外, 信息数量[18] 、一致性[19] 等其他信息特征也可以影响采纳意愿。用户因素主要是用户感知因素, 包括用户对信息特征的感知及对行为后果的感知, 如感知有用性[20] 、相关性、可靠性[17,21] 、新颖性[22] 对信息采纳的促进作用; 感知信任[13] 、感知风险[15] 、感知价值[23]对信息采纳意愿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环境因素包括行为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信息环境因素, 如用户可能因为社交压力[15] 、社会支持[13] 、信息支持和网络支持[15] 等社会环境因素而倾向采纳信息。

总体来说, 信息采纳行为是信息行为研究的重要方面, 各个情境下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 尤其是在线信息采纳行为, 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 目前对信息采纳行为的研究存在以下3 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研究情景较为集中, 对于特定情景和特定主体信息采纳行为的探索较少。当前, 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网站、平台或社区用户信息采纳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在线环境中特定用户信息采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情景中的采纳行为的研究以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采纳为主[24] ,而对基于导学环境中的信息采纳关注较少。在线导学是导师制规则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式, 导师端和学生端的信息发送、接受和反馈是有效导学的前提, 而研究生对导师在线分享信息的采纳是有效导学的关键环节, 因此有必要关注导学背景下主体的信息采纳行为。二是大多数研究是基于已有采纳模型基础上对特定情境下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量化验证[25] , 基于质性方法的探索性研究较少。三是大多数研究以直接探索信息采纳的影响因素為主, 忽略了信息采纳是一种决策过程, 对信息采纳策略及过程的关注较少。已有研究多基于采纳涉及的要素从整体上描述影响因素, 未将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类, 对不同策略下影响因素的异同未作探讨。

鉴于此, 本研究将基于质性方法探索研究生对导师在线分享信息的采纳策略, 并深究不同策略选择背后的原因异同。

2 研究设计

本文是聚焦教育背景下在线信息采纳行为的探索性研究, 因此选择扎根理论方法进行探索。扎根理论通过较为规范的编码, 从文本资料中归纳形成概念框架。借鉴Strauss A L[26] 的三级编码方法,对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网络数据收集获得的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构建研究生对导师在线分享信息采纳行为的故事线。

2 1 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两种方式收集数据: ①半结构化访谈。通过面对面和电话两种方式进行访谈, 了解被访者的信息采纳经历, 以及采纳的程度和影响因素,具体访谈提纲如表1 所示。访谈对象为硕博研究生, 通过在QQ、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及知乎、豆瓣小组等在线社区发布有偿招募公告, 为每位参与者提供15~20 元红包或等价值物品报酬。笔者于2021年10 月—12 月共访谈符合条件的26 名参与者,编号为P1~P26, 平均访谈时间大约25 分钟。表2整理了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②社交媒体数据。通过知乎、豆瓣和微博, 检索并爬取了与信息采纳可能相关的问题、评论或博文, 然后通过人工筛选出104 条符合研究问题的数据, 具体问题、评论或博文编号为Q1~ Q14, 如表3 所示。其中, P1 ~ P22和Q1~Q10 作为编码数据, P23~P26 和Q11~Q14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数据。

2 2 数据分析

三级编码过程由两名研究人员通过背靠背的方式完成, 每级编码完成后讨论, 保证编码的一致性。

2 2 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资料打散, 并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编码过程中, 应尽量使用参与者的原始话语, 减少研究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基于本文数据的逐句分析, 共获得91 个初始概念, 并通过对初始概念的归纳和合并, 形成了26 个范畴。表4展示了开放式编码结果, 表5 展示了部分开放式编码的过程。

2 2 2 主轴编码

基于开放式编码的分析结果, 通过不断地演绎归纳进一步发现, 各个范畴之间的联系的过程称为主轴编码。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 从信息交流的基本要素出发对26 个范畴进行归整, 最终形成信息发送端因素、信息特征、信息接收端感知、环境因素、信息采纳策略5 个主范畴, 如表6 所示。

2 2 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梳理主轴编码的基础上, 确定核心类属, 建立核心类属与其他范畴之间的联系。根据研究主题与目标, 本文将信息采纳策略范畴作为核心范畴, 围绕核心范畴的信息接收者感知因素属于内部驱动归因, 信息发送端因素、信息特征及环境因素属于外部驱动归因。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如表7 所示。

2 2 4 理论饱和度检验

完成编码分析后, 笔者对P23 ~ P26 和Q11 ~Q14 的数据进行编码, 编码中未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 因此可以判定为编码结果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

3 信息采纳策略的影响机理分析

笔者根据资料数据编码结果, 从采纳程度与速度两个维度对信息采纳的策略进行分类。根据信息采纳程度, 将信息采纳策略分为初步信息采纳、深度信息采纳和信息规避3 种。初步信息采纳是指学生对导师分享在线信息的浏览、阅读或观看; 深度信息采纳是在浏览观看的基础上, 查阅相关信息或深入了解、探索或与他人进行讨论、分享转发; 而学生对导师分享的信息不进行点击浏览即视为信息规避策略。根据信息采纳的速度, 将信息采纳策略分为即时信息采纳和延迟信息采纳两种。即时信息采纳是指学生看到导师在线分享的信息后立即进行采纳; 而延迟采纳是指导师分享信息后, 学生选择其他时间进行采纳或者先进行收藏、保存, 之后再进行采纳的策略。行为主体选择不同的信息采纳策略, 其影响因素也存在异同。为了更清晰了解这种差异, 本文将不同策略下的影响因素按照编码数量倒叙排列, 并将编码数量大于中位数的影响因素作为关键影响因素, 如表8 所示。图1 展示不同策略下关键影响因素的异同, 具体分析如下。

3 1 基于信息采纳程度的采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采纳程度分类的影响因素既有重叠也存在差异。首先, 初步采纳和深度采纳共同的影响因素是指令信号、导师权威、兴趣、卷入度和感知自我收益, 其中兴趣、卷入度和感知自我收益也可以导致信息规避策略。指令信号和导师权威属于信息发送端因素, 指令信号是由发送端在分享信息的同时发出的关于信息特征、内容或行为指示的信号。指令信号提供了主体以不同方式处理信息的线索, 这种线索可以增强采纳意愿[27] , 而不同主体对不同信号的感知可以激发初步采纳和深度采纳策略; 导师权威是一种在师生互動中产生的影响力, 导师基于道德、价值观、知识等各个方面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力, 研究生通过对导师服从、崇拜与尊重与否实施反作用力[28] 。即使同一个导师, 不同主体受到导师权威的影响程度也会存在差异, 主体的采纳策略也会不同。兴趣、卷入度和感知自我收益归类于信息接收端因素, 兴趣是主体对某信息的倾向性态度, 卷入度包括行为主体感知到的信息相关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29] , 感知自我收益是主体对信息感知后预期提升或帮助自己的收益[30] , 均描述了行为主体对信息感知后的结果。同一则信息, 主体不同的正向感知结果影响其进行初步采纳还是深度采纳, 而如果对信息毫无兴趣、逆向卷入度或没有感知收益, 则可能导致信息规避策略。

其次, 导师认同和主观规范是初步采纳的独立关键影响因素。导师认同描述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密切状态, 包括学生对导师学术观、价值观、人格等在心理上的信服程度和行动上的忠诚度[31] , 是一种小范围的社会认同, 研究生会将导师的知觉、价值及情感融入自我认同中, 以追求自我肯定[32] ,会引导研究生对导师分享的信息进行采纳。认同感不同于权威, 认同是研究生对导师的单方向作用力, 且激发这种采纳决策的因素与信息特征和主体对信息的感知无关, 因而主要引发初步信息采纳策略。研究生既是独立的个体, 又身处研究团队、实验室或班级中, 因此难免受到来自社会关系中重要个体的影响, 主观规范即是影响之一。根据理性行为理论[33] , 研究生透过同门、同级或老师等重要他人采纳或不采纳相关言语或行动而感知到的自己进行采纳决策的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指向初步信息采纳的发生, 如P13 ~180 “ 对导师发的这个, 就是师门很多人都开始谈这件事情了, 你就会觉得这件事是不是挺重要, 会影响我去看看”。

第三, 感知风险、感知信息不足、感知他人收益是深度采纳的独立影响因素。感知风险是理性行为决策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行为主体在权衡收益和风险后做出行为决策。与以往研究中感知风险抑制采纳行为的结果不同[34] , 研究生根据不同策略的风险预期采取采纳行动, 如信息规避策略可能导致研究生受到批评、拖延科研进度等。这种感知风险促进了采纳意愿, 且主要激发深度采纳决策的发生, 如P16~245 “老师发了一个Word 中如何设置自动标题……之前有同门因为格式被批评了, 所以还是要采纳的”。感知信息不足是指行为主体感知到的自身知识结构与信息需求之间的差距, 根据信息充分性原则, 主体会为了弥补这种差距而去获取更多信息, 努力克服信息不足是促使其更加积极、系统地寻求和处理信息的额外动力[35-36] , 因此,研究生感知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会促使其采纳导师分享的信息, 并直接指向深度信息采纳。感知他人收益是感知收益的一种, 是行为主体感知到的采纳信息对他人的预期价值, 学生若感知到导师分享的在线信息对他人有帮助, 则会产生分享转发的行为。最后, 信息过载、信息重复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信息规避的独立影响因素。信息过载是指信息数量超出了个体的处理范围, 信息过载一直是信息规避的重要影响因素[37] , 当导师分享在线信息的频率、信息内容数量超过了学生所能处理的范围时,会导致学生采取信息规避的策略, 如P20~347 “他们如果分享的频率过高, 导师分享的频率过高会影响我对这个东西的态度吧, 就他分享的频率越高看它的意愿越低”。信息重复是指导师分享信息是行为主体的已知信息, 对于已知信息, 学生会直接忽略规避, 如P4~40 “ 像这些我们以前可能已经看过了就是都是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可能就不会再特别关注了”。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理解吸收信息的能力的信念, 一般来说, 低自我效能感会负向影响采纳策略[38] 。当学生觉得导师分享的信息自己难以理解时, 会产生信息规避策略, 如P10~125 “有时候感觉老师分享的内容有些难, 或者在理解上有些难度就不再继续”。

3 2 基于采纳速度的采纳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即时采纳和延迟采纳策略共同受到时间匹配度、需求紧急程度和感知未来收益的影响。时间匹配度指分享信息的时间与行为主体自身时间习惯的匹配度, 如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会选择自己的空闲时间采纳导师分享的信息; 对晚上分享的信息可能会等第二天采纳; 等等。与自身习惯时间匹配度高时, 更倾向于选择即时采纳策略, 而匹配度较低时则倾向于延迟采纳, 甚至信息规避, 如P2 ~ 22“面对导师分享的信息, 我如果上课的话肯定是等课程结束后再抽空去看”; P3 ~ 28 “ 这些建议类的, 有时间的话就会去做, 没时间不做嘛”。这与已有研究中对时间和行为决策关系的论证一致, 时间会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信息行为以及在无明确任务下的信息决策行为产生影响[39] 。需求紧急程度是指导师分享的信息可以满足行为主体一定的信息需求, 但由于主体需求的紧急程度不同, 导致了不同的采纳速度。当主体的需求急需得到满足时, 会采取即时采纳策略, 而需求程度不紧急时, 主体可能考虑时间匹配等其他因素, 采取延迟采纳策略,如P9~106 “对于导师分享的一些论文写作啥的内容,到我需要写作的时候, 我会去认真去学, 没有到那个关键时候的话不会去, 比如说我现在要开始准备我的毕业答辩了对吧? 我要开始去做一些准备了, 我就会花时间去学习”。感知未来收益属于感知自我收益的一种, 本质上还是属于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决策的维度之一, 当研究生感知到导师分享的信息对未来的价值, 而当下的收益较低或没有收益, 会先采取收藏等方式保存, 等需要时再进行采纳, 即延迟采纳, 如P16 ~246 “ 我看到就先收藏了, 因为我知道我之后会用到, 我就先收了”。

4 信息采纳策略选择路径分析

编码结果未能展示基于采纳程度和速度两大类策略之间的交叉关系, 为了进一步探索主体选择不同采纳策略的决策过程及可能的关联, 笔者又深入整理分析了编码记录和注释, 共析出3 种信息采纳策略选择的闭合路径, 如图2~图4 所示。

路径一: 基于指令信号的信息采纳策略选择。从信息源开始, 导师分享信息的同时发送了可能引导行为的指令信号, 如@ 群成员、信息内容及特征相关的说明等, 研究生會基于这种信号直接采纳信息, 但其采纳程度无法精确评估。若没有指令信号, 则接收者会首先基于对导师学术观点、价值观的认同度决定是否采纳, 导师认同可以激发接收者的初步信息采纳行为, 即浏览、阅读或初步学习信息内容, 之后权衡感知自我收益决定是否进行深度采纳。初步信息采纳后, 高感知自我收益会导致深度信息采纳, 低感知收益可能会导致接收者以初步信息采纳结束决策。若接收者对导师的认同度较低或不认同, 接收者开始转向信息, 并以信息的外部特征—标题吸引力为入点进行策略决策。接收者会因为足够的标题吸引力而产生初步信息采纳, 否则会规避信息。信息规避行为的产生并不完全意味着接收者结束决策, 若此时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 则接收者仍可能重新采纳信息。

路径二: 基于时间匹配度的信息采纳策略选择有两种可能的路径。第一种是从信息源开始, 时间匹配度直接影响采纳行为决策。这种决策模式下,研究生发生采纳行为的第一触发源是时间, 通过评估导师分享信息的时间点是否符合自己时间习惯或预期, 若符合预期, 则会直接采纳信息, 但采纳程度不受影响。在时间不符合预期的前提下, 第二触发源卷入度开始参与决策, 通过评估信息内容与自身需求、兴趣等的契合度。高卷入度会指向信息采纳, 而采纳速度是由需求紧急程度决定的, 高需求紧急度可以加快采纳速度, 否则接收者可能会延迟信息采纳。如果接收者感知到信息内容的卷入度不够, 则会产生信息规避行为。该过程中, 接收者依然可能因为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 而从信息规避行为转向信息采纳行为。第二种是从信息源开始, 接收者受到因素X 的影响而进行初步信息采纳, 其中因素X 可能是前文涉及的影响初步采纳的因素之一。初步采纳后, 高度匹配的时间因素可以激发更高水平的信息采纳行为, 否则将以初步信息采纳结束此次决策。

路径三: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采纳策略选择。导师分享信息后, 接收者可能因为因素X 而激发初步信息采纳的策略, 因素X 是前文析出的影响初步采纳的因素之一。初步采纳后, 接收者已经初步了解信息内容, 但仍可能因无法完全理解信息的信念而产生规避行为, 即低自我效能感的接收者倾向于产生信息规避行为。而高自我效能感的接收者有更强烈的信念理解利用這些信息, 会进一步根据卷入度进行接下来的行为决策, 高卷入度的信息会激发深度采纳行为, 反之, 则会以初步信息采纳结束此次决策。

5 结 语

本文结合用户访谈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 通过扎根理论探索了研究生对导师分享的在线信息的采纳策略, 细分了不同采纳策略下的影响因素和路径,深入了解了研究生在线信息采纳行为的特点, 丰富特定关系主体之间信息采纳行为的研究, 并作为参考指导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 提高师生交流效率, 构建良性导学关系。

在线导学中, 研究生对导师在线分享信息的采纳策略的选择受到信息发送端、接收者感知、信息特征、环境等多维因素的共同影响, 这就意味着要促进信息采纳, 构建良性导学关系, 必须协调、统一与平衡各方面的要素, 尤其是师生必须协同发力,才有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分享采纳链条, 进而共同更新各自的知识体系, 完成科研任务, 提升学术能力,并实现社会价值[40] 。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难免存在主观性; 且收集社交媒体数据的过程中, 未考虑时间变量可能产生的影响; 另外, 仅从采纳程度和速度两个方面对采纳策略的分类,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从多视角深入分析主体的采纳决策结果, 并基于定量或混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 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 荣利颖, 邓峰.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分析———基于2017 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 J]. 教育研究, 2018, 39 (9): 95-102.

[2] 岳昌君, 吕媛. 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15, 13 (6): 20-25, 112.

[3] 马杰, 别敦荣. 我国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调查研究[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 (12): 81-98.

[4] 樊小杰. 共生理论视角下导学共同体的价值意蕴、运行机制与推进路径[J]. 江苏高教, 2022, (11): 105-108.

[5] Nolan R L. Managing the Computer Resource: A Stage Hypothesis[J]. Commun. ACM, 1973, 16 (7): 399-405.

[6]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J]. Mis Quarterly, 1989,13 (3): 319-340.

[7]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et al. User Acceptance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 J]. MIS Quar⁃terly, 2003, __________27 (3): 425-478.

[8] 郑继兴, 申晶, 王维, 等. 基于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的农户采纳农业新技术行为研究———采纳意愿的中介效应[ 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 (18): 175-181.

[9] Sussman S W, Siegal W S. Informational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Knowledge Adoption [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3, 14 (1): 47-65.

[10] Cheung C M K, Lee M K O, Rabjohn N.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Word-of-Mouth-The Adoption of Online Opinions in OnlineCustomer Communities [ J]. Internet Research, 2008, 18 ( 3):229-247.

[11] 宋雪雁, 王萍. 信息采纳行为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 J]. 情报科学, 2010, 28 (5): 760-762, 767.

[12] 吴江, 曹喆, 陈佩, 等. 元宇宙视域下的用户信息行为: 框架与展望[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2, 12 (1): 4-20.

[13] 唐旭丽, 张斌, 张岩. 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的信息采纳意愿研究———基于健康素养和信任的视角[ 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8, 8 (3): 102-112.

[14] 魏华, 高劲松, 万辉, 等. 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绿色产品评论信息采纳意愿研究[J]. 情报科学, 2020, 38 (5): 161-168.

[15] 安琪, 毕新华. 移动网络社群用户团购信息采纳动因———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扎根理论分析[J]. 情报科学, 2021, 39 (8):164-172.

[16] Huang Y, Singh P, Srinivasan K. Crowdsourcing New Product I⁃deas Under Consumer Learning [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2014, 60 (9): 2138-2159.

[17] 韩世曦, 曾粤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数字青年微信公众平台健康信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J]. 图书馆学研究,2021, (6): 83-92.

[18] 陶晓波, 徐鹏宇, 樊潮, 等. 创新社区中新产品开发人员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J]. 管理评论, 2020, 32 (10):135-146.

[19] 周宏, 栗素娟. 在線追加评论一致性对消费者信息采纳的影响[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8, 40(5): 537-543.

[20] 曹冰雪, 李瑾. 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户付费信息服务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J]. 图书馆论坛, 2021, 41 (2):112-122.

[21] 范哲, 张雨婷, 孙晓宁. 高校学生求职搜寻中信息的采纳行为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0, 64 (18): 105-113.

[22] 李治, 孙锐. 社会互动对推荐系统用户感知及信息采纳的影响研究[J]. 情报学报, 2019, 38 (11): 1138-1149.

[23] 王文韬, 温佳怡, 张震, 等. 基于质性分析的大学生在线健康信息采纳行为模型构建[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0, (3):85-91.

[24] 卢强, 左明章, 原渊.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农村教师同步课堂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8, (7): 61-69, 80.

[25] 刘影, 袁勤俭. 泛在学习环境中大学生信息采纳意愿研究[J]. 现代情报, 2018, 38 (3): 79-86.

[26] Strauss A L.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55-81.

[27] Zhang W, Watts S A. Capitalizing on Content: Information A⁃doption in Two Online Communities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8, 9 (2): 73-94.

[28] 李娜. 基于权威接受理论的教师权威内涵研究[ 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7 (4): 170-176.

[29] 曹仙叶, 刘咏梅, 刘嘉琪, 等. 基于ELM 的在线医疗患者定向就诊意向研究[J]. 管理评论, 2021, 33 ( 7): 170-181,215.

[30] 刘欢, 安立仁. 期望收益、知识权力感知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影响研究[J]. 科学决策, 2021, (11): 81-89.

[31] 钱明辉, 郭佳璐. 从社区认同到品牌认同: 如何基于在线社区提升品牌的消费者心智份额? [J]. 中国管理科学, 2022, 30(5): 263-274.

[32] 林少龙, 纪婉萍. 消费者的品牌认同、善因认同与内在道德认同如何促进善因营销的成功[J]. 南开管理评论, 2020, 23(4): 25-36.

[33]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u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J]. Philosophy & Rhetoric, 1977, 41 (4): 842-844.

[34] 李燕. 电子政务公众采纳意愿研究: 基于荟萃分析的模型构建与实证检验[J]. 管理评论, 2020, 32 (4): 298-309.

[35] Griffin R J, Dunwoody S, Neuwirth K. A Proposed Model of theRelationship of Risk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Process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ative Behaviors [ J ].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999, 80 (2): S230-S245.

[36] 曹锦丹, 兰雪, 邹男男. 健康风险认知与信息交互行为关联模型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9, 63 (6): 12-19.

[37] Guo Y, Lu Z, Kuang H, et al.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on Social Network Sites: Information Irrelevance, Overload, andthe Moderating Role of Time Pressur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20, 52: e102067.

[38] Balapour A, Reychav I, Sabherwal R, et al. Mobile TechnologyIdentity and Self-efficacy: Implications for the Adoption of Clini⁃cally Supported Mobile Health Apps [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9, 49: 58-68.

[39] 王馨悦, 刘畅. 时间限制与时间压力下的信息行为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22, 66 (9): 141-151.

[40] 胡洪武. 师生发展共同体: 破解研究生导学矛盾新路径[ 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 (4): 48-52.

(责任编辑: 王 维)

猜你喜欢
路径分析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大众文艺(2023年1期)2023-02-08 02:56:36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对外经贸(2016年11期)2017-01-12 01:08:53
多球训练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路径分析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2:04:45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08:12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72期)2016-09-20 13:35:22
供给侧改革概述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