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博 卢星雨 吴淑玲 西安翻译学院
作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其具体运动项目及运动过程或多或少带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类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绝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修养身心的功效,也是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的快节奏运行使得现代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日益浅薄,难以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及深刻内涵,这种认知也体现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加之部分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不良社会事件出现,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应有的延续,并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与时代相契合的发展态势,其教学工作就需要着手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概念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以寻求相关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立足于实践,并将理论内容作为具体实践的指导内容,是通过明确培养方向及培养对象需得到成长的核心要素,以使培养对象能够充分了解具体课程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并通过实践训练掌握高水准的技能应用能力,同时促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整合,进而帮助学生构建理实合一的完整知识体系[1]。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这门课程而言,要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准的职业素养和虚心且专业的教学理念,积极从各种渠道探索可用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同时要强化学生技能动作训练的有效性,在为学生提供详细周到辅导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索欲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则要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进度及教学环节进行持续性的优化,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技能在教学环节中的主导作用[2]。针对理论与技能的融合则需要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使学生在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尽可能触及课程背后蕴藏的人文意识及文化内涵,进而确保学生经历过课程学习之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和认知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水平,从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具有明显以西方体育知识、理论、体系为主导的特征,在课程设置上西方体育体系占据了近乎绝对性的优势,除极少数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专长项目发展的学校之外,大部分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仅作为补充性内容零星存在于体育课程设置中。另一方面高校体育专业教师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工作不能说没有,但即使同时算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内容及与之相关的所有分支性内容,围绕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的研究整体所占比重也明显偏少,并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新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整体上缺少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建设的重视,导致课程文化建设的效果不甚理想,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以及教师从事这方面教育工作的敬业程度[3]。
高校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微缩模型的社会,虽然拥有相对封闭的环境,但依然会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及互动,而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水准持续提升,高校学生即使人在校内,也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校外社会上的舆论内容。在此过程中一些诸如“闫芳”“闪电五连鞭”等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负面社会事件或是频频出现,或是被部分人从被世人遗忘的角落扒出来,给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风评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且少有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先驱或权威人士出面为民族传统体育正名[4]。
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学生很难对民族传统体育有一个清醒且全面的认知,也就影响了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而在学术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文化层面仅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对其背后文化意蕴及教育价值的深入研究,导致这方面研究并不能为高校教师及学术界研究人员带来实质性的收益,使得高校教师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研究时缺乏主动性,导致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提升途径[5]。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的滞后性,在教师专业能力、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中均有所体现。首先教师在专业能力的滞后性,一部分是因为上述社会因素,另一部分则是因为负责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的教师,多是在经历过高校中系统化学习研究之后就任的,但过往教育过程普遍存在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情况,导致这部分教师极少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实际训练过程中,对实践内容的理解也就有所偏颇,无法确切保障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教学质量。
课程内容上的滞后性则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在近年来缺少持续性的研究与发展,这可能与民族传统体育经历过往长期积累、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就此完成了所有的探索,依然可在现有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探索更深层次的发展潜力,而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缺乏重视,也在实际上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长期沿用旧版本,缺乏与时代相契合的更新与优化。
课程设置上的滞后性相对容易理解,即民族传统体育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学科类似,均存在偏重理论教学、惯于应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及已有教学模式,缺乏对课程设置有效性的深入研究与发展[6]。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而要确保民族传统体育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落到实处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高校首先端正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对于高校及校内体育专业教育工作者而言,民族传统体育囊括了所有中华文化中经过岁月洗礼传承下来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中华文化具体产物的具象化呈现,而西方体育运动项目同样是西方文化的具体呈现,因此从文化及传承的角度而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西方文化体育项目在价值水平上是对等的,两者均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理念[7]。甚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为背靠的文化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积淀,在文化内涵上要略胜于西方体育项目,除了能够促进学生及公众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具有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培养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方面首先需要端正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高度重视校内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发挥自身在资源及渠道上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正确、全面认知,为后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奠定思想基础,并帮助学生免受负面舆论环境造成的错误认知。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难发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其他高校或高职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无一例外高度重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环境的构建,从而为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开展奠定物质层面的基础,因此实施环境的构建同样应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关键性内容。但相比其他具有明显工科性质的课程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本质上不属于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的内容,因此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环境需要酌情进行调整,确保教学环境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时符合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在具体的方法上则需要学校方面深入考量该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环境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如针对教师少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技能水平这一问题,就可通过从校外聘请民族传统体育从业者委任兼职教师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引入专业人士进行知识分析及技能指导,帮助学生从学术之外的角度重新理解民族传统体育,并获得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及强化,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深度整合,充分体现出“教学做合一”的内涵。除此之外还可强化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内的文化建设工作,如由高校或体育学院出面,在全校性质(如开学典礼、校运会等)或院系间交流性质的活动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展演内容,或是在学校中成立具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社团(比如具体的武术社团、空竹社团,或是其他以具体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为活动交流主题的社团)等等,从而强化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内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接触、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是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仅针对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两方面而言,课程内容上需要大范围获取可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资源,这一点上得益于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主流媒体平台中涌现了大量拥有深层次民族传统体育造诣的自媒体从业者,且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实际上经过了国家级的认证,也就是说这些自媒体从业者在专业领域上是足够可靠的,他们所生产的民族传统体育自媒体内容也因此可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从而扩宽民族传统体育在教学资源上的广度。而教学资源的深度则需要持续推进相关研究工作以及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使教学内容能够达到应有的深度。
针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则需要灵活应用现有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交流研究法等,小组教学法是通过采取小组教学,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的理论、技能及理实结合的实现方法与策略,以学生的自发性推进“教学做”一体化;而引入自媒体教学材料就属于多媒体教学法的一种,是将多媒体应用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立更加清晰的认知;交流研究法则是重视教学工作、学生、教师与校外资深民族传统体育从业者的交流,这在前文中也有所提及,故此处不再赘述。
而要达成以上内容,就需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能力及专业水平的提升。由于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师很难保证全员拥有深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技能造诣,因此就更需要强化教师与民族传统体育从业者的交流,首先培养出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可和兴趣,来保证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工作中,并积极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与落成。而对于少数具有高层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能水准的教师,则应将其作为课程教育工作的主力加以培养,使之在教师群体中形成模范作用,共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无可替代的文化瑰宝,在价值上与西方体育运动项目是等同的,这就意味着各高校更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发扬创造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