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康设计的密克维以色列犹太会堂赏析

2023-08-14 12:09邵进
建材与装饰 2023年23期
关键词:会堂路易墙体

邵进

(贵州同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81)

1 路易·康的空间观

在路易·康看来,空间应该简洁明了,与自身结构一致,且能反映人类活动对空间需求的本质。20 世纪50 年代,路易·康对于现代主义的连续空间感到不满,因此他提出一套对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划分理论。在设计弗鲁赫特住宅(Fruchter House)时,路易·康首次尝试探索这三者的关系;在犹太社区中心设计时,他的空间理念已成熟,即每一个功能单元都由自身的结构来界定。1960 年,路易斯.康在他的论文《形式与设计》中详细解释了空间的划分,空间与行为、空间与结构的关系。在空间划分中,空间应该是简单清晰的;空间应该具有力量,并能激发其所承载的人类活动;与此同时,一个建筑空间必须强有力地证明它是来自于空间本身,并且应由该建筑空间自身结构和自然光所界定[1]。

密克维以色列犹太会堂(Mikveh Israel Synagogue)于1740 年由西班牙裔犹太人创立,是费城最古老的犹太会堂。直到20 世纪60 年代,信徒们希望能够重新回到会堂建立时的原址,即费城市中心,他们希望通过密克维犹太会堂的建造来强调其自身的历史意义并使之成为美国犹太民族的一个象征[1]。同时,路易·康希望借助该设计涉入费城市中心的重整计划,因此在有三块用地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他最终说服建设委员会选择了位于第四和第五大道之间一块大约0.75 英亩的用地,用地北侧是一块基督会堂的墓地,东侧正对友谊会馆(Friends Meeting House),西侧紧邻费城独立广场(Independence Mall)。

这座犹太会堂被划分为3 个主要空间:东侧圣殿,中部礼拜堂,西侧多功能厅和学习区。经过几次修改,最终他将古罗马废墟遗址的概念融入设计中,在中部圣堂的周围放置十座巨大的圆形塔楼,这些空心的圆柱中间的空间被他称作窗室(Window Rooms),这种“双层墙体”的空间是路易斯.康晚年设计中非常典型的结构[2]。

2 墙体空间

2.1 双层墙体的首次启发

在路易·康为美国驻罗安达总领事官邸(1959—1965)设计方案时,为了应对眩光问题,首次提出了双层墙体的结构(double-wall structure)的设想。1961 年,路易·康描述了他最近对安哥拉罗安达的访问,当时他正准备为美国领事馆大楼设计方案,路易·康特别提及了“大气中明显的眩光”问题,并且分析到“因为眩光,盯着窗户看是无法忍受的”。眩光并非绝对亮度,而是一种情形:黑暗的墙壁衬托着外部明亮的光线,这会让人感到不适。在这种情况下,眼睛试图进行自我调节,却无法同时适应视野中的光明和黑暗,这就导致了看不清楚或者感到不适。路易·康试图通过他的设计来应对眩光带来的问题,而最终他在罗安达人的日常行为中找到了答案。路易·康提到,“我注意到,当人们在阳光下工作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这样做的:通常是面对着墙壁,而不是直面开阔的乡村或街道。在室内,他们会把椅子转向墙壁,做任何他们正在做的事情,间接地从墙壁获得光源[3]。”

通过细致地观察当地气候及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路易·康最终提出了墙的另一种功能:捕捉日光。墙不仅仅为了支撑屋顶或者创造封闭空间而存在。他建议在建筑周围增加一层墙体和空间,作为室外与室内之间的过渡,保护居民免受强烈阳光的照射。内层墙体围合空间,外层墙体调节气候所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外墙墙体上打个洞,便成为窗户的一部分。这种结构的独特性使他想到了古罗马废墟之美,他将这种策略称为“废墟中的建筑”。

2.2 密克维以色列犹太会堂中的墙体空间

在密克维会堂的设计中,光塔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结构,它属于“废墟”和“空心柱”的组合体,但它更接近“废墟”概念,而窗室便是光塔结构中产生的空间。对于建筑的构成一直以来有一个争议,究竟是由墙及柱,还是由柱及墙。从空间出发,建筑师是通过墙来理解柱子的;而在结构领域,建筑师则需要先理解柱,才能充分领悟墙的意义。路易·康在探讨建筑的构成时也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从最初认为“柱子是建筑的开始”到“房间是建筑的开始”,而这个转变正是因为“空心柱”这个结构的出现。

在设计之初,路易·康曾明确地将整个会堂划分为3 个独立的建筑,而光塔和窗室的概念是在后期方案中才被提出的。在设计过程中,圆弧轮廓被限定在轴网内,这表明窗室被视作圣殿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丛属关系,光塔则被精准地分为两半,一半向内凹进,一半向外凸起。虽然这些光塔是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但它们本身也是独立存在的。首先,在结构体系上,光塔并不作为承重结构,仅承受自重。其次,它们与两侧的墙体间留有一定距离,形成垂直的窄缝,在视觉上光塔与墙体分隔开来。窗室延续了“双层墙体”概念,在密克维会堂中,“双层墙体”的内外之分由简单的圆形的形式达到统一,面向室外的一层围合了空间,面向室内的一层反射光线,两层之间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它创造了一个可以容纳活动的“墙体之间的空间”,成就了密克维会堂设计中的“废墟”概念。

在罗安达美国领事馆的设计中,外部墙体包裹内部建筑主体,从而形成了“双层墙体”结构。与此不同的是,密克维会堂中的光塔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连接两个光塔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一条走廊,这条走廊与垂直交通、水平交通相连,在建筑两侧出现了服务空间,服务于中间的圣堂区域。

3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

3.1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体系的演变

由路易·康提出的“服务与被服务空间”体系历经多次发展演变,从最初的服务空间与水平结构相互联系,发展至与竖向空心柱共同协作,再到体系与结构融合的有机性和多重性,直至最后发展为一种含蓄的形式。

该体系最早出现在路易·康设计的耶鲁大学图书馆中,此时路易·康将服务空间与水平结构相结合,平面布局的中心为服务空间,两侧为被服务空间;服务空间封闭、厚重,而被服务空间开阔、轻盈。发展至下一阶段,路易·康的探索转向垂直空间,服务空间与竖向空心柱结合,在1959 年建成的犹太社区中心浴室中,空心柱不仅作为室内空间存在,且成为有机平面构成的重要元素,它们是支撑起轻质屋顶的结构构件,并兼具入口、卫生间、储藏等服务功能,与围合墙体不同。在萨尔克生物研究中心的设计中体现了该空间体系与结构多重融合,在这个建筑中服务空间依旧占据重要位置,但路易·康不再严格区分服务与被服务的概念,建筑的每个独立元素的绝对尺寸不再由空间或功能的等级划分来决定。最后在埃克赛特图书馆设计中,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呈现了一种巧妙的、隐形的展现。

3.2 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的隐形表现

路易·康1971 年设计了埃克赛特图书馆(Exeter Library),在这个设计中路易·康仍旧阐述了一个等级秩序: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但是采用了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服务空间不再出现与主体分离的情况。图书馆的设计采用与学校原有建筑相同的集中式平面,四角的空心柱作为服务空间和主结构,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角柱被消隐,在建筑整体中并不突出,且设备管线也隐藏于混凝土天花板中,强调结构本身的美。设计着重于古典的立面、中心空间及图书馆的内部承载的行为活动。

对路易·康而言,这栋建筑有两层意义,在功能上是图书馆,在精神上却是教堂。在路易·康的想象中,图书馆空间的起源来自于一个人拿着一本书走向光明。他认为,与人交流的渴望和通过阅读来学习一样重要,故而整个建筑的中心被设计成一个宏伟的中央公共大厅,围绕它的是不那么重要的服务空间,服务于大厅和其外围的私人空间[4]。

通过路易·康对空心角柱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虽然他依旧在空间上设置了等级秩序,但他更注重空间中的人们的行为活动,这进一步增强了建筑内部空间与结构的融合感。路易·康在之后设计的密克维犹太会堂方案中,形式、设计和结构之间的融合手法更加娴熟[5]。

路易·康1972 年设计了密克维以色列犹太会堂(Mikveh Israel Synagogue),在密克维犹太会堂中,光塔既是应对眩光的双墙结构,又是圣堂的服务空间。由于这个项目最终没有被建造,所以缺乏准确的图纸给出外部和内部的精准信息,但通过一些平面图和手绘透视,可以发现这十座光塔中有的是为女性礼拜设计的,这对应了传统教义中所规定的礼拜时女性区域应与男性区域分隔。有的光塔内则设有楼梯,通过这些楼梯可以到达二层走廊,从而进入圣堂两侧的座位区。整个圣堂在满足教义要求下,营造出一个庄重和谐的空间。光塔是附属的、独立的空间,但是与以往作品中作为服务空间的空心柱不同的是,它们已经成为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去除它们,整个建筑将变得残缺。这是服务与被服务空间体系与建筑体系融合的一大进步,这一切更加的自然,既发挥了服务的作用,又不像是刻意增加的部分,就像是建筑本该如此[6]。

4 探讨:形式与结构的融合

密克维犹太会堂的研究意义在于,路易·康在这个设计中探索出形式、设计与结构的融合。在路易·康的其他同样具有双层墙体的建筑作品中,窗被设置在内侧墙体,每扇窗都对着一片单独的外墙,这片接受光照的墙通过一个巨大的洞口来接收阳光,而这片被照亮的墙在不遮挡视野的情况下解决了眩光问题。通常这些空洞的形状是三角形、圆形或拱形,以使结构受力合理。而这种类似套筒的墙体模式,清晰地揭露出自己的特性,即一层表皮,一层实体。这种模式下,表皮和真正的结构之间存在空腔。而在密克维犹太会堂中,两层墙体的放置顺序逆转,窗被直接放置在外侧的墙体上,应对眩光墙的则在内侧,空洞形状保持了一贯的设计规律,采用拱形;在此次设计中,并没有出现表皮与结构的区分,而是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光塔的墙体既保持了双层墙体结构调节眩光的作用,又与建筑主体的结构融为一体,且墙体之间形成的空腔还成为服务空间,为中心区域服务[7]。

此外,在路易·康以往的作品中,服务空间的墙体与围合建筑的墙体等级不同,而在密克维犹太会堂中,二者融为一体,因此构成服务空间的结构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建筑内服务空间主要用于放置设备、作为支撑结构不同,这些光塔不仅仅是通过布置其中的楼梯连接中心区域和二层的座位区,更作为专为女性设计的次级礼拜空间,形成了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交错。由此看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路易·康对于空间与结构、形式与设计的理解更为透彻,关注设计需求,回归空间本质[8]。

5 结语

路易·康在长期的建筑生涯一直在探索空间的构成。20 世纪60 年代,在建筑的表现形式上,他形成了个人的设计风格,“双层墙体”,即一层是开洞表皮,一层是真正结构,不仅可以防止眩光,提升人们使用空间的舒适感,更开发了墙体空间的潜力,将服务空间包含在内。通过讨论双层墙体的产生和服务与被服务空间体系的演变,可以发现路易·康在不断的探索形式、设计与结构之间的融合。密克维犹太会堂虽然是未建成的建筑,但仍旧是一个解读大师设计理念的优秀案例。墙体间不再有等级区分,不同空间可以相互重叠,整个建筑包含了不同功能;光塔作为独立的空间,甚至在结构上也是自承重体系,却又完美地融合在整个建筑的空间和结构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反映了路易·康在不断探索过程中,逐步摸索出空间的本质并用自然的手法展现,不拘泥于空间、结构、形式、设计,其中蕴含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有重要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会堂路易墙体
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及墙体保温技术分析
臭臭的路易
“走向未来的学校”福建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校长论坛在福建会堂举行
承重型3D板墙体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秸秆砖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开启振兴发展新征程
——辽宁两会速读
真情本无语
古代希伯来人的学校教育
每个小孩都能说出天使一样的句子
最佳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