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华
河南省上蔡县百尺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河南驻马店 463800
饲养鹅的过程中,鹅瘫痪时常发生,又称鹅软脚病,有时呈零星瘫痪,采食正常或者食欲下降,精神沉郁,逐渐死亡;还有的是大量瘫痪,食欲正常,关节肿胀,站立不稳,腹泻,食欲减退后慢慢死亡。这些鹅瘫痪症状有的属于营养因素,调整饲料结构可慢慢恢复,有的属于大肠杆菌等疾病性引发的瘫痪,应根据引发原因给予相应治疗。
鹅瘫痪主要是疾病性引发的瘫痪,比如大肠杆菌感染、沙门氏菌感染、病毒性关节炎、鹅浆膜炎、气囊炎等,另外鹅感冒、小鹅瘟等也会造成腿部麻痹导致瘫痪;长期的营养不均衡,饲料中蛋白成分过高,引起痛风,也常引发瘫痪;该病的发生与鹅舍环境卫生有密切关系,天气忽冷忽热,粗纤维供应不足,维生素A 缺乏,鹅饲养密度大,活动空间小,均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传播。鹅苗发病常与种蛋污染有关,每年10 月至次年5 月成年母鹅产蛋期间感染发病影响产蛋,瘫痪后逐渐发生死亡。公鹅感染该病后虽很少死亡,但可在配种中传播疾病,影响种蛋的质量,种鹅相互交配传播也是该病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
取8 只病死鹅剖检,症状基本一致。16 周龄以上母鹅多发生卵黄性腹膜炎,腹腔内可见有淡黄色腥臭味液体,各器官表面有淡黄色凝固纤维性渗出物,肠系膜相互粘连,肠浆膜出血,卵巢萎缩,输卵管充血,卵子充血并停止发育,后期变黑,有腥臭味。鹅机体消瘦,气管内有黄白色泡沫样渗出物。肝肿质脆、淤血,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公鹅的病变仅局限于外生殖器部分。雏鹅多发现下颌部的皮下组织水肿、有的坏死,并且有大量黏液体伴随,上下眼睑粘连并肿胀。肝脾肿大,肠黏膜充血、出血。在其内脏,尤其肾、心、肝、输卵管、关节腔内可见到有大量的尿酸或尿酸盐蓄积,可判定为痛风引起的瘫痪。
根据鹅的饲养标准和饲料营养价值来配合日粮,不能随意增加、减少蛋白质和钙磷的含量,蛋白质、钙磷严重超标或过低都会引起鹅瘫痪。青绿草料力求新鲜,尽量当天喂完,防止霉烂而导致亚硝酸盐中毒。鹅饲料配方要依据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要和原料的营养含量,多种原料营养互补;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大豆饼粕类饲料质量好,蛋白质含量高达近50%;动物性蛋白质饲料,鱼粉、蚕蛹粉蛋白质含量近70%,骨粉含钙约35%,含磷约15%,用试差法配制,允许误差点不超过1%。
发病初期,食欲下降,少食或不食,逐渐消瘦和衰弱,喙和蹼苍白呈贫血,粪便稀薄,呈白色糊状,肛门松驰,收缩无力。许多患鹅腿部关节脓肿,站立不稳,触摸有痛感,整群鹅较健康鹅群生长缓慢,部分形成僵鹅,零星死亡,死前体温正常,水样稀便,精神不振,羽毛松乱,多为蛋白质过量引起的痛风。痛风严重时会引起瘫痪,可见鹅出现腹泻,羽毛杂乱,食欲下降,精神沉郁,伴有生长瘫痪;部分母鹅在开始产蛋后不久呼吸急促,不停喘气,不愿站立,头朝下,嘴触地,胀腹。排稀便并伴有恶臭味,肛周绒毛被粪便粘结,混有蛋清样凝固的蛋白和卵黄小块,眼睛无神,眼窝略微凹陷,因衰竭而死亡。虽有少数鹅自然康复,但不能恢复之前的产蛋量,公鹅仅阴茎红肿、结节,严重病鹅丧失交配能力。雏鹅特征性的症状是小鹅肿头症。病程3 ~5 d,有的长达10 d 以上,可考虑为慢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等疾病性引发的瘫痪。
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小鹅瘟抗体水平合格的情况下,如果呈现群发大规模同时流行,应优先考虑营养因素造成。磷是鹅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骨骼中的钙占90%以上,其余在血液淋巴及组织中,骨骼中磷占80%左右,钙、磷维持机体肌肉、神经正常,促进血液凝固及多种酶的激活剂,如钙磷缺乏、雏鹅表现软骨症,关节肿大,关节粗大,瘫痪病。
鹅的生长发育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养鹅者必须不断的学习科学养鹅知识,做好育雏准备工作,每个育雏单元不易育雏过多,饮水器要足够,摆放均匀,水质优良,棚膜育雏要加盖保暖设施,避免昼夜温差过大,水滴打湿雏鹅融毛;改善鹅舍空气质量及时进行科学的通风换气。严格控制温度,在低温高湿时体热散发很快,雏鹅觉得更冷,鹅只扎堆,易引起感冒、腹泻,这是导致育雏成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高温高湿时,引起鹅只食欲不振,雏鹅抵抗力下降,同时高温高湿更适合病菌的繁殖,造成发病率上升。育雏舍地面要干燥。舍内通风良好,并经常打扫卫生和更换垫草,相对湿度处在60%~70%。控制光照对鹅的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一般育雏期间第1 天可采用24 h 光照,以帮助雏鹅适应环境,以后每2 天减少1 h 光照,至30日龄左右采用自然光照即可。在人工辅助光照时,光线不宜过亮,灯泡以25 W 为宜,而且要高悬,保证让雏鹅能吃料饮水即可。另外,灯光以蓝色为好,试验证明可以减少雏鹅啄癖。
鹅为草食动物,饲养中应以吃草为主,吃草不仅有利于鹅的健康发育,而且有利于鹅毛的生长。但由于受传统养鹅思想的影响,很多养鹅者在饲养中仍以料为主,没有给鹅提供足够的优质草,结果违反了鹅的生活习性,鹅生长发育不好,疾病发生很多,根本谈不上经济效益。有草场或牧场条件的养殖场户,5 日龄前后可加喂青绿饲料,要注意要先给料后给草,料吃到七成饱再放牧,傍晚补饲,牧草中的草酸有利于蛋白代谢,加快尿酸盐排泄。
鹅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雏鹅(4 周龄以下)生长速度快,需要较高的蛋白质水平,雏鹅饲料需要粗蛋白质20%,钙为1%;而生长鹅生长迅速,需要较多的钙,生长鹅(4 周龄以上)需粗蛋白质15%,钙为1.5%。良好的饲养管理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同时,还要保持各种氨基酸的平衡。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全面而充足才是养好鹅的关键。鹅本是饲草性动物,多给予清洁、鲜嫩的青绿饲料,以增强鹅群免疫力。
根据不同的品种要求及生长阶段加强饲养管理,合适的公母比例,合理配置日粮,合理的鹅群密度、鹅舍湿度和温度控制、杜绝暴力驱赶等都可减少鹅多种疾病的发生,使鹅群健康生长发育。在留种鹅之前,应对种公鹅每只都进行检查,种公鹅外生殖器有瑕疵的一律淘汰,不能作种用。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提高养鹅技术,更新养鹅观念,才能保证养鹅成功,减少鹅出现瘫痪的概率。
养鹅场不应栽种高大的树木,避免引来鸟类的栖息,尽量杜绝不必要的外来人员、车辆、物品的进入,如必须进入场舍,必须经过彻底消毒。及时清除粪便,对被污染的鹅舍屋顶、墙壁、地面在彻底冲洗干净后,用百毒杀喷洒或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同时,对鹅场进出口、周围环境进行严格地定期冲洗消毒;鹅场发病期间,要适当增加消毒次数。病死鹅只要及时捡出,按照规定深埋或由专业的畜禽无害化处理公司处理,以免引起动物疫病扩散,对病鹅要立即隔离,单独饲养。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积极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小鹅瘟等疫苗接种,定期做抗体监测,保证较高的抗体水平。发生过大肠杆菌病的应针对性的接种多价大肠杆菌疫苗进行预防。雏鹅7 ~10 日龄注射1 次,每次0.5 mL,母鹅产蛋前15 d,每只肌肉注射1 mL,鹅群零星发病时,加强一次疫苗。
对营养不良引起的鹅只瘫痪,应立即改用原料优质配方科学的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布洛芬等药物缓解症状,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环丙沙星,连用7 d。
在实验室血清学检验排除高致病性禽流感、小鹅瘟后,仍有瘫痪、拉稀症状的,多为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丁胺卡那高敏,对链霉素中敏,对青霉素、庆大霉素低敏。早期治疗可用环丙沙星或诺氟沙星(氟哌酸)加电解多维饮水或喂料;后期治疗用氟苯尼考加维C 肌肉注射,用药期间及停药5 d 内所产鹅蛋不得作为食品销售。
化学药物治疗时间长、见效慢,后期易反复发作,长期治疗易产生抗药性和严重的药物残留,中草药治疗以其绿色环保、无残留、无抗药性而取得更高的综合效益。先在饲料、饮水中添加布洛芬、电解多维等药物快速缓解症状,用中草药杜仲、葫芦巴、桑枝、首乌藤、五加皮、土茯苓、木瓜、白芍药、茯苓、贯众等组方,能够起到清热解毒、消炎止疼、通关节、利九窍、散淤积疮块、化湿杀虫的治疗效果。在鹅瘫痪高发的30、60、90 日龄预防3 d,可取得显著的预防效果。